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萬三:一個巨賈的財富傳奇
(2006-08-22 20:36:28)
下一個
張嘉偉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個周莊。周莊如一塊美玉,靜靜地鑲嵌在江南這片靈秀的土地上。滄桑的歲月讓小鎮增添了幾分厚重,卻沒有遮住她的迷人風采。節假日裏,旅遊旺季,來自山南海北的遊客聚集於此,盡情品味古鎮“小橋、流水、人家”的秀美風光。遊曆在900歲高齡的古鎮上,這裏悠久的曆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獨特的民風民俗,令人陶醉,使人流連忘返。來到周莊,除收獲一份美好心情外,還可以收獲江南巨富沈萬三的許多史料及傳說。這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江南豪富,有許多值得研究和借鑒的地方,他所走過的人生曆程及創業精神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啟示。歲月滄桑,明珠曾蒙塵,然而,改革開放的大潮卻將它洗刷得異常明亮。沈萬三,一個當年響徹在中國大地上的名字,他的故事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前不久,昆山市沈萬三研究學會成立,《周莊走出沈萬三》一書出版發行,這些英明之舉使得沈萬三以及他身上體現的商業文化更為廣泛地傳播開來……
傳奇的經曆,曲折的人生。沈萬三“成”也那個年代,“敗”也那個年代,這是一代商人的曆史悲劇。
沈萬三的父親沈?原籍浙江湖州南潯,以種田和做小生意為生。後來由南潯遷至周莊東土宅。沈萬三,名富,字仲榮,俗稱萬三。在周莊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沈萬三以躬耕起家,後來憑借周莊特有的地理優勢進行通番,開展“民間貿易”活動,繼而成為天下巨富。關於沈萬三靠什麽致富的說法很多,有神奇的“點金術”、“聚寶盆”之說,也有“分財說”、“通番說”、“墾殖說”等等。然而通過學者認真研究,沈萬三致富在元代後期,走的是一條從經營土地到輾轉貿易發家的道路。
明人田藝蘅在《留青日劄》中稱,沈?遷來周莊後,“時人以汙萊之地歸之,?躬率子弟服勞,糞治有方,瀦泄有法,由是致富不貲。”這也可以從洪武二十年(1387年)昆山盧充耒員為沈萬三之孫沈莊撰寫墓誌銘中得到印證。墓誌銘曰:“公諱莊,字伯熙,姓沈氏,蘇人也。其先世以躬稼起家……”田藝蘅與盧充耒員筆下的沈萬三,是一個聞名鄉裏的大地主,他通過買賣、盤剝方式,獲得了大量土地。這種土地占有方式以及墾土做法,也是當時元王朝所積極提倡並予以鼓勵的。沈萬三於是通過經營土地的辦法,獲得“貲巨萬萬,田產遍天下”的高額回報。
沈萬三靠土地起家,擁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但使得他富甲天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靠經商和做海外貿易。在元朝統治時期,富商買土地,地主兼營商業的很多。元朝統治者鼓勵和發展商業,實行輕商稅的政策,經商的人增多。至於海外貿易,元王朝實行比唐、宋兩朝更為寬鬆的政策,於是,沈萬三便將目光投到了做海內外貿易上。孫邇在《雲蕉館紀談》中說,沈萬三“嚐為海賈,奔走徽、池、寧、太、常、鎮富豪間,輾轉貿易,致金數百萬,因以顯富”。由此可見,靠土地發家的沈萬三,擁有田產數千頃,每年的糧食產量可想而知。沈萬三將剩餘的糧食販賣到北方,還販賣到其他缺糧地區和海外獲取效益。同時,沈萬三還在寧、鎮、常、太、池、徽等地做生意,獲得豐厚的回報,家業更加富足。
在元代,蘇州商業是十分繁榮興盛的,有良好的出海港口,又有豐富的商品,堪稱外貿大城市。元代推行“諸番商販,率獲厚利”,因此住在距蘇州頗近的周莊的沈萬三受其影響,開始大做海外貿易文章。沈萬三從周莊白蜆江經大運河由劉家港出港是很方便的,加上江、浙絲綢、茶葉、陶器、工藝品等特產又深受海外歡迎,因而揚帆遠行,收獲頗豐。我國著名史學家吳晗曾說過,蘇州周莊沈萬三一家之所以發財,是由於做海外貿易。所以說,經商致富是沈萬三“富甲天下”的主要原因。
沈萬三做海外貿易獲得的財富可以在蘇州地方史誌記載中得以印證。“海外貿易”這個詞在當時可能還沒有出現,然而,沈萬三卻在努力實踐著。富有開拓意識的沈萬三率人揚帆遠行,去異國他鄉“淘金”。茫茫的大海牽引著他的目光,漫長的路程拉長著他的夢。曆經波折,沈萬三這位“航海”英雄露出了勝利的笑容,財富、見識、人生經曆,這些都是他收獲的沉甸甸的果實。發達了的沈萬三建立了豪宅,過著富裕安逸的生活。據說沈萬四(萬三之弟)曾寫過一首詩:錦衣玉食非為福,檀伴金樽可罷休。何似子孫長久計,瓦盆盛酒木棉裘。沈萬四以此詩來諷諫沈萬三,要安於淡泊清靜,但沈萬三沒有聽進去。出風頭、耍派頭或許是富人的正常心態,但致富有方的沈萬三偏缺少清醒的政治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不熟悉封建社會壁壘森嚴的“等級門第”觀念,不懂得攀龍附鳳要靠錢,但又不能全靠錢,於是這位江南首富便在明朝京都栽了大跟頭。
1356年,張士誠割據平江(蘇州),沈萬三等大富戶為求得庇護,都曾獻金輸糧,以示擁戴。張士誠據城死守,朱元璋派兵屢攻不下,以致朱元璋對江南地方豪紳給張士誠的支持非常嫉恨。待攻占蘇州後,朱元璋下令加重姑蘇的糧賦征收,又命蘇州的一些富民徙居濠州,同時,還籍諸豪族及富民田為官田。朱元璋沒收了沈萬三的大批田地為官田。
出於政治上的原因和害怕朱元璋的淫威,沈萬三開始取悅於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要沈家每年獻白銀千錠,黃金百斤,軍隊的給養甲馬錢糧也要沈家供給。沈萬三先是自薦對張士誠的犒軍,繼而又率江浙兩省的大戶,資助朱元璋糧食一萬石,獻白銀五千兩。此後,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想要擴建南京城牆,沈萬三又主動提出“助築都城三之一”(《明史》),自洪武門到水西門,不惜巨資,結果竟提前三日完成。這種做法足見沈萬三對明王朝的良苦用心,沈萬三又想趁熱打鐵,表明自己的忠心,竟然提出要代朱元璋犒軍。朱元璋問:“朕有軍百萬,汝能遍及之乎?”沈萬三回答道:“願每軍犒金一兩。”朱元璋聽後勃然大怒,曰:“匹夫犒天子之軍,此亂民也,宜誅之。”馬皇後苦諫曰:“其富敵國,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將災之,陛下何誅焉?”朱元璋於是發配沈萬三去雲南。不久後,沈萬三客死他鄉。據說,他的後代運屍骨回鄉,葬於銀子浜下。周莊是沈萬三的發跡之地,也是他的安息之所,真是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啊。
歲月如流,奔騰不息,沈萬三的人生故事被曆史的長河衝淡了許多,他的生前身後事,沒有更多人去談及。乾隆七年(1742年),沈萬三的後裔沈本仁修建了敬業堂(即沈廳),清末改為鬆茂堂。七進五門樓,雕梁畫棟的宅第令人常常懷念起那位富可敵國的商貿奇才。廳中沈萬三的銅像閃爍著清冷的光芒,在他那深邃的目光背後,有著豐富的內涵——人生無常,造化弄人。
沈萬三走過的經商之路是成功的,他依靠天時、地利、人和取得成功的經驗值得後人學習。
天時。沈萬三生活的年代是在元末明初時期,他經商的黃金時代應該在元朝。元朝統治者,重征服,輕管理,實行“重農商、輕賦稅”的政策。所以說,當時的政策是比較寬鬆的。至於海外貿易,元朝實行比唐宋兩朝更為寬鬆的政策。在這個特定的時期,沈萬三具有敏銳的目光,他慧眼獨具,從事起商貿活動來。他的經商範圍是國內國外雙管齊下,在京杭大運河沿岸開設了許多“沈萬三商號”,獲取巨額利潤。同時,他依靠寬鬆的海外貿易政策,帶領船隊往返於東南亞各地,把江南的陶器、江西的瓷器、浙江的茶葉、西北的藥材以及周莊的土特產鹹菜莧運到海外,同時,買回了大量的珍珠、瑪瑙、象牙、紅木,賺取了巨額差價,迅速暴富起來。
地利。沈萬三的商貿成功與周莊具有很強的交通優勢密不可分。唐宋以來,蘇州、鬆江、湖州、嘉興、杭州一帶,水上交通更加便利。位於婁江尾閭的劉家港是元、明兩代最大的漕糧運轉基地,海外諸國也把它作為很好的交易市場。周莊坐落在急水江畔,急水江西連白蜆江,可到蘇州,東通吳淞江,直達太倉,所以沈家船隊可以在周莊急水江浩浩蕩蕩直達太倉劉家港。有的沿京杭大運河北上經商,有的向東南出海貿易。周莊八景之一的“急水揚帆”就是對沈萬三船隊的一種寫照吧。優越的交通使得沈萬三奔行於內地和國外各大商貿城市之間,於是,他的“聚寶盆”裏盛滿了來自各地的金銀財寶。
人和。多年的創業使得沈萬三擁有了一定的資本,也擁有了一個“企業集團”。他是窮苦人出身,所以具有吃苦耐勞的良好品德,他深知創業難的道理,自然會將他的經商理念傳授給手下人,於是就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企業”精神。加之,他借助於姑蘇王張士誠的權勢,使自己在國內外的商戰之中,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為我用,沈萬三的財富便越積越多,成為江南首富。沈萬三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他的勤勞、聰慧、勇抓機遇、敢於創新的品行是值得後人學習的。同時,沈萬三的創業精神也在影響著後人,催人奮進,創造佳績。
昆山、周莊學習沈萬三的開拓創新精神,抓住天時,尋求大的發展。
曆史的腳步匆匆向前,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康莊大道。沈萬三的致富思想也漸漸地放射出迷人的光芒。昆山和周莊從沈萬三的思想中吸取著營養,進而結合自身的實際,走上一條全新的發展之路。昆山率先開拓出一條“昆山之路”,自費建立開發區,完成了農轉工、內轉外、低轉高三次飛躍。這種敢於開拓創新之舉為昆山的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令昆山這個曆史上的農業縣打破了以往的寧靜,3000多家外企如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昆山的天空。昆山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麵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談到昆山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淵源時,昆山的一位領導驕傲地說,其實,昆山的外向型經濟從沈萬三那時就已經開始了,沈萬三的商船叩開了外商的大門,海外貿易富了中國也成就了沈萬三。
隨著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昆山市委、市政府又打出了外資企業與民營企業比翼齊飛的發展口號,一批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展露在昆山大地上。為外資企業配套,走自主經營之路,廣大民企在努力壯大自己的實力,打響自己的品牌。目前,我市擁有民營企業11540家,民營企業數量躍居蘇州各市(縣)首位。
同樣,精明的周莊人不斷探索沈萬三的成功秘訣,研究學習他的經營文化,成功借鑒了他的經驗並結合實際走出了旅遊業與高新技術產業雙翼齊飛的發展之路。在周莊人的努力下,古鎮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孤寂,到“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光彩照人,毫無疑問,這是周莊人繼承沈萬三開拓創新精神的體現。
學習沈萬三搶抓機遇的發展意識,巧用地利,果斷邁出創業致富的步伐。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逐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製,這是一個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解放和發展的時代,也是召喚千千萬萬有誌之士創業致富的時代。沈萬三貴在抓住了元朝鼓勵“通番”的政策機遇,揚帆遠航,獲取財富。昆山市委、市政府也及時抓住眼下的大好機遇,製定各項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積極實施富民工程,這為眾多創業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施展舞台。正像市委書記曹新平在《周莊走出沈萬三》一書的序所說的一樣,“昆山之路就是富民之路。當前,在昆山向高水平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時,我們提出‘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工作,家家有物業’的奮鬥目標,鼓勵群眾發家致富,就需要一大批像沈萬三那樣勤勞、智慧、誠信的創業者、守業者和開拓者。在勤勞中積累資本,在智慧中謀求機遇,在發展中不斷壯大,開創一條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富民之路。”昆山正處在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作為昆山市民來說,我們有著比沈萬三更好的天時,也有著比他更好的地利優勢。我們要及時利用昆山外企多、信息快、人氣旺等優勢,學習沈萬三,像他一樣果斷地“在急水江畔揚帆出發”。長江三角洲這塊熱土,是一個金礦,創業者要放出眼光去尋找挖掘口,這樣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財富。
學習沈萬三科學運作的經營方式,借助人和,在發展中不斷壯大。
沈萬三的事業越做越大,這離不開他的科學運作。沈萬三立足農業經營的同時,轉向商業活動,從經營絲綢、糧食、手工業產品到開商店、造酒樓、設作坊等,科學運作及團隊合作令他受益無窮。同樣,這些年昆山乃至周莊取得的顯著成績也離不開科學決策、團結作戰。作為我市經濟的新增長點,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要向沈萬三學習,要麵向市場,積極調整經營策略,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同時要做到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員工的聰明才智。此外,還要學習沈萬三勤勞誠信的品行,生財有道、取之有方,要摒除唯利是圖的思想,講誠信、靠服務,樹立良好的形象,擁有極好的口碑,如此,民營企業才能在發展中壯大,才能經得住市場風雨的洗禮。
峰回路轉,曲徑通幽,昆山、周莊高度重視以沈萬三為代表的商業文化,沈萬三的名字飛越千山萬水,吳文化的魅力打動著中外遊客。
沈萬三是江南的驕傲,更是周莊的驕傲。作為沈萬三的故鄉,周莊巧借沈萬三這塊金字招牌來發展旅遊事業,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周莊旅遊業的起點是從修複沈廳開始的。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鬆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建成。沈廳前後七進五門樓,雕梁畫棟,氣勢恢宏。解放後,收歸國有,在十年浩劫中破壞嚴重。沈廳雖殘破不堪,但神韻仍存。周莊有識之士呼籲請求搶救文物古跡。在各級文物部門的支持下,1983年開始,對沈廳進行搶救性修繕。在整修過程中,遵循曆史和原有建築風貌,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沈廳恢複了舊日的風采。在廳內物件布置上,最大限度地圍繞“沈萬三”的曆史遺聞,再現了沈家氣勢浩大、繁華鼎盛的大家風範和豪富氣勢。
修複後的沈廳得到了有關專家和文化界人士的讚譽,慕名前來參觀者很多。在聽取專家“以旅遊養保護”的建議後,周莊鎮政府在1988年成立旅遊服務公司,並於1989年4月1日售出第一張門票,沈廳正式對外開放,邁出了周莊旅遊的第一步。
通過巧妙運作,沈廳成為周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遊客紛至遝來,探尋一代富豪的遺蹤。沈廳的成功為周莊的旅遊事業增添了生機與活力。周莊鎮政府開始大刀闊斧地發展旅遊產業。
如果說沈萬三曾經給勤勞、聰明的周莊人以許多恩惠,得到了周莊人的愛戴,那麽,如今的周莊人則以更多的行動加以回報。沈萬三的故事、沈萬三的家宴、飲食等都被周莊人民加以廣泛宣傳,讓這位當年的“天下名人”走進現今的每位遊客的心裏。周莊人開設“萬三家宴”,滿足遊客的胃口,萬三蹄、萬三糕,更成為了周莊飯店的亮點,來到周莊,買一份“萬三蹄”已成為遊客購物的首選。
周莊人在成功開發了“萬三蹄”、“萬三糕”的基礎上,相繼開發了萬三酒係列、萬三野鴨、萬三焐熟藕、萬三菜莧等地方特色食品,受到了遊客的歡迎。鎮裏還修繕了沈萬三水底墓、沈萬三酒作坊。沈萬三的名字通過一係列的載體飛越中國大地,登上世界的大舞台。
曆史證明,經濟要繁榮,需要植根於文化才有生命力,而經濟的繁榮必將帶來文化的繁榮。吳文化孕育了沈萬三,沈萬三也弘揚了吳文化,它已成為大富大德商人的代名詞。因此,研究沈萬三,解析其致富之謎,宣傳其寶貴的富民精神,是宣傳吳文化,特別是宣傳商業文化的一個重要舉措。
今年2月,蘇州曆史文化名城研究會的王逢申老先生寫信給市委書記曹新平,建議對江南巨富沈萬三的史料及傳說加以整理,結集出版。同時要加強對沈萬三的研究,從而使沈萬三及其所代表的商業文化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曹書記閱罷,作出批示,請周莊鎮黨委書記屈玲妮抓好此事,並希望該書早日麵世。
周莊人來編撰、出版沈萬三的書籍,這是一份神聖的曆史責任,周莊鎮立即成立了編委會,布置任務,確定撰寫人員,由沈曉火亙老師擔任該書的責任編輯。於是,大家開始起早貪黑地忙起來。在蘇州市、昆山市有關領導、專家、學者以及浙江湖州南潯文化研究會的大力支持下,在周莊文化人士的努力下,《周莊走出沈萬三》付梓出版了。市委書記曹新平親自為該書作序。
6月25日,昆山市沈萬三研究學會成立大會暨《周莊走出沈萬三》首發儀式在周莊舫舉行。綿綿細雨落在水麵上,泛起層層漣漪,仿佛人們綻放的笑容。史料記載的沈萬三、民間傳說中的沈萬三都被濃縮在一本書中,積澱為一種催人奮進的文化。曹書記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學會的成立和《周莊走出沈萬三》一書的首發表示祝賀,他希望周莊人民發揚沈萬三超越時代的富民精神,投身於經濟建設大潮中,為推動昆山經濟進一步發展作貢獻。政協沈衛群主席對學會的成立給予了很高評價,他指出,研究沈萬三對昆山實施的富民工程和民營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學會的成立可以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沈萬三這位曆史名人進行研究,相信一定會取得顯著成果。曹新平、沈衛群兩位名譽會長的支持令沈萬三研究學會會員信心百倍,他們決心以不懈的努力,挖掘曆史文化遺存,弘揚沈萬三超越時代的致富精神,推動全市富民工程的實施與社會經濟的繁榮。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沈萬三的故事在600多年後改革開放的今天被更多的人傳播,這是曆史對他的公正回報。目前,全國各大電視台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聚寶盆》,藝術地再現了沈萬三的傳奇人生。他勤儉理財、樂善好施,雖遇挫折但勇往直前的良好品行令人欽佩不已。歲月流逝,沈萬三的精神不朽,它鼓舞著人們努力去創造財富實現人生價值。
在遭受打擊之後,沈萬三晚年的心態是:“不要大富,不要大紅。”這是一代商界巨子麵對強權的無奈與妥協。而在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的黨和政府鼓勵民營企業家們“要大富,要大紅,要大德”,這真可謂“新舊兩重天”啊!如果沈萬三在天有知,定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時代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明黃省曾《吳風錄》(一卷),百陵學山本。陳大康先生對沈氏名稱作了一個簡單的考源:沈萬三,一說即沈萬三秀的簡稱。據明人湯沐的《公餘日記》雲,明初間裏間的稱呼分為兩等,故家豪族中人被稱作“秀”,末流群小之輩則叫“郎”;在稱呼時,還需連上姓氏與排行,因沈家是當地豪室,沈富又排行第三,於是沈富便俗稱為“沈三秀”,至於他被叫作“沈萬三秀”,無非是對他擁有萬貫家財的形容。又據明人高士奇《天錄識餘》卷下中的說法,洪武初年每縣分人為哥、畸、郎、官、秀五等,家給“戶由”一紙,哥最下,秀最上;而每等之中又有分等,巨富謂之“萬戶”,三秀如“沈萬三秀”,即為秀之三者。(參見陳大康:《明代的商賈與世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更為翔實的考證可參看瞿兌之:《人物風俗製度叢談》,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200頁:“沈萬三”條。
??
彊案:餘舊覽家譜載:始遷之祖起宗公諱祖者別署萬十三秀,不明其義,以為必有衍字,今讀此始明。然謂“三秀,即為秀之三者”,竊恐其有未是。餘覽我錢氏譜牒甚夥,知元明之間蘇浙之間,多喜以萬千伯仲為行輩,如我宗嘉興,金壇,蘇州諸支皆然。十三者,大排行也。元人滅魯斯文,民間多不以名相呼,轉以行輩加排行相稱,如萬三、千六、伯九雲雲,明初猶沿其俗。尾加以秀者,尊稱也,猶後世之呼為公。
沈萬三名字的含義2
??潘群教授經過考證,證實了第三種說法,潘教授說,沈萬三的真名叫做沈富,字仲榮。為什麽大家都叫他“沈萬三”,是因為他太有錢,是富甲一方的大富豪的緣故。原來,明代初年沿襲元代的製度,將老百姓分為哥、畸、郎、官、秀五等,秀為最上等,“秀”中又按照財產再次分等,“富者,謂之萬戶”,沈富在“萬戶”中排在第三等,所以大家把富有的沈萬三稱為“萬戶三秀”,簡稱沈萬三,這個形象的名字後來竟然取代了沈富這個真名,廣為人知。沈萬三的弟弟,沈貴則由於富裕程度略遜於哥哥,被人們稱為“沈萬四”。
??
?
----附從沈富到沈萬三
??
?? 朱紅
??
?? 沈萬三原名沈富,字仲榮。《明史》一作沈秀,生卒年無考。但據可查到的小輩生年,推知他約生於元大德末年(1307年)前後。比朱元璋大21歲左右。
??
?? 沈富富甲天下後,人們刮目相看,不再直呼其名,都稱他“沈萬三秀”或“沈萬三”。
??
?? 這個稱謂有什麽講究?原來元明間的社會稱呼,是由姓氏和排行組成的,或加“郎、官、秀”表示等第,如《水滸》中稱武植為武大或武大郎,《三言》中稱王金龍為王三官。“沈萬三秀”的“三”是兄弟排行,“秀”是大戶門第。還有個“萬”字是什麽意思?近人王謇對此有考證,他說:“按《左傳》謂‘萬,盈數’。漢銅器有‘日利大萬’之吉語。以昆季排行,上加‘萬’字,疑即取此義,然不流行於士大夫之間”(《宋平江城坊考錢萬二橋街》)。可見加“萬”字相稱,是當時市俗對富人的一種禮貌表示。
??
?? 說白了,所謂“沈萬三秀”或“沈萬三”,就是近代稱呼“沈三爺”。若換在今天,排行已略而不提,其稱呼就是“沈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