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小結經學文化中之“一”、“二”、“三”

(2009-02-15 20:37:06) 下一個

“一”,道學說法,乃由道生,開萬物始,是為自道生一,由一生二,二再生三,三生萬物。是為 “有”出於“無”、“德”出於“道”之門也。

 

按易學說法,一為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出八卦,周而複始,生生不窮。

 

中華文化最為重“一”。而這重“一”,又有二層分別。“一”謂“初”、謂“根”、謂“始”、謂尋根求源之地,萬變不離其中者,因“一”始之也;“一”,又謂通,“一”始萬物,萬物便通於“一”,貫“一”則通全。

 

這“一”,實在是孔子學問之根蒂。孔子的儒學,重仁而不唯仁,唯“仁”者,道也;重禮更不唯禮,唯禮者,孔子之前儒士之弊也。孔子之學,僅在於貫仁、禮於忠恕,唯能貫之於一者,方能稱之為孔子之學問。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曾)子出,門人問曰:“(孔子)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個“忠恕而已矣”,實在是道出了評論孔子之學,如不能在一個“通”字上,便不能中的的道理。無奈曆來抨擊孔子的文章,不是偏於禮便是偏於仁,不得孔子為學之初衷,多失於此。

 

“二”,觀我中華經學之大部,做的實在是“二”的學問。有與無,彼與此,物與我,善與惡,君子小人,天與地,道與德,乾與坤,陰與陽,皆二也。生生之謂易,皆以二分,理、象、數三學共通之基石。其理甚簡,其學甚大,無需贅言。

 

“三”,玄門之數也。生生之謂易,雖以“二”分,卻以“三”應無窮。何也?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不難解。但何謂“二”生“三”,又為何是“三”生萬物?而莊子為何又講:“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 能得。”

 

這個“三”,實在通道家玄之又玄與佛家無上法門之共妙之門。而莊子所言,亦盡“一句話具三玄門”之妙。

 

“一與言為二”,意為有“一”而言此“一”,“一”與“其言”則為二。而“一”與言這個“一”的“言”,可為同一,也可為不同一,而名其一者,便就是“三”。以“一與言為二”為法,以“三”應之而往複相推,便至無窮。

 

至於佛學,世尊如來無數次以“三”之妙用分實相非相之無上法門。見

 

“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取“第一波羅蜜”為例。若以“第一波羅蜜”為“一”,如來所“說”之第一波羅蜜,便不是那個波羅蜜之本體,而是在“言”那個第一波羅蜜,故為“二”、是“一與言為二”之“二”。

 

而“是名第一波羅蜜”便是那之所以因“一”而有“二”的“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