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姓完全是印度教的產物,造成社會不平等,維護階級利益。
──宗教,為甚麼像印度教那樣亂七八糟竟又源遠流長?
種姓本義即「色」,代表四類人,各有欲求,一是權,二是利,三是逸,四是智,四種人各得其所,在社會上形成貴族、農工、奴僕、僧侶,改用現代的說法,就是管理、專業、服務、教研的不同行業,本屬個人的性向和擇業之別,原非階級地位之異,隻是過去教育不普及,孩子光跟父母學習稚?寄埽?N姓世襲,家族世世代代隸屬一種姓。種姓實為十分鬆泛的印度傳統社會分類,後雖演變為階級,然初又不無像士農工商四民的意味,老早從二千五百年前奧義書時代開始,種姓界別之分已應現實需要開始鬆動,吠舍中有的儼如統治者有的淪為奴隸,元前三世紀起生活裡印度人反而按照地域和職別從三千多的種類jatis即次種姓身份為自己和別人定位,不隻人有種類,動物、植物和神祇都有種類。原則上眾生皆平等,但因業報,在具體存在中才呈現為不同經驗和久暫過程。宗教基本上說四種姓無別,聖人和上師裡不少出身無權祭祀讀經的首陀羅奴隸階級。順便一提女性的地位問題。在印度女神和男神一樣多,歷代聖人也多有婦女,陰性原則乃男性原則發揮效力之必要,因此從宗教文化觀念本源上說,女性的能力自始便不視低男性一等,所以自印度實行民主選舉後,很快就容許出現女總理。表麵男女平等又女權高張的民主美利堅,不僅二百年來仍出不了女總統,即使商界唯才是用,婦女仍嘆說企業文化內存在看不見的玻璃天花版。印度人日常提名的習慣,女先行男居後,《馬努》Manu古律法遺傳,吩咐男性要尊重女性才會得到神的祝福。婦女深閏避不見人,與歷代戰亂女子常為自保玉潔冰清之習慣不無關係;嫁女須付豐厚聘禮,原意要女兒入夫家後維持獨立財政與自主權力,女兒帶走大批嫁妝,可說與兒子在父母逝後承繼家業的觀念無異。可惜過了公元三、四世紀婦女的經濟生活越來越依附男子,印度的人權狀況若有不符現代理念,非印度教本身使然,大多為歷史的原故。目前其國家最大問題不在階級,隨著教育普及技能的獲得,階層間的流動大增,即使存在已三千年連四種姓也不入的「不可觸賤民」dalit,因甘地呼之為「神的兒女」,並立法保障他們權利,處境不無改善,甚至還有人成了百萬富翁。隻是社會到現在為止,仍然缺少一種教育,能夠有效消除更要命的種族偏見和宗教仇恨,這才是印度人及所有世人目前共同最急須對付的難題。
(十一月廿四日起全文逐日連載,歡迎讀者討論。
本文乃為原創,轉載或徵引,請說明出處。謝謝。)
--文學城www.wenxue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