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反者道之動”---看聖賢們抬杠(二)

(2008-04-01 20:55:11) 下一個
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是荀子的學生。按說他自然是相信人性之惡的。所不同的是,他信得太徹底了,徹底到對通過教育使人改惡從善不抱幻想的地步,徹底到都不把惡當回事了。由於此,他又跟乃師有了相反的論調。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不假,可是他堅信,通過後天的教養人是可以去惡得善的,而且,他是主張對惡者教導、以使人向善的。或者換句話說,他提出人性本惡就是為突出後天教養的重要性服務的。而韓非子就不同了,他既不相信人性之善,對惡者從善也不抱幻想,他所關心的隻有一點,那就是:我不管人是性善還是性惡,給我一個你的目的,我就能給你提出一套方法,讓你在所統治的這些不知是善還是惡的人中實現你的這個目標,這就是法;至於別的,我不管那麽多。

韓非子的這種以結果為唯一導向論,其時正中了同樣看重結果的秦王的下懷,並予以采納。而法家也不負眾望,在秦王國裏還真正派上了大用場。

隻是這個用場包含了兩方麵的意義:一方麵,法家幫秦皇統一了江山,另一方麵,使得秦王朝隻經二世便亡。

與法家並行走另一個極端的例子便是名家。名,不是出名的名,而是與“實”有對應關係的那個“名”。它對哲學命題不設任何主觀傾向性。什麽性善、性惡,什麽鬼神不鬼神,它不論誰是誰非。它隻關心一點,就是什麽是實的,什麽是名(虛)的。講的是實和名的辯證關係。

這個名家最大的特點就是唱反調。你說一樣東西,我就說那是虛的,當你說那是虛的了,我就換一種角度,說它又是實的,反正就是抬杠。這種方式,在當時學者中頗招了些反感,說他們“言意相離,言心相離”,以為這樣的杠法,非把綱常都攪亂了不可。

名家諸子之間也不都那麽一致,也有明顯的對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惠施和公孫龍了。惠子強調實的相對性,公孫子卻強調名的絕對性,二人同屬一家,卻側重點各異。在惠子看世界,就是眼中無(固定不變的)物。而在公孫子看來,就是腦子裏的物不僅有,而且全是絕對的物,差一點都不是它們了。

一個關於名家絕對主義、也是抬杠抬的最著名的典故就是“白馬非馬”了。講的是有一次公孫子過關,守關的人攔住他說,人可以過去,但有禁令,馬不允許通過。這個公孫子於是說了:你看我牽的那是馬嘛,我牽的那是白馬,白馬不是馬(本身)啊。

也怪這個守關笨點,居然就被唬住了,放了匹不是馬的白馬過去。

==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