老子訓孔子,倒底幹啥事?
(2006-09-05 10:57:50)
下一個
孔子問禮於老子,其事初見《禮記.曾子問》,但那裡的老聃守禮而拘謹,與《老子》其書講起話來怳兮惚兮、窈兮冥兮的博大真人形象不類。《莊子》亦多次多處談到孔子問道問仁義於老聃老萊子,但主題不是禮。
能為老子李耳其人立傳的,要靠司馬遷。《史記.老子傳》以不滿五百字涵蓋其一生,單是孔子老子二位有關禮的問答,幾佔去二百字。文中言老子是孔子時代的老萊子,活到了百六至二百餘歲,他相傳又是後來的太史儋,這一考究,再用上了百來字,開了人們把老子由人變神仙的想象之門。
人每以太史公《史記》的東西,都是歷史,但裡麵的記載,不一定樣樣堅實。就這一老子全傳看,主要隻兩點,一是孔子問禮,二是長命兩百歲,以傳記言,內容單薄,並不充實。孔子問禮的那部分,許多轉自原來不說禮的《莊子.天摺罰?f子的書,本身很難當歷史文獻用,除非作思想史材料。講老子高壽的那部分,全係傳聞,故一小段內或曰或曰或曰了三次,可見證據絕非堅固。如此不堅固不充實的老子傳,名史而未足稱史,是名有不稱之史。
對史記鈎畫中的老子,歷來都有零星質疑,但千百年依然不出史記老生長談,直到胡適寫中國哲學史,還是一仍舊貫採用俗說,引出梁啟超批評,他的考據把老子從春秋拉下戰國,成了孔子的後代人。所以再下來馮友蘭寫中國哲學史,就正式拿老子的年代擺回戰國,因不到孔子之後不會有私人著作,能不作問答體表述改以經論體佈道,道德經本身,完全符合戰國時代的語言麵貌。
其實僅用常識,也可想到老子若是孔子請教的前輩,怎麼論語不著一字?孟子身在思想處於四戰之地的時代,儒道分歧,孟子之書何以不置一辭?若無史記的孤證,老子,老萊子,老聃,李耳,太史儋,怎知都同為一人?禮記中孔子問禮的名為老聃者即或是真,怎知確就是道德經的老子?
這一誤兩千年的東西,到了廿世紀,總算學術上得以糾正,但廿一世紀我們的廣大社會仍可以誤者自誤,把「老子和孔子論道,孔子敗北,三天未說話」,竟然再來講成歷史歷史歷史!過去老式的錯誤還不過是借論道之事暗作價值之抑揚,現今錯誤的舊事重提,又一變成為公開揶揄一方打倒一方的鬥爭歷史!所謂勝方度人的覺者,竟然是訓人屈人以辭者,不恥下問孜孜於所學的,反成灰頭黑臉的敗北者。我們不禁要問,歷史是要曉事鑑往?還是要來證明觀念?我們這個素以史學見稱更以歷史自豪的民族,現在到底正怎樣對待歷史?不辨真偽,矯失為得,再是能侃,何足為歷史啊!看時之論史,我也三日不談了!
〔作者附識:此文原發「文化走廊」,係檢討理解歷史文化的態度問題,轉之來此,以人對「孔子問禮於老子」一事的認識為案例,看曉事明理之路,願與求真的信仰壇友共同學習。人多,勢眾,聲大,色厲,鬥爭架式的東西都不是真理的方式,此除了滿足個人優越感最見效之外,大都去真益遠--不論人是奉上帝、真主、導師、主義、科學、道德、良心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