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徒視一切皆苦又修行苦己,自棄厭世。
──宗教,如果像佛教如此消極出世,於人何益?
釋迦出家,訪師問道,初以苦行為究竟,日食一麻一豆,形容枯槁,猶未解脫,發覺過去行樂雖空虛,然六載自苦亦同屬無益,遂起坐入河,滌除塵垢。這時身心衰竭任水漂流,適遇一村女河祭,見狀忙奉上帶來之乳糜,世尊乃受供養。父王所派伴隨修行的五從者遠處監視,眼見他變節入河,更自甘下流接收女子餵食,憤然離去。世尊體力恢復,獨自走到菩提樹下,盤膝打坐,端身正念,默照解脫之道。如是七天七夜,破曉時分,豁然澈悟。自此以後,風繼續吹,水仍在流,世間萬物依舊,唯釋尊心之深處,多了個「如實知見」,爾後四十五年生涯,佛陀即是轉此證得的大法之輪。他教化眾人的如實真理,謂之四諦:苦諦,人生一切皆苦;集諦,苦皆自行招集;滅諦,滅絕諸苦必歸寂靜;道諦,證得寂靜當修正道。集為因,苦為果,苦與集乃世間因果;道為因,滅為果,滅與道為出世間因果;萬事萬物各有因緣,因果人須自負。「苦」dukkha巴利文多義,隨行文可有苦病、苦疼、苦難不同指謂,人生不外無量之眾苦交煎,故原始經典很著重說「五蘊皆苦」,苦之最廣義還不止生老病死的這苦或那苦,苦實即整整的「不圓滿」。一切皆苦,故無圓滿,蓋人以五蘊集取秉得生命,即色、受、想、行、識這五種人生賴以蘊藉的積集,皆虛妄不實轉眼成空。色蘊集為天地之物質,受蘊集為苦樂之感受,想蘊集為善惡種種相又作其種種想,行蘊集為種種造作行動,識蘊了解辨別萬象,這五蘊都因人不明實相胡作非為,起惑造業,自行招集而來。佛陀不曾否定世間的快樂,也並無拒絕痛苦之真實,隻是指出,苦樂無常,早前之樂非真樂,短暫消失,六年苦行也非正辦,終無所得。人生所以有苦,是人對各樣不圓滿不真實事物在不察不覺間作無可奈何的貪念執著。滅苦非縱欲逐樂否定有苦,也不是攻伐己身壓抑精神苛刻吃苦以避苦。佛陀自證,滅苦當是修行正道,醒悟看透:所有活動隻屬組合現象緣起生滅概都無常,無常現象皆不具備實存本性未有主宰,滅度有常有我的惑業便圓滿寂靜,此之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句話乃為世之不可移易的準則,有如加蓋印契,保證實在,稱之法印,佛教特質,一一依此法印而顯。四聖諦可證之三法印,三法印唯繫乎一心。一心絕百非、離二邊,不生不滅,如是實相,允為中道。這一概非消極,都是直麵人生人心的實修實證!
(十二月十七日起全文逐日連載,歡迎讀者討論。
本文乃為原創,轉載或徵引,請說明出處。謝謝。)
--文學城www.wenxue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