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越有文化的婚姻越無法偕老(zt)

(2008-12-05 15:16:56) 下一個

       哲學家羅素曾說過:當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今天的世界,並反躬自問,造成幸福和不幸的婚姻的條件時,我們會得出一種多少有點奇怪的結論:那就是越有文化、越進步、越自由的人,似乎越不能同他的伴侶享有偕老的幸福……

    比起被附加了許多神秘、神聖、浪漫色彩的愛情,現代婚姻簡直就像一個不值得一提的爛桃子,越來越多的人對它不屑。問問周圍的人,你給自己的婚姻打多少分?十有八九的人會說,咳,五六十分吧,湊合著過唄!今年“情人節”,有家報紙的標題就叫:“那些花兒一朵也沒有回家”,結了婚的人還在外麵忙活呢,我還結它幹嗎?

  愛爾蘭的農民的婚姻至今仍由父母包辦——他們的婚姻大致是幸福的,而且夫婦生活是貞潔的。羅素就此分析:婚姻幸福的條件之一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之間的差別小;條件之二,夫婦雙方都不想從婚姻裏獲得更多幸福。比起得到的多,想要的少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條件之三,社會習俗的固定性,如果我們承認婚約是最終的和不可改變的,那就沒有什麽刺激能引起我們的幻想去迷失於婚姻之外,以為可以得到更心醉神迷的幸福。

  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追求了一個多世紀自由和解放並將其付諸實踐的當代人,婚姻生活並不見得生活得比古代人更幸福。換句話說,中國傳統文化裏對婚姻和家庭的某些規範不見得隻是束縛、壓迫,很可能是幸福的保障——

  從本質上說,婚姻從誕生那天起,就是一個“性”和“經濟”的聯合體。所謂“性”是指它屬於生命本能的部分,也就是兩個生物體之間的互相吸引,感性在其中占的比例很大,屬於我們通常說的愛情的範疇;所謂“經濟”則屬於社會的那部分屬性,它承擔的更多的是社會的一份契約和責任,同時保證你享有權利,它的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公平,其中理性的比例要大一些。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

  ——傳統文化更能把握和麵對婚姻的本質



  “五四”以來的20世紀上半葉,我們一直特別強調愛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愛情曾“至高無上”。說實話,這種建立在自由愛情基礎的婚姻模式讓很多人吃盡了苦頭。最有說服力的是他們建立的家庭都是在獨立自由的旗號下走進婚姻的,可真正的家庭生活延續的一直是傳統的模式,因為不管社會如何進步,中國人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所流行的依然是以孝為中心的儒家版本。這種倫理道德決定著我們對自己的家族負有道義上的全部責任,必須保持休戚與共的集體觀念,也就是說,你嫁的不隻是一個丈夫,而是一個家族,出嫁不光意味著你成了妻子,還是兒媳、妯娌、嫂子、舅媽……你要充當的不隻是一個角色,而是所有角色,在承擔責任和義務的同時享有權利是婚姻的本質。

  前些時候流行的電視劇《新結婚時代》中,何建國和顧小西的婚姻就很典型,表麵上看來,是一場考試把他從一個農村青年變成大學生的,其實幕後的慘淡經營曆時已久,他和哥哥是靠抓鬮決定的誰來考大學,為供他上大學一家子省吃儉用,他的榮譽和地位無疑要屬於他的家族,他必須義無反顧地承擔幫大伯看病,幫家裏蓋房,幫哥哥找工作,給爸媽生孫子等等一係列重要任務,而且這些經濟上道義上的利害關係被抽象地升華為道德,如果做不到,就是忘恩負義。而顯然他的太太顧小西對此準備嚴重不足,導致悲劇。

  中國人的現代婚姻陷入了一個悖論:愛情必須在自由和自然的環境下,才能興隆茂盛;如果把它變成一種責任,馬上就會枯萎。一旦規定你的責任是必須愛某某人,那你可能會恨他。愛情是一種感覺,它不能通過立法而產生。它可以毫無緣由地出現,但持續和成長則需要被滋養,沒有合適的養分、陽光和水,它將會死去。把一種需要長久穩定的契約和責任關係建立在如此短暫,易變,動蕩,不穩定的愛情關係的基礎上,如何能抵達安全和幸福?

  而中國傳統婚姻是從社會契約、責任和權利的角度去麵對和建設婚姻的,它強調親情、責任、道德、家族,那些表麵上“紅布一蒙就嫁了”的女孩子之所以比現代人更有定數,因為她的嫁,是以若幹“過來人”衡量、盤算乃至討價還價的結果——

  首先,這種衡量,是以家族的、社會的、性情的、品貌的若幹條件是否相當作為依據的,是準備好了要把全部家族作為對象來接納的,這種準備不會給當事人帶來太大的落差。其次,這種衡量告訴我們,夫妻關係不是占有關係,不是拯救關係,而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人際關係,你想獲得權利,就必須承擔責任,“父不慈則不能責子以孝”,同樣,“夫不義則不能責婦以貞”。

  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多元的時代,多元和自由的好不言而喻,它們在情感、內心、私人甚至更多的領域使你的價值趨向和生存方式成為可能,你完全可以說:我想要這樣或想要那樣……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當在你的麵前的不再是一條路而是許多條路的時候,生活向你提供的不再是一種樣式而是許多種樣式的時候,實際上對你的要求比以前所有的空間都被安排、被設計的時候更高了。

  很多時候,所謂自由,就是我們擺脫了我們不想要的東西,卻讓我們讚許的東西俘虜了我們。既然人是生不出翅膀的,既然我們注定要被一些不是這樣就是那樣的枷鎖規定和製約,與其被強行逮進去,不如自己先打造一個,安然地有準備地套在身上——順從,很多時候會讓你變得更加自由,無疑也更加幸福。

  大凡經曆過愛情的人,都會有不思茶飯、如醉如癡的日子。一份好的愛情一定有一個浪漫的開始,這本沒有什麽錯,但“人之常情”說提醒我們,這不是生活的全部,更漫長和要緊的是後來——雙方的真實麵目就會暴露出來,誰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都會口渴、肚饑、出汗、打嗝、放屁、發燒、感冒、都怕苦累,都希望自己得到對方的體諒和溫暖,都希望自己隻是被愛而不被占有。

  《禮記》:“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從管理和協調“人之常情”出發去經營、建設夫妻關係



  我的知心同事曾不止一次地說起她的丈夫:我愛幹淨,可他永遠那麽不利落,每次洗完澡,浴室地上淌著髒水,浴盆裏沾滿了頭發,洗頭液和浴液全挪了位……還有,每次吃飯,他都把一條腿放在凳子上摟著腿吃,吃完還一定要把筷子重重地拍在桌子上……說多少遍了,沒有用,我現在徹底地明白了,他根本就不愛我,如果愛,就會改……

  類似的句式我強梢哉業叫磯啵?叵胍幌攏??鈧心鬩渤S茫耗閎綣??遙?筒換嵬?宋業納?眨蝗綣??遙?筒換崴的茄?癱〉幕埃蝗綣??遙?筒換崍?潭冀洳渙耍蝗綣??遙?筒換嵐鹽乙桓鋈巳釉詡依鍶ズ團笥芽辭潁蝗綣??遙?汀??br />
  現代人最忌諱的東西莫過於庸常,喜歡的是標新立異和與眾不同,能實現當代人這份理想的莫過於愛情了。愛情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當代神話學裏的名詞,愛情來臨的時候,深愛會像一場洪水讓彼此放棄邊界,我們充滿舍己和犧牲的衝動,為愛繳出自由、道德、信念、甚至生命都渾然不覺,讓我們對生活的濃度產生過度的期待,但一旦洪水退下,我們的邊界就會重新顯現,各自都會彈回原來的位置。但在婚姻裏,我們沿用的邏輯依然是:如果他愛我——就會為我改變——他改變了——我的婚姻才能幸福。我的所有煩惱,都是因為他不肯改變所致。

  儒家文化強調的是樸素的“人之常情”,是以協調、管理“人之常情”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思想。人之常情中,“飲食男女”是人最強烈的欲望,“死亡貧苦”是人最畏懼的境況。這些欲望和畏懼,構成了人心的主要內容。

  如果說海誓山盟、如醉如癡是給彼此相愛的人準備的,那“人之常情”則是給朝夕相處的人準備的,如果把“人之常情”作為一個重要的協調機製引入婚姻,你就會發現,人性的本真和底牌是:任何原由都不能讓一個人脫胎換骨,愛也不能。假如人人可以做到,世上就不會有那麽多因不和諧而分手的情侶了。不信你可以問自己:你可以為他放棄一樣最愛吃的食物嗎?你可以為他每天早起一小時嗎?你可以為他不再抱怨嗎?你可以為他放棄女人的虛榮嗎?

  ——你做不到這一切,可你知道自己並不是不愛他。所以,愛一個人,就要接受他本來的、尋常日子裏的樣子,而不能隻記得他被愛燃燒時的模樣。

 主持心理熱線,經常聽到男人女人同樣的牢騷:他們對對方的不配合不協作十分不解,最常用的話就是:我還不是為了他好!其實,他們不明白,這種“好”隻是他一廂情願的“好”,很多時候恰恰是對另一個人的侵犯甚至折磨,致使人和人之間互為地獄。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新書·道術》:“以己量人為之恕。”

 ——“恕”字囊括的是永恒的道德規範“善與誠”



  和我的愛整潔、凡事一絲不苟、喜歡安靜相反,我先生是個邋遢、不拘小節、喜歡熱鬧的人。可以想像,兩人之間的口角常因此產生。那天,先生又要出門參加什麽聚會,一看他那迫不及待、興衝衝的樣子,我就氣不打一處來地發開了牢騷:我真想不通,好不容易休息幾天,在家安安靜靜地看看書、養養神多好,天天和你的那幫狐朋狗友一起胡侃有什麽意思?再看看你身上的那套衣服,都快成炸油條的了,你也不嫌丟人!

  一向喜歡調侃的先生不緊不慢地反擊:這有什麽想不通的呢?隻不過是你認為穿得幹幹淨淨、在家一個人呆著是幸福;我呢,和朋友一起海闊天空閑扯時最高興,隨隨便便的衣服穿在身上最舒坦,和你一樣在家悶著我會心裏發慌,穿著你覺得體麵的衣服我就感覺是要去相親,你覺得幸福的方式在我看來就是受罪,不是很簡單嗎?

  那一刻,我忽然發現了“恕”字裏那獨步古今、孤拔寰宇的美,用它來解釋“善”簡括精當。“恕”字裏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我們最熟悉的與人交往和相處的準則,它著重提醒我們要盡量地將心比心,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但它延伸出來的是親密關係中最容易違反的準則:己所欲,也勿施於人。把你自認為是幸福和快樂的方式強加於人,希望別人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活是對別人很嚴重的侵犯。孔子的一個“恕”字裏涵蓋了真正的善良與真誠,由此引發的“己所欲,勿施於人”是更高一級的精神品質,它的高級在於:首先,它認定在價值多元的時代,生存無定式,幸福是心境。其次,它體現了人和人交往和相處中最可寶貴的東西——彼此的尊重。我可以不同意你的生活方式,但我願意尊重你按自己的標準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因為,那些由不同方式、不同境遇、不同追求帶來的留在我們各自臉上的笑容是一樣的美麗。

  莊子的確是我們日常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的心靈雞湯,每逢自己因被辜負、被忽略、被輕視、被冷落,而感到憤憤不平的時候,就把它拿出來翻翻。很快,你就被帶入了一個無邊無垠的世界,地球、太陽、銀河係在那裏麵都小得幾如塵埃,你住的這幢樓,你的那點兒麻煩,和你過不去的那個對手,惹你不痛快的那所有的一切,用高倍顯微鏡去端詳也難以找著了。

  《莊子·齊物論》:“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

——從對宇宙萬物的認知來關照夫妻間的恩怨



  朋友在時尚雜誌工作很久,每每八卦世道人生,總免不了感歎人心不古。那天,她說據可靠消息,一個三次修複了處女膜的青春靚女因此換回大房三套、豪華轎車兩部、固定資產若幹。可這個八卦讓我忍不住要笑:就在前幾天的網絡上,還有一位發現自己的妻子不時處女的丈夫苦惱得直要自殺……

  曾聽一位旅行愛好者講過這樣的故事:當年,他和朋友旅遊來到一個彝族寨子,翻譯告訴他們可以到另一個村寨裏搶小姑娘——傳統的說法叫做“拖小姑娘”。硬搶。翻譯說,你們看中了,就上去叫她和你們一起走。翻譯還說,如果人家不願意,你們也搶不到手,搶不回來。願意的會反抗一下的。你扛上她就走。大人會收拾我們吧?旅遊者惴惴地問。天亮以前給人家送回去。就沒事。不能被大人撞見,那不禮貌。那天晚上,一群旅遊者就在一個小小的公房裏,麵對著兩個搶回來的美麗的彝族姑娘,用彼此不熟悉的語言磕磕巴巴地聊天。好容易熬到黎明,旅遊者惴惴不安地送她們回去……後來翻譯說:你們真笨!旅遊者也明白了他的意思,很難為情地問他:那不是害人嗎?女孩以後咋嫁人?翻譯竟然說:你們很怪,你們喜歡娶的是沒有人愛過的女人!而我娶的是這裏很多人都拖過的一個女孩。那些男的都被我打敗了。他得意地笑起來,我才不要那些沒有男人拖的女人呢,誰都看不上,我可不當傻子!如果那位修複處女膜的女子在彝族的寨子裏,豈不是要搭上自己的掙來的全部家當才成?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莊子的《齊物論》——

  莊子說:人如果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腰部患病甚至造成半身不遂,試問泥鰍睡在潮濕的地方會這樣嗎?人如果呆在高高的樹上就會恐懼不安甚至膽顫心驚,試問猿猴爬上高高的樹木也會這樣嗎?試問,就人、泥鰍、猿猴這三者而言,各自都有自己所喜歡的生息特點,究竟應該以哪一個的生息特點作為正確標準呢?

  莊子是一個能夠把人帶入遼闊和逍遙之境的人,記得很早的時候看過一部書,叫《外星球文明的探索》。它不光明確地告訴你宇宙的大和無限——在太陽係外有銀河係,銀河係外有更大的河外星係……還提供了很多設想:人類有朝一日會實現星際旅遊的夢,到月亮上度假,到木星、火星上蓋別墅……更重要的是,它提醒人們設想假如外星球有文明——有比人類更高智能的生命!這個提醒曾讓我想了很多問題:想想看,如果真的有比人類高級的生命存在的話,人還會這麽自大嗎?就像如果一個螞蟻也有意識、會想問題的話,它肯定覺得自己不值一提,這地球上還有人呢!人能造飛機、造宇宙飛船,我們螞蟻一輩子隻能把那點東西搬來搬去。我們眼裏的高山,其實就是人眼裏一個小土坷垃,我們弄點兒什麽蟑螂腿、饅頭渣,就當美味佳肴!在人類眼裏,那是垃圾。同樣的道理,如果宇宙中有更高智能的生命的話,我們人類就是螞蟻。我們蓋的摩天大樓,在他們眼裏,不過是塊土坷垃;造個宇宙飛船,也不過就是攢了幾隻蟑螂腿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mae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很好!!!!!!!!!!!
靜心湖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就是長了一些,走西口說得對,分一下主題,一定更吸引!
南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yirua的評論:

嗬嗬。
mm走西口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很好,如果再把它們分成幾篇不同的文章,各有個主題就更好了。
yirua 回複 悄悄話 跑題了,老大。尤其是最後一段。 婚姻觀變成了宇宙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