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夜堂

夜晦而淫,吾以玄談掃滅之,彼得堡乎! 吾本青鶴身,落影履凡塵,不與眾色語,果成登西靈。
正文

兩宋對外之勝戰 二

(2006-08-22 20:36:28) 下一個
為轉貼 采石之戰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一月,宋軍在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江麵上擊敗金軍的一次重要水戰。 是年,金主完顏亮集兵大舉南下,企圖滅亡南宋,十月初,金帝完顏亮親率王力17萬人進抵淮河北岸,欲從壽春渡淮。南宋擔任淮西防務的建康都統製王權,聞金軍來攻,不加抵禦,加之宋江、淮、浙西製置使劉錡奉命退守長江,致使金軍順利渡過淮河。宋軍退至和州(今安徽和縣),將士紛紛請戰,王權詭稱奉旨棄城守江,便乘船先逃,部隊隨之敗退采石,統製官姚興力戰身亡。完顏亮進入和州後,拆房造船,臨江築壇、殺黑馬祭天,準備十一月初八渡江。由於宋軍不戰自潰,王權被宋朝廷罷職,而接替王權負責江防的諸軍統製李顯忠尚未到任,江防部隊無人指揮,處於一片混亂狀態,難以抵擋金軍的進攻。如果長江天塹不能固守,則南宋政權將危在旦夕。十一月初六,宋廷前來采石犒師的中書舍人、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虞允文見軍無主帥,情勢危急,便挺身而出,主動擔任江防指揮,召集統製張振、王琪、時俊、戴皋、盛新等人聚議,動員和組織部隊抵禦金軍進攻。當時,宋軍江防部隊僅有集結後的王權餘部1.8萬人,隻及金軍的1/10。但金軍用於渡江的船隻,是臨時拆用民房的木材建造的,很不牢固,而宋軍則擁有蒙衝、海鰌、車船等多種戰船,船體堅固,機動性好,攻擊力強。根據交戰雙方的兵力情況和戰區的地形,虞允文對江防作了周密的部署:以步,騎兵蔭蔽在江岸高地後麵,嚴陣以待,以水軍為主力,部署在江中,憑借水戰長技,加以水陸結合,以禦金軍。水軍共分為5部分:兩部分分別防守江岸的東段和西段,為左右兩翼;一部分居中,作為主要突擊兵力;另兩部分蔭蔽在港汊中,充當預備隊。 十一月初八,完顏亮就督數百艘船隻自采石西楊林渡向南岸進發,金戰船絕江而來,湧向南岸,70艘先頭船已迫近岸邊。虞允文沉著指揮,時俊執雙刀奮勇出擊,士卒無不以一當十拚死抵抗。水軍則以海鰌船猛衝金軍船隊,並施放霹靂炮迷敵眼目。由於金軍不熟悉長江的水文情況,船隻的穩性和機動性又很差,大部分船隻被海鰌船撞沉。虞允文又組織弓箭手齊射,金兵紛紛落水。金軍雖傷亡慘重,但從早至晚仍激戰不退。此時,恰好有宋軍敗兵300餘人自光州退至采石,虞允文授以旗鼓,令其從山後轉出,作為疑兵。金軍以為宋援軍趕到,開始撤退。虞允文為不給金軍以喘息之機,乘夜先分海舟縋上遊,遣戰船載薪截金人於楊林河口。宋軍水陸配合,大敗金軍,殲敵4000餘人,首戰告捷。虞允文判斷,次日金軍仍將進攻,便連夜調整部署,將一部戰船置於上流。以另一部兵力堵截楊林口(今安微和縣東20裏),封鎖金軍船隻出江的河口,待機殲敵。 第二天(十一月九日)清晨,金軍果然再次發起進攻。宋水軍乘勝上下夾擊,先以神臂弓射退金騎兵,繼而海蝤船橫衝直撞,霹靂炮聲震如雷,煙霧迷漫。宋水軍再戰獲勝,焚敵船300艘。 十二日,完顏亮在采石渡江失敗後,率軍退至揚州。虞允文料定金軍將改在瓜洲渡江,占領京口(今江蘇鎮江),繼續南侵,遂於十一月十六日率軍1.6萬人到達京口。宋軍的其他部隊也相繼陸續到達,總兵力達20萬人。但水軍力量薄弱,海鰌船不滿百艘,戈船也隻有50艘。虞允文一麵修造戰船,一麵加強江防部署,命士兵踏車船在江上往返巡邏,以壯聲威。金軍見宋軍預有準備,防守嚴密,終末敢渡江。 由於采石失敗,京口又不得渡,軍事上的失敗加劇了金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顏亮為部屬殺死,金軍全軍北撤。 采石之戰的勝利是南宋官兵同仇敵愾,英勇奮戰的結果,也是同虞允文的指揮分不開的。虞允文本一個文官,他到采石隻是執行慰問部隊的任務,但當他見到金軍即將渡江,南宋已處於危在旦夕的緊急關頭,便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指揮部隊抗擊金軍。他膽略過人,判斷敵情準確,部署兵力得當,不僅將水軍和步、騎軍進行了縱深梯次配備,而且兼顧了戰線左右兩翼的安全,同時還掌握了預備隊,以應付緊急情況和擴張戰果。他針對金軍不習水戰、渡江船隻又不堅固的弱點,以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南宋水軍作為主力,鏖戰江中,以強擊弱,使金軍船毀人亡,無法靠岸。由此,南宋采石之戰的勝利,水軍起了決定性作用。此戰的特點是,宋軍因勢利導,戰法靈活多變,充分發揮水戰之長,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采石磯水戰告捷,阻止了金軍渡江,從而保衛了長江防線,使金朝攻滅南宋的戰略計劃遭到徹底破產,南宋得以轉危為安,保持長期偏安的局麵。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南宋嘉定十二年(金興定三年,1219年)二月,金軍在西起陝西東至江淮的廣大地域,向宋軍發動的一次規模較大的作戰。 十一年八月,蒙古軍攻陷金太原。十二月,金宣宗提出與宋議和,被宋拒絕,河北形勢為之發生變化。為改變這一不利局勢,金為達到以戰逼和進而鞏固南部邊防,解除背後威脅的目的,於十二年正月,兵分三路南下攻宋。以金左副元帥仆散安貞率東路軍攻淮南;巴土魯安等率西路軍攻陝西;完顏訛可率中路軍攻京湖。是春,金東路軍連克濠州(今安徽鳳陽東)、滁州(今屬安徽)、光州(今河南潢川),爾後分兵取麻城(今屬湖北)、六合(今屬江蘇)等地,遊騎進至采石楊林渡(今安徽當塗北),宋廷大震。宋將李全乘金軍深入,兵力分散之際,率部截擊金軍歸路,金軍準備收縮兵力時,其左都監紇石烈牙吾塔在化湖陂(今安徽懷遠北)被李全軍擊敗,傷亡慘重,金軍被迫北撤,李全乘勢追擊至曹家莊。金西路軍攻克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後,於二月,再敗宋軍於黃牛堡(今陝西風縣東北),旋陷武休關(今陝西留壩東南),爾後,長驅直入,連克興元府(今陝西南鄭)、大安軍(今陝西寧強)、洋州(今陝西洋縣)等地。宋都統張威派石宣往援,大敗金軍,殲其精兵3000人,金軍北遁。中路完顏訛可軍圍攻棗陽(今屬湖北),宋京湖製置使趙方派統製扈再興領兵3萬分攻唐(今河南唐河)、鄧(今屬河南)二州,牽製金軍。七月,完顏訛可率部再次圍攻棗陽,宋將孟宗政率部依城堅守,金軍連攻80餘日不克,頓兵城下,師老兵疲。趙方乘勢調集扈再興、許國兩部,回攻圍棗陽之金軍,敗金軍於城南,孟宗政乘勢開門出擊,內外夾擊,殺金軍3萬餘人,完顏訛可單騎逃走,宋軍乘勝追至鄧州方還。 蔡州之戰 宋紹定六年(金天興二年,1233年)十月至宋瑞平元年(金天興三年,1234年)一月,蒙宋聯軍與金軍在蔡州(今河南汝南)進行的一次攻防戰。 金軍在蒙軍攻擊下,節節敗退,金哀宗完顏守緒以東京(今河南開封)殘破難以固守,被迫棄城遷至城池堅固的蔡州,並征集精兵萬餘,馬幹餘匹,企圖固守蔡州以挽回敗局。蒙古為消滅金朝,遣使聯宋攻金。十月,宋派孟珙等率軍2萬,北上與蒙將塔察兒合師圍蔡州。十一月,金以萬餘人自東門出戰,孟珙率部邀其歸路,掩殺至汝水,從被俘軍士處得知城中斷糧,遂與塔察兒分別加強防禦,以防金軍突圍。塔察兒遣部將張柔率精兵5000攻城受挫,張柔中箭,孟珙遣先鋒將其救出。十二月,孟珙率部敗金軍於石橋,進克柴潭樓,斬俘金軍500餘。翌年一月,蒙宋聯軍向蔡州發起總攻。金哀宗完顏守緒見勢危急傳位完顏承麟。蒙古塔察兒率部攻西城,孟珙攻南門,經激戰,塔察兒和孟珙兩部先後攻入城內,金完顏仲德率千餘人巷戰抵抗,敗赴水死。蒙宋聯軍乘勢進克內城,金哀宗自諡,完顏承麟被殺,金朝遂亡。 宋蒙釣魚城之戰   中國古代防禦戰的最濃重的一筆   宋蒙(元)戰爭從公元1235年全麵爆發,至1279年崖山之戰宋室覆亡,延續近半個 世紀,它是蒙古勢力崛起以來所遇到的費時最長、耗力最大、最為棘手的一場戰爭。發生於1259年的四川合州釣魚城之戰,則是其中影響巨大的一場戰事。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後,南宋出兵欲收複河南失地,遭蒙軍伏擊而失敗。1235年, 蒙軍在西起川陝、東至淮河下遊的數千裏戰線上同時對南宋發動進攻,宋蒙戰爭全麵爆 發。至1241年,蒙軍蹂躪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則是三大戰場(另兩個為京湖戰場—— 今湖北和河南一帶、兩淮戰場——今淮河流域一帶)中遭蒙軍殘破最為嚴重的一個地區。   這年蒙古窩闊台汗去世,其內部政爭不斷,對南宋的攻勢減弱。南宋由此獲得喘息之機, 對各個戰場的防禦進行調整、充實。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兩淮抗蒙戰爭中戰績頗著的 餘玠入蜀主政,以扭轉四川的頹勢,鞏固上流。餘玠在四川采取了一係列政治、經濟和 軍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創建了山城防禦體係。   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築城結寨,星羅棋布,互 為聲援,構成一完整的戰略防禦體係。 釣魚城即是這一山城防禦體係的核心和最為堅固的堡壘。   釣魚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縣城東5公裏的釣魚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 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南、北、西三麵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這 裏有山水之險,也有交通之便,經水路及陸上道,可通達四川各地。彭大雅任四川製置 副使期間(1239—1240年),命甘閏初築釣魚城。1243年,餘玠采納播州(今遵義)賢 士冉璡、冉璞兄弟建議,遣冉氏兄弟複築釣魚城,移合州治及興元都統司於其上。釣魚 城分內、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係條石壘成。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 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這一切使釣魚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必要地理 條件以及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特點。1254年,合州守將王堅進一步完善城築。四川邊 地之民多避兵亂至此,釣魚城成為兵精食足的堅固堡壘。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寶座,穩定了蒙古政局,並積極策劃滅宋戰爭。蒙哥為成吉 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曾與拔都等率兵遠征過歐、亞許多國家,以驍勇善戰著稱。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師平定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夾擊之勢。   1257年,蒙哥汗決定發動大規模的滅宋戰爭。蒙哥命忽必烈率軍攻鄂州(今武昌), 塔察兒、李璮等攻兩淮,分宋兵力; 又命兀良合台自雲南出兵,經廣西北上;蒙哥則自率蒙軍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 作為戰略主攻方向,意欲發揮蒙古騎兵長於陸地野戰而短於水戰的特點,以主力奪取四 川,然後順江東下,與諸路會師,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軍4萬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軍及從各地征調來的部隊, 蒙軍總數大大超過4萬之數。蒙軍相繼占據劍門苦竹隘、長寧山城、蓬州運山城、閬州 大獲城、廣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汗遣宋降人晉國寶至釣魚城招降,為宋合州守 將王堅所殺。   宋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諸軍從雞爪灘渡過渠匯,進至石子山紮 營。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戰於釣魚城下。七日,蒙軍攻一字城牆。一字城牆又叫橫城牆, 其作用在於阻礙城外敵軍運動,同時城內守軍又可通過外城牆運動至一字城牆拒敵,與 外城牆形成夾角交叉攻擊點。釣魚城的城南、城北各築有一道一字城牆。九日,蒙軍猛 攻鎮西門,不克。這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   三月,蒙軍攻東新門、奇勝門及鎮西門小堡,均失利。從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續 了二十天。雨停後,蒙軍於西月二十二日重點進攻護國門。二十四日夜,蒙軍登上外城, 與守城宋軍展開激戰。《元史·憲宗紀》稱“殺宋兵甚眾”,但蒙軍的攻勢終被宋軍打 退。五月,蒙軍屢攻釣魚城不克。 蒙哥汗率軍入蜀以來,所經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將投降而輕易得手,尚未 碰上一場真正的硬仗。因此,至釣魚山後,蒙哥欲乘拉槁之勢,攻拔其城,雖久屯於堅 城之下,亦不願棄之而去。盡管蒙軍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備,奈何釣魚城地勢險峻,致使 其不能發揮作用。釣魚城守軍在主將王堅及副將張玨的協力指揮下,擊退了蒙軍一次又 一次的進攻。千戶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鄧州漢兵攻城,董文蔚激勵將士,挾雲 梯,冒飛石,履崎嶇以登,直抵其城與宋軍苦戰,但因所部傷亡慘重,被迫退軍。其侄 董士元請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銳卒登城,與宋軍力戰良久,終因後援不繼,亦被 迫撤還。 釣魚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諸將“議進取之計”。術速忽裏認為,頓兵堅城之下是 不利的,不如留少量軍隊困擾之,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一舉 滅掉南宋。   然而驕橫自負的眾將領卻主張強攻堅城,反以術速忽裏之言為迂。蒙哥汗未采納術 速忽裏的建議,決意繼續攻城。然而,麵對釣魚堅城,素以機動靈活,凶猛驃悍著稱的 蒙古騎兵卻不能施其能。   六月,蒙古驍將汪德臣(原為金臣屬)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馬軍寨,王堅率兵拒戰。 天將亮時,下起雨來,蒙軍攻城雲梯又被折斷,被迫撤退。蒙軍攻城5個月而不能下, 汪德臣遂單騎至釣魚城下,欲招降城中守軍,幾乎為城中射出的飛石擊中,汪德臣因而 患疾,不久死於縉雲山寺廟中。蒙哥聞知死訊,扼腕歎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 給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擊,釣魚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勝其忿。   蒙軍大舉攻蜀後,南宋對四川采取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但增援釣魚城的宋軍為蒙 軍所阻,始終未能進抵釣魚城下。盡管如此,被圍攻達數月之久的釣魚城依然物資充裕, 守軍鬥誌昂揚。一日,南宋守軍將重15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麵餅百餘張拋給城外蒙軍, 並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10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相形之下,城外蒙軍的境況就 很糟了。蒙軍久屯於堅城之下,又值酷暑季節,蒙古人本來畏暑惡濕,加以水土不服, 導致軍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據《元史》記載,蒙哥汗於六 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確說是得了痢疫。另《馬可波羅遊記》和明萬曆 《合州誌》等書則稱蒙哥汗是負了傷。無論如何,蒙哥汗不能再堅持攻城了。七月,蒙 軍自釣魚城撤退,行至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蒙哥汗逝世。據《元史》本傳 及元人文集中的碑傳、行狀等所載,不少隨蒙哥汗出征的將領戰死於釣魚城下,由此可 以想見釣魚城之戰之酷烈及蒙軍損失之嚴重。   蒙哥汗在釣魚城下的敗亡,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導致蒙古這場滅宋戰爭 的全麵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續20年之久。進攻四川的蒙軍被迫撤軍,護送蒙哥汗靈柩北 還。率東路軍突破長江天險,包圍了鄂州的忽必烈,為與其弟阿裏不哥爭奪汗位,也不 得不撤軍北返。從雲南經廣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軍,一路克捷,已經進至潭州(今長沙) 城下。由於蒙哥之死,該軍在忽必烈派來的一支部隊的接應下,也渡過長江北返。蒙古 的南北兩支軍隊基本上是按預定計劃進軍的,隻因西邊主攻戰場的失敗而功虧一簣。    其次,它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行動停滯下來,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國的 威脅。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發動了第三次西征,先後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敘 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正當旭烈兀準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旭烈兀遂 留下少量軍隊繼續征戰,而自率大軍東還。結果蒙軍因寡不敵眾而被埃及軍隊打敗,蒙 軍始終未能打進非洲。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從此走向低潮。因此,釣魚城之戰的影響 已遠遠超越了中國範圍,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頁。   其三,它為忽必烈執掌蒙古政權提供了契機,對中國曆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蒙 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義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傳統的政策。這種帶有濃厚的蒙古部族 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極不適應統治廣大中原漢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則是蒙古統治集團 中少有的一位傾慕漢文化的開明之士。蒙哥即汗位後,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漢地,他大 力延攬漢族儒士,極力推行漢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卻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 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罷了官,其推行的漢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寶座後, 繼續推行其漢化政策,逐步改變蒙軍濫殺的政策,使南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 壞。蒙哥汗曾留下遺言,日後攻下釣魚城,當盡屠城中之民。後來釣魚城降元,忽必烈 卻赦免了其軍民。正是由於忽必烈的當政,使蒙古汗國這個邊疆政權轉變為一統中國的 封建大王朝—元朝,在中國曆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釣魚城作為山城防禦體係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時代,充分顯示了其防禦作用,它 成為蒙古軍隊難以攻克的堡壘。蒙哥汗敗亡後,釣魚城又頂住了蒙軍無數次的進攻,直 至1279年守將王立開城投降,釣魚城才落入蒙古之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古代戰 爭館特意製作了釣魚城古戰場的沙盤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重要地位。 沔州之戰 蒙古窩闊台汗七年(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進攻南宋沔州(今陝西略陽)地區的作戰。 蒙古窩闊台汗六年六月,窩闊台以宋背盟為由,遣軍兩路攻宋。一路由皇子闊出率軍攻宋荊襄地區,一路由皇子闊端率軍攻宋四川。七年十一月,闊端率西路軍在鞏昌(今甘肅隴西)迫降金舊將汪世顯部。十二月,闊端以汪世顯為先鋒,率軍自鳳州(今陝西鳳縣)進至西川之西池穀(今甘肅康縣東南)向沔州進軍。四川製置使趙彥呐主張退守大安(今陝西寧強西北),宋沔知州高稼認為守沔蜀存,棄沔蜀亡,堅決反對退守大安,趙彥呐遂表示與高稼一起守沔。。及臨戰,趙彥呐撤走,高稼隻得獨自守沔州。蒙古軍自白水關(今陝西略陽北)入六股株(今陝西略陽東北)攻沔州。沔州曆為西陲用兵的門戶,經金軍、蒙古軍的多次抄掠,已外無城廓保民,內無財賦募士,高稼部依山為阻,並多張旗幟擊鼓呐喊以為疑兵,居高督戰。趙彥呐遣小將何鄰等赴援,及蒙古軍至,何鄰先遁,其軍皆潰,高稼被圍戰死,蒙古軍克沔州。趙彥呐進屯至陝蜀咽喉青野原(今陝西略陽北),又被蒙古軍包圍。屯駐石門(今陝西略陽西北)的利州都統製曹友聞率軍往援,擊敗蒙古軍,解趙彥呐之圍。後蒙古先鋒軍汪世顯部轉攻大安。曹友聞遣摧鋒軍統製王資、踏白軍統製白再興速趨雞冠隘(今陝西勉縣西南)防守,命左軍統製王進據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老勉縣);曹友聞登溪嶺指揮部署完畢,蒙古軍數萬突至陽平關。曹友聞令左軍和遊奕軍出擊,自率帳兵及背嵬軍衝至陣前,令軍左右馳射;蒙古軍受挫退兵;曹友聞料蒙古軍必轉攻雞冠隘,急遣忠義總管陳庚、當可率兵往援;蒙古軍果以步騎萬餘攻雞冠隘,陳庚率騎兵500勇猛馳突,時當可將步兵分左右翼並進,守隘的王資、白再興出隘迎戰,兩麵夾擊,大敗蒙古軍。曹友聞乘勢北進,收複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要隘,迫蒙古軍退出宋境。 江陵之戰 宋端平三年(蒙古窩闊台汗八年,1236年)十月,蒙古東路軍進攻南宋重鎮江陵(今屑湖北),被宋軍擊敗的作戰。 是年,蒙古皇子闊出率軍再次攻宋。三月,闊出收降鄂北重鎮襄陽(今湖北襄樊),控製了荊湖戰略要地。四月,闊出率軍克隨(今屬湖北)、郢(今湖北鍾祥)二州及荊門軍(今湖北荊門)。八月,破棗陽軍(今湖北棗陽)、德安府(今湖北安陸)。十月,闊出病死,窩闊台命忒木台率軍繼續南攻江陵。宋廷見京襄連失9郡,江陵形勢危急,急遣節製蘄黃光信陽四郡軍馬孟珙赴援,孟珙先遣民兵部將張順渡江,自率主力繼進。時蒙古軍在枝江(今湖北枝江西南)、監利(今屬湖北)編造木筏,準備渡江進逼江陵,孟珙施疑兵計,以少示眾,晝則變換旗幟和軍服顏色,循環往複,夜則沿江列炬,綿亙數十裏,並親自指揮外弟赴武等部襲擊蒙古軍,連破24寨,奪回被掠軍民2萬多人。蒙古軍被迫北撤。 黃州之戰 蒙古窩闊台汗九年(宋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軍攻宋黃州(今屬湖北)的作戰。 是年十月,蒙古宗王口溫不花率軍攻破宋光州(今河南潢川)後,遣兵四出,萬戶史天澤攻複州(今湖北天門),後轉攻安豐軍(今安徽壽縣),太師塔思攻大蘇山(今河南商城東南),自與都元帥張柔攻黃州。口溫不花與張柔率軍南進破三山寨,至大湖劫民船近幹,屯駐黃州西北隅。張柔見有宋船出巡,料宋軍必來夜襲,乃分軍為三以待,令百夫長鞏彥暉伏甲兵200於赤壁(今湖北黃岡西北江濱)之下。宋軍夜半水陸並至,鞏彥暉待其過半而擊,宋軍大潰,死傷甚重。宋鄂州諸軍都統製孟珙入城回援,駐帳城樓,指揮戰守。見蒙古軍欲乘船渡江,遣軍乘風揚帆以戰艦衝蒙古軍船陣,蒙古軍欲引船遁,宋軍四麵合擊,獲舟200艘。蒙古軍複以步騎奪占東堤,孟珙選壯士衝入其陣,揮諸軍繼至,擊退蒙古軍,收複東堤。口溫不花遣回回、河西兵增援。孟珙乘機夜遣劉金等分7路襲擾其寨,致其驚亂,互相攻擊。蒙古軍晝挖地道攻城,焚團樓。孟珙率軍殊死奮戰,並於城內築月城,掘萬人坑。十年春,蒙古遣巴都魯(即重刑囚犯)自地道突入城中,盡墮坑中。宋軍於月城上,發炮投石,蒙古軍不能支,撤圍而走。 廬州之戰 宋嘉熙二年(蒙古窩闊台汗十年,1238年),宋淮西製置副使兼轉運使、知廬州杜杲守廬州,擊敗蒙古軍大規模進攻的一次作戰。 窩闊台攻宋之東路軍攻安豐軍失敗後,仍不罷休,積極進行戰爭準備,製做大量攻城器具,於嘉熙二年九月,由馬步軍都元帥察罕率號80萬大軍,再次攻宋淮西,進圍廬州(今合肥),欲克廬州後,造舟巢湖(今合肥南),以窺長江。知廬州杜杲利用其豐富的守城經驗,積極備禦。事先已製作了千百間串樓,列於濠岸。這種串樓以二三尺圍栗棗榆槐木作豎木,入土五六尺,高丈餘,上施橫木,中設箭窗,下繚以羊馬牆、每樓可禦三炮。蒙古軍於城外,築土城60裏圍城,又築台高過串樓,以製城內。杜杲令軍以油灌草,焚燒其台,並於串樓內立雁翅七層,置炮轟擊蒙古軍高台,擊中一將,蒙古軍驚駭。杜杲乘勝出擊,宋將趙時哽率民兵500赴援,蒙古軍死傷甚重。杜杲還派遣舟師及精銳守衛淮水要點,以阻蒙古軍歸路。察罕見廬州屢攻不克,乃轉軍東進,攻陷滁州(今屬江蘇),萬戶張柔鼻中飛石;至天長縣(今屬江蘇),遭知招信軍餘蚧截擊;攻泗州(今江蘇盱眙西北),被城周濠水所阻,激戰多時不克。察罕見屢戰不利,遂北撤。 京襄之戰 宋嘉熙二年(蒙古窩闊台汗十年,1238年)至次年四月,宋京西、湖北路安撫製置使兼知嶽州孟珙,遣軍收複京襄(今湖北襄樊地區)的作戰。 是年,攻宋蒙古東路軍,集中兵力進攻兩淮,對長江中遊的攻掠有所放鬆,宋廷乘機頒詔“收複京襄”。十月,新任京西、湖北路安撫製置使兼知嶽州的孟珙,認為欲收複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必先取郢(今湖北鍾祥)以通糧餉,取荊門軍(今湖北荊門)方可出奇兵。赴任至嶽州(今湖南嶽陽),乃檄江陵製司搗襄、郢,召諸將指授方略,發兵北進。宋將張俊複郢州,賀順複荊門軍。十二月,劉全戰於塚頭、樊城、郎神山,三戰皆捷。次年正月,宋將曹文鏞複信陽軍(今河南信陽市)。劉全攻襄陽、樊城,在宋軍各路相繼收複失地的形勢下,原附蒙古的劉廷美約宋都統江海,及其弟劉廷輔夾擊襄陽叛軍。宋軍順利進至襄樊城下,劉全複樊城。四月二日,江海率軍出荊門,直趨襄陽,劉廷美為內應執遊顯以城降,宋軍遂複襄陽。劉全遣譚深複光化軍(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孟珙在收複襄陽後,即奏請置重兵於襄陽,建立軍事重鎮。乃以息、蔡(今河南息縣、汝南)降人創忠衛軍;集襄、郢降人創先鋒軍;招淮民359人創寧武軍;招回鶻壯士百餘人、老稚115人、馬260匹,創飛鶻軍;荊鄂都統製張順招襄漢潰卒創忠義、虎翼等軍。孟珙遂以江陵為基地,以襄陽為重鎮,大興屯田,訓練軍伍,使荊襄戰場出現轉機。 大埡寨之戰 宋嘉熙三年(蒙古窩闊台汗十一年,1239年),蒙古西路軍再次大舉攻宋,企圖出三峽入兩湖,於歸州(今湖北秭歸)大埡寨(今秭歸西)被宋軍擊敗的作戰。 是年秋,蒙古攻宋西路軍,由都元帥達海紺卜和禿雪率領80萬大軍,再次攻蜀。八月,達海紺卜率軍襲破成都(今屬四川),分兵掠漢、邛、簡、眉(今四川廣漢、邛崍、簡陽西北、眉山)等州。征行大元帥按竺邇部沿嘉陵江南下,直取重慶(今屬四川);鞏昌便宜總帥汪世顯部越渠江而東,攀緣山岩林木,經達州、開州(今四川達縣市、開縣)進抵萬州(今四川萬縣東)。南宋守軍退至大江南岸憑江防守。汪世顯布舟北岸佯攻,迂回至萬州西60裏三湖灘,乘夜以革舟渡江,擊潰宋軍。順流追擊至蜀之咽喉夔州(今四川奉節),與宋軍戰於瞿塘(今奉節東),獲戰船幹餘艘。繼續東進,徑抵巫山(今屬四川)。渡過大江的蒙古軍另遣一部向南抄掠,於十二月破施州(今四川恩施)。宋京湖安撫大使兼夔路策應使孟珙,早已諜知蒙古軍欲臨大江,料其必道施、黔(今四川彭水),以入兩湖,曾以兵2000屯峽州(今湖北宜昌);以兵幹人屯歸州,另遣軍增兵歸州隘口萬戶穀(今湖北秭歸縣西);命其弟孟瑛以精兵5000駐鬆滋(今湖南鬆滋西北),為援夔機動力量;命其弟孟璋率精兵2000駐澧州(今湖南澧縣),以防施、黔路。此時,蒙古汪世顯部破夔州後,湖北安撫副使、知峽州孟景,一麵告急於其弟孟珙,一麵率軍迎擊,至大埡寨,與蒙古軍遭遇,將其擊退。裨將劉義於巴東(今屬湖北)清平村攔擊,又獲大捷。汪世顯見宋軍防守嚴密,乃收軍撤退,孟珙乘勝遣軍收複夔州。 餘玠防蜀之戰 宋淳佑三年(蒙古乃馬真皇後稱製二年,1243年),至寶祜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蜀帥餘玠以山城防禦抗擊蒙古軍進攻的作戰。 宋淳佑元年十一月,蒙古窩闊台汗病死,內部紛爭汗位,無暇全麵部署對南宋大規模戰爭,南宋王朝得以暫時休整和調整防禦部署。宋理宗趙昀命在淮東屢立戰功的的餘玠為兵部侍郎、四川製置使兼知重慶府,負責四川防務。餘玠赴任後,革除弊政,實行輕徭薄賦、整頓軍紀、除暴獎賢、廣納賢良、聚小屯為大屯等政策。采納播州人冉氏兄弟建策,采取依山製騎、以點控麵的方略,先後築青居、大獲、釣魚、雲頂(今四川南充南、蒼溪東南、合川東、金堂南)等10餘城,並遷郡治於山城。又調整兵力部署,移金州(今陝西安康)戍軍於大獲;移沔州(今陝西略陽)戍軍於青居;移興元(今陝西漢中)戍軍於合州(今合川東釣魚城),共同防守內水(今涪江、嘉陵江、渠江);移利州戍軍於雲頂,以備外水(即岷江、沱江)。諸城依山為壘,據險設防,屯兵儲糧,訓練士卒,經數年建設,逐步建成以重慶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縱深梯次防禦體係,邊防稍安。六年(蒙古貴由元年),蒙古分兵四道入蜀,餘玠繼多次戰勝蒙古軍進攻之後,依靠新建立的山城防禦體係,又打退了蒙古軍的進攻。十年(蒙古海迷失皇後二年),餘玠調集四川各路精銳,誓師北伐。以一部兵向隴蜀邊界出擊;自率主力,取金牛道向漢中(今屬陝西)進發,三戰連捷。次年四月,餘玠率軍號10萬進占漢中西之中梁山,潛軍燒毀漢中至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棧道後,率軍圍漢中數重,晝夜急攻。蒙古軍修複棧道,各路援軍會至。餘玠久攻不克,兵老師鈍,隻好撤軍。十二年(蒙古蒙哥汗二年),餘玠率軍擊退進攻嘉定(今四川樂山)的蒙古軍,四川抗蒙形勢日益好轉。 壽春之戰 宋淳佑四年(蒙古乃馬真皇後稱製三年,1244年),蒙古軍圍攻宋壽春(今安徽壽縣),被宋赴援舟師擊敗的作戰。 宋淳佑三年,鑒於蒙古軍曆次進攻兩淮多自淮河中遊突破的教訓,淮東、西製置使李曾伯遣廬州(今合肥)義士軍都統王安領兵2萬赴壽春築城。王安先砍邊境樹木13.3萬餘棵,在城周設置串樓、排杈木,然後一麵築城,一麵防備蒙古軍進襲。四年春,蒙古軍企圖破壞宋軍築城,遣軍由潁河進行攻擊,輕取守隘宋軍。繼而,馬步軍都元帥察罕率軍圍攻壽春,另遣一部兵力前往渦河口阻遏宋援軍。三月十八日;宋廷調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知蘄州呂文德(估計金老先生祖上和他有仇)率軍,並節製鎮江都統劉虎軍和京湖安撫製置使孟珙軍之一部,援壽春。呂文德率軍沿長江順流而下,於二十六日抵揚州(今屬江蘇),又沿運河入淮河西上。時劉虎已率舟師擊退了扼渦河口的蒙古軍,數日後呂文德會至,繼續西上。四月十四日,至洛口(今安徽淮南東北),被蒙古軍所阻,相持至五月三日,淮河水位上升,宋軍舟師得以前進,連敗蒙古軍,進至壽春附近。五月九日,與蒙古軍水陸接戰。蒙古軍為阻宋援,早已在淮河上架設了浮橋,兩岸築了層層土壩,安放弩炮。宋軍奮力拚殺,寸寸而上。呂文德與部將夏貴定計,以先鋒軍夜半攻擊蒙古圍城軍;一部兵襲營寨。夏貴一鼓作氣搗平了蒙古軍營寨,打通了補給線,令護送米糧的宋軍登岸邊撒米邊前進,一直撒到壽春城下,造成米糧已入城的假像,動搖了蒙古軍攻城決心。同時,令赴援的舟師人持兩囊磚石,兩兩相係,投擲在浮橋上,將橋壓沉水底。宋軍兵船魚貫而上,兵食俱進,經三日激戰,呂文德率援軍入城,守城軍得援,士氣大振。十三日,呂文德又率軍出城攻戰,擊退蒙古軍。蒙古軍攻城70日不克,乃撤圍北還。 襄樊之戰(此戰雖非勝利,但還是要了解一下這一悲壯的城市保衛戰) 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於可下也 襄樊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鹹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曆時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結束。 蒙古忽必烈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樊,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轉變。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鎮。鹹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采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首先,建立陸路據點,作為攻宋的根據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製置使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要求在襄樊外圍築造土牆,目光短淺的呂文德竟然同意。於是元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修築土牆,內建堡壘,建立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鹹淳四年(1268年),蒙將阿術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堡壘,切斷了援襄宋軍之路。鹹淳六年(1270年),蒙將史天澤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長圍,又在南麵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接諸堡,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係,襄樊成為一座孤城。這一時期元軍在襄樊外圍修築10餘處城堡,建立起長期圍困襄樊的據點,完成了對襄樊的戰略包圍。其次,建立水軍,尋求製服南宋的戰術優勢。鹹淳三年(1267年)秋,阿術率軍攻打襄陽,俘人略地而歸,宋軍乘蒙古回軍之際,在襄陽以西的安陽灘派水軍扼其歸路,然後派騎兵直衝其陣,蒙古軍隊大亂,都元帥阿術墜馬,險些被宋軍活捉。蒙將懷都選善識水性的士卒泅水奪得宋軍戰艦,其餘將領奮勇拚殺,才將宋軍擊退,轉敗為勝。安陽灘之戰,蒙古軍隊雖然打敗了宋軍,但卻暴露出水軍不占優勢的弱點。鹹淳六年(1270年),劉整與阿術謀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忽必烈當即命劉整"造戰船,習水軍",以圖進取襄陽。劉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練水軍,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戰艦500艘,建立起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從而彌補了戰術上的劣勢,為戰略進攻準備了必要條件。 從鹹淳四年(1268年)蒙軍築鹿門堡、修白河城到鹹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圍襄陽,蒙古軍隊已處於戰略上的優勢,南宋政府為挽救危局,進行了反包圍戰與援襄之戰,從而揭開了襄樊之戰的序幕。 鹹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次年十一月,為打破蒙軍鹿門、白河之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被蒙古軍隊打敗,宋軍傷亡慘重。鹹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製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蒙古軍與漢軍的聯合伏擊,兵敗虎尾洲,損失2000餘人,戰艦50艘。鹹淳六年(1270年)春,呂文煥出兵襄陽,攻打萬山堡,蒙軍誘敵深入,乘宋軍士氣衰退,蒙將張弘範、李庭反擊,宋軍大敗。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蒙軍水陸兩軍迎戰,大敗宋軍,範文虎逃歸。鹹淳七年(1271年),範文虎再次援襄,蒙將阿術率諸將迎擊,宋軍戰敗,損失戰艦100餘艘。這一時期,宋蒙兩軍雖然在襄樊外圍進行了長達3年的爭奪戰,但因蒙軍包圍之勢已經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戰鬥也不可能勝利,宋軍隻好困守襄陽,敗局已定。 鹹淳八年(1272年)春,元軍對樊城發動總攻,襄樊之戰正式開始。三月,阿術、劉整、阿裏海牙率蒙漢軍隊進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築重圍,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宋軍隻好退至內城堅守。四月,南宋京湖製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陽府(今湖北襄樊市)、郢州(今湖北鍾祥縣)等地民兵3000餘人,派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率領救援襄陽。二張率輕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資出發,臨行前張順激勵士卒說:"這次救援襄陽的行動,任務十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死的決心和鬥誌,你們當中的有些人並非出於自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這次救援大事。"當時3000水軍群情振奮,鬥誌昂揚,表示堅決完成任務。五月,救援戰鬥開始,二張在高頭港集結船隊,把船連成方陣,每隻船都安裝火槍、火炮,準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後,突入元軍重圍。船隊到達磨洪灘,被布滿江麵的蒙軍船艦阻住,無法通過。張貴率軍強攻,將士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射向敵艦,然後用大斧短兵相接,衝破重重封鎖,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宋軍勝利抵達襄陽城中。當時襄陽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張入援成功,極大的鼓舞了城中軍民的鬥誌。然而這次戰鬥中宋將張順陣亡,幾天以後,襄陽軍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屍體,披甲執弓,怒目圓睜,襄陽軍民懷著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張順,並立廟祭祀。 張貴入援雖然給襄陽守軍帶來希望,但在元軍嚴密封鎖下,形勢仍很嚴峻。張貴聯絡郢州的殿帥範文虎,約定南北夾擊,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線,計劃範文虎率精兵5000駐龍尾洲接應,張貴率軍和範文虎會師。張貴按約定日期辭別呂文煥,率兵3000順漢水而下,檢點士兵,發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張貴大驚,對士兵們說:"我們的計劃已經泄露,隻有迅速出擊,敵人或許還來不及得到消息。"他們果斷地改變了秘密行動,乘夜放炮開船,殺出了重圍。元軍中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派數萬人阻截,把江麵堵死。張貴邊戰邊行,接近龍尾洲,在燈火中遠遠望見龍尾洲方向戰艦如雲,旌旗招展,以為是範文虎接應部隊,舉火曉示,對方船隻見燈火便迎麵駛來。等到近前,才發現來船全是元軍,他們先占領了龍尾洲,以逸待勞。宋元兩軍在龍尾洲展開一場遭遇戰,宋軍因極其疲憊,戰鬥中傷亡過大,張貴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不屈被害,元軍派4名南宋降卒抬著張貴屍體曉示襄陽城中,迫使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立雙廟祭祀。 元軍為盡快攻下襄樊,鹹淳八年(1272年)秋采取了分割圍攻戰術。元將阿裏海牙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為切斷襄陽的援助,元軍對樊城發起總攻。鹹淳九年(1273年)初,元軍分別從東北、西南方向進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線,造炮攻城。元軍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使襄陽城中援兵無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劉整率戰艦抵達樊城下麵,用回回炮打開樊城西南角,進入城內。南宋守將牛富率軍巷戰,終因寡不敵眾,牛富投火殉職,偏將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後,襄陽形勢更加危急。呂文煥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終無援兵。襄陽城中軍民拆屋作柴燒,陷入既無力固守,又沒有援兵的絕境。鹹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裏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陽,炮轟襄陽城樓,城中軍民人心動搖,將領紛紛出城投降。元軍在攻城的同時,又對呂文煥勸降,呂文煥感到孤立無援,遂舉城投降元朝,襄樊戰役宣告結束。 宋元襄樊之戰經過長期較量,終於以元勝宋敗結束,蒙元的勝利,在於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建立了包圍襄樊的堡壘,以逸待勞,又注重彌補戰術上的不足,製造戰船,訓練水軍,在裹樊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統治者不重視邊備,將帥軟弱無能,呂文德見利忘義,使蒙古軍隊占據了襄陽有利地位,在反包圍戰過程中,因將帥不和,步調不一等原因犯了一係列戰術錯誤,戰鬥中基本上執行了消極防禦策略,導致了被元軍圍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後歸於失敗。 二張援襄的傳奇式行動,氣壯山河,留名青史,體現了南宋愛國軍民保衛領土、抗敵禦侮的智慧和勇氣,為後人所傳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