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非限製級:另版「基督的悲情」

(2006-09-05 10:57:49) 下一個

限製級《基督的悲情》電影,事實上隻是有關四福音基督的一個版本,它聚焦在耶穌之死,這跟希臘正教他們沉浸在基督復活與臨在的激情,相當不同--「激情」passion的基調不是悲而是喜。如要讓他們來拍一齣耶穌的電影,結果大多數不勞電檢人員劃入限製級,可以老少鹹宜,闔府統請,一同欣賞。你看東正教的聖像,耶穌基督都是一幅木然其實是超然的神情,但走進羅馬教聖堂及西歐美術展舘,不乏十字架前淌血悲鳴的天主之羔羊。

在西方,那種東方的非限製級版本相對而言還是比較陌生。拉丁神學的中心,畢竟是基督的死,教會生活實踐所環繞的彌撒mass,如按照特力騰大會給出的定義:「在這彌撒中所施行的聖祭,是無血的祭祀,卻包含著曾一次在十字架祭壇上奉獻自己流血犧牲的基督。」所以每一堂彌撒,都是重演基督流血救贖大功。宗教改革雖然把救恩由教會把持的聖事拿過來,交回給個人在上帝麵前因信稱義,然而在西方的新教神學,仍不缺這種血染的風采。天主教的拜苦路或更正教的佈道會,總要用盡方法把基督之死弄得形容活現,隻是近之廿卅年時代風氣使然,公眾對硬銷型的悲情不太受落,所以像菲律賓每年受難節信徒試釘十字架式的自虐才不獲鼓勵,佈道家口中繪影繪聲耶穌受難血淋淋的戲劇場景也見大大減少。不過恐怖的悲情畢竟是深埋西方文化中的集體記憶,這回一改利用夢幻工業的大銀幕身歷聲和二千五百萬重金的投資予以重現,終於使人們相信一切感官的激蕩等同真實,成功地克服了大眾的抗拒心理。

隻是我們依然要問,透過限製版認識基督,是否必須?

名演員轉作大導演的吉普遜演繹的不過是各部福音書中有關耶穌受死的那一兩頁內容,但四福音還有復活的基督及生前為人子的耶穌。從福音書中我們讀到的總體印象,應該是一非限製版的耶穌,不過吉大導演的趣味,似乎非要找到一個限製級的真實耶穌不可。他要耶穌的被「鞭打」,變成剝皮挖肉;他又要耶穌流血,需如汗流浹背滿臉遍體掛彩染紅,又像擰開灑水器,把血漿噴送進羅馬士兵的眼睛!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悲情,有必要嗎?

真情是否必悲?耶穌赴婚宴,喜酒用光,隨又使水變酒,讓大夥兒繼續歡樂,這是他第一個神跡。拉撒路死了,耶穌的神跡還沒用上,他先哭了。公眾審判對著行淫的婦人喊打喊殺,耶穌好整以暇,彎腰劃字,回頭隻用一句話,叫找麻煩的人都知難而退,最後是他對罪行的赦免,和勿再犯罪的叮嚀。這些故事感人,還不是神跡偉大及神聖的不可侵,而是他貼近生活的平易近人。

我們可以讀到遠多過兩頁的耶穌做人,都不是限製級的。這回限製級的悲情,雖已令有人因看電影太受激動心臟病發死,但我們不應因個別事件去怪吉氏或上帝。有打麻將的死在賭桌有行房的馬上風死在床榻,都不是禁賭或不做愛的理由。隻是我們有必要問,情是否必如此之激?激烈悲情的基督,真的必要又唯一嗎?我們都是自己會看書的人,難道真沒有非限製版的基督好讀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