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時報短評─馬先生與劉先生”說開去
(2008-11-01 10:22:48)
下一個
從“中國時報短評─馬先生與劉先生”說開去
短評對陳雲林不稱馬英九和劉兆玄的職務大為光火,理由是總統是國家主權的象徵,行政院長是代表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可全文看去全無邏輯。
首先根據中華民國憲法,馬英九是中華民國的總統,不是台灣國的總統,應是十三億人的總統,而不隻是二千三百萬人的總統。劉兆玄亦十三億人的行政院長。可是十三億人的總統是二千三百萬人選出來的,有正當性嗎?現在讓其餘的十三億人喊他總統,憑什麽?
再者,短評的作者和阿K人等有同樣的迷思,說著說著就把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國了,所以才有所謂的“別忘了,這裡是台灣,不是對岸,也不是第三地”,否則,按中華民國憲法,大陸,台灣都是中華民國領土,為什麽中華民國的總統在台灣島上的待遇就要不同?
所以,實質的問題症結在於內戰,兩個政府同時存在,區別在於一個實際管轄區大點,一個小點,占了個比山頭大不了多少的地盤。小點的政府無論是民主選出的還是專製出來的,都很難有正當性,頂多了隻能算個臨時政府。如何解決?
一個辦法,打,把自己打大了,就象老共當年做的。不過這個辦法不算上上策,為了一個人(當總舵主的那個)能有尊嚴,要多少人血流成河?第二個辦法,改憲法,把山頭定義為領土,這樣山大王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稱總統了。聽起來不錯,但實施起來有難度,因為十三億人不樂意,哪怕失去的就是個小山頭。
第三個辦法,和平協商,找出對所有中國人有益的途徑。在協商過程中抓大放小,對枝節問題用些折衷,用些模糊,謂之政治智慧。用政治的智慧解決所有人的最大,最重要的問題,比如和平,比如民生,忽略(虛化)微乎其微的次要問題(比如總舵主如何稱呼,等等)才是正道。況且,如何稱呼這等小事,隻要做到對等,尊嚴就好,比如到了大陸隻稱胡哥為胡先生,安了吧?
實際上,想明白了,如何稱呼總舵主以使他有尊嚴真的是他自己的事,不明白別人操的什麽心。難不成台灣二千三百萬人都是總統,所以稱總統為先生就傷了那麽多人的心?還是有人閑得實在無事可做,隻好把十二萬分的熱心用在這等皇上不急太監急的這等無聊小事上?
全球經濟不好,老百姓日子難過,找點正事做做吧。
(附短評文)
2008-11-01 中國時報 【中時小社論】
陳雲林來台,馬總統、劉院長要以何種身分接見,竟然成話題,實在不可思議。這就像主人擔心客人失禮,還荒唐地幫對方設法解套,如果主客互動連基本禮貌都沒有,所謂「對等、尊嚴」,不就是屁話一句!
中國人向來以「禮義之邦」自傲,若禮失則求諸野。馬政府要怎麼做東道主,陳雲林要怎麼作客,這種賓主雙方如何應對進退的事,直到此刻還搞不清楚,那就不妨請教路人甲、問問路人乙。
其實,馬政府的待客之道,始終都在打馬虎眼。馬英九說,他會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接見,但對方會如何稱呼他?沒來前他也不知道。立委問劉兆玄,會不會在行政院接見?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會在行政院見麵。
總統是國家主權的象徵,行政院長是代表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對於稱謂和會麵地點,表現出漫不經心的態度,流露出主隨客便的善意。坦白講,這是自我矮化的失格行徑,很難為國人所認同。
別忘了,這裡是台灣,不是對岸,也不是第三地。馬劉接見時,陳雲林若是連總統、院長的稱呼都開不了口,那不是當事人在不在乎的問題,而是讓二千三百萬人蒙羞的大事。
以前五四邉映?h德先生和賽先生,就是認為要救國必須推行民主與科學,還要打倒一位「差不多先生」。現在,一個層級不高的使者來訪,馬總統與劉院長就快成了「馬先生」與「劉先生」,對攸關國家尊嚴的稱謂馬馬虎虎,這跟踐踏自身國格有何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