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學思想,是他以神來之筆的手法憑空拈來的東西,還是與他山之玉相承接?這一點,對了解“仁”在孔學中為什麽處於核心地位非常重要。因隻有知道了這一點,我們才能了解仁在先秦文化大係環境下,對於孔學到底是具有開山意義的根,還是孔學與他學銜接的樞紐?
應該可以肯定,仁學思想,一定不是孔子憑空生造出來,因世上沒有任何一種學問是平白出現的。問題隻在於,怎樣找仁在其他學問中的血親。而這,還是要從論語中孔子論仁的原話出發,然而這一點在(上)篇又已說得明白,在此篇,我們就以其為據,探討仁的淵源吧。
從(上)篇所舉孔子論仁的解讀中我們已經看到,孔子所謂的仁,最重的便是發乎自然的本心,不受外事之私所昧。當我們再來品味這一解讀,並將眼光放在仁與其他學問間的聯係上,就不難得出孔子所謂的仁,與道家實在是有分不開的血肉關係。
道家講道法自然;而孔子講仁要出乎純粹的本心,做事隻功其難、不被外私所昧。道家講無為無不為(即不把為當為、也不把不為當不為),而這不把為當為(不把不為當不為)之根要,就是既不可沒有作為、也不可特別看重所行之事,而這,也就是孔學的無過、無不及了。將這兩點並舉、略加參詳不難得出,孔子的仁學,實在是道學之用,是道學用於人心的結果。
講到這裏,一定要明確一點,即不能有門戶之私。春秋時期,所謂門戶,實在是不存在的。那時的周王朝禮壞樂崩,有為之士鑒於形勢提出了各種主張,都不是為沽名釣譽,而是為天下蒼生計。學問之間更不以私為本,沒有什麽你家我家之分,尤其是道儒兩家,在春秋時期更是不分彼此。孔子本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鼻祖級人物,自然也是道學的極大成者,不存在非要去向誰學道的問題。但道學畢竟是大學,且以老子為宗師,畢竟不能是孔學的本體,講起來,還是要與孔學分開來談更為清楚。
仁的核心部分與道學相合,可從另一角度看出。眾所周知,道家有三寶,慈、儉、不敢為人先。比較道家的三寶與孔子的仁學,可見儒道兩家異同之一斑。仁,作為本心之全德有三個成分:本心,節與才。這裏要補充一點,在(上)篇雖然否定了仁就是“愛人”,但那並不等同於說“愛人”不是仁的一部分。孔子論仁,因談到過“愛人”,那麽在他的概念裏,在針對他人時,仁便實在是有“愛人”之意。而無私性、無雜念的本心在對人時心存有“愛”,這實際上就是道家的“慈”了,見現代學者王強對道德經中“慈”這個概念的注解:慈是“愛出於心,恩被於物,是不含任何塵滓的本然之愛,是合乎自然而不含有任何私利的恩,是大善大仁。”
仁乃本心之全德,而德成就於“才”與“節”。這所謂的節,是儉約克製,而這正好就是道家的“儉、不敢為人先”。
這樣一來,仁的“本心”中“愛人”的部分與道家的“慈”相合。“節”又與道家其他二寶相合,因此,道家三寶與仁學,有一半是重複的。
而比較道家三寶與仁學的不同處,便可看出道家與孔學所重之不同。孔子之仁,在人也在事,當在人時,便重“愛人”,這與道家的慈相合,當在事時,便重才,這一點,道家輕才,沒有對應。由此可看出,道家重人,而孔學,既重人,也重事,從而重“才”。這就是為什麽張居正之仁乃本心之全德深得仁之本體的深意。不用至德用全德,便不偏於才,人、才兼顧,是為全也。
而仁多出的那一項:才,也剛好可以點出儒家與道家的分野所在。這個才,實在體現了儒家與道家的不同:儒家講入世,重作為,也便重這個“才”(能力、或能夠)。而道家重人、並不以才為重。
由上所知,孔子深得道體,諳熟道用,涵道家思想修心治學,並以此為本,外推儒術,以求作為。因此,馮友蘭講,孟子提出的性本善說填補了孔子學問的空白,彌補了孔學人性論之不足,這便是有問題的。蓋善惡之斷,實在不是道德之根本,也不是能在性上論定的東西。善念或惡念,可在頃刻間生發,也可在刹那間互變。今天說一個人善,明天沒準就說那個人惡。本來你是個大善人,但今天你跟我鬧了別扭,明天你再做什麽我看著也不善了,那麽對於那個人,什麽是他的性?誰有這個權柄,來定那個人的善性或惡性?那麽既然沒人有權柄去斷人性,那斷了人性又有何意義,而對於那斷人性的人而言,又有何意義?
莊子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所指便是隻要有言,就會有立場,而這個善惡的立場一立,就不是道了。孔子之學不觸及人性之善惡,這正如禪宗那第一義不可說。不說,其實恰恰是說了,為道而已。
因此孔學其實自春秋後,到了孟子、荀子就開始變味了,開始失了道體。
要知這善惡一立,便是爭訟的開端。孟子謂人性善,便得了這個善做天理。於是凡他所見不善的,他就可以去罵人是禽獸。荀子謂人性惡,便衍生了既然人性是惡,便不可在人性上去治人的極端派,便出了韓非這個用“外科手術”法製人的儒家反叛弟子。
此鑒仁三篇,便是重在固本清源。仁,是個不能從心裏走出來的東西。外人不可輕與,本人也不可自以為是。
雖不能致,心向往之。
(篇後注:本計劃將仁討論到易經象學的程度,因孔子是象學的集大成者,並著二翼,從中可窺孔子思想至美的部分。並計劃將仁於人的實際意義延展到莊子思想。但人言可畏,本來用心準備了一桌菜給素心的有緣讀者,卻偏會引來一些往盤子裏吐吐沫的人、或要在把作者當菜也炒了的人。雖不介意,卻畢竟失了心情,便束筆與此。謝謝能與默山一起讀文的有緣讀者,難得網際逢一路,或於未來,再夜話與途之人吧。)
謝謝分享!
-逸寬
祝老弟闔家幸福、安康,來年萬事順遂。
Wait for its blast!
隻是,我還是不太明白,在孔子那裏,仁和德究竟有什麽區別?
一定要有才,才可以全德,才可以達到仁的境界嗎?這個才,指的是能力?做什麽或成就什麽的能力?這個能力從哪裏來?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