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 是要共產黨變顏色(方初)
(2008-06-12 22:13:16)
下一個
更名, 是要共產黨變顏色(方初) <<大地震後對中國民主化道路的新思考>>提出:逐步修改黨章,逐漸淡化共產主義和馬列主義等陳舊過時的東西,或將共產主義作為長遠目標來輕描淡寫,而重點強調社會主義理念,因為社會主義是可以被絕大多數民主國家甚至西方國家所接受和承認,如北歐,法國,加拿大等國就聲稱自己是社會主義.更名。在黨章修改後,因為目標是社會主義,所以,更名就是理所應當,情理之中,相信大家都可以接受,如更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黨,更名盡管說是名義上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它將從此從共產主義陣營中分化出來,將自己劃歸民主陣營。這是要共產黨變顏色的建議. 在共產黨形象不佳, 共產主義運動低迷下,該建議很有市場,包括理論家的共產主義烏托邦論.我的觀點:不可能. 這裏涉及到如何正確理解黨的最高綱領(共產主義)和最低綱領(社會主義).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憧憬是什麽? 能不能實現? 馬克思的最高理想:消滅基於階級分化之上的剝削與壓迫,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即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性的完全複歸和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最終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共產黨宣言》) 一, “全人類的解放”。馬克思說:“要不是每一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所以,它不允許存在一種以犧牲多數人的利益而保障少數人特權的社會製度。二,人的“自由發展”,要求人的個性、人格、創造性和獨立性最大限度地“不受阻礙的發展”。三,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地提出: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四,人的“全麵發展”,既是人的個性、能力和知識的協調發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精神素質的共同提高,同時還是人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的充分實現。 共產主義由資本主義、社會主乂高級階段演化而來。什麽時候可以進入,則需很長曆史階段。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有專論。為了實現這一最高價值,馬克思號召人們去消滅人類社會在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壓迫,消滅產生剝削和壓迫的社會製度,解放被剝削和被壓迫的工人階級,最終解放全人類。 社會主義道路如何走? 21世紀的 中共同1978年前的中共,蘇共有何不同? 1,在對待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鬥爭和構建新社會的問題上,“一般來說不是推行加劇階級鬥爭的路線,而是相反,實行在一定程度上緩和階級鬥爭的政策”,即“擁護國內和平”的路線。布哈林1923年10月闡述的這一重要思想,在當時曾得到俄共(布)黨內幾乎一致的讚同,這實際上是一條在社會主義社會實現緩和階級鬥爭、維護國內和平,構建和諧社會的路線。但是在列寧逝世以後,在此後一連串的黨內鬥爭和社會運動中,斯大林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路線,即加劇階級鬥爭、挑起國內戰爭的路線。 . 新中國成立後最初20多年裏,毛澤東並沒有完全認清斯大林這條路線的錯誤,在黨內和社會上采取了一係列激化矛盾和把階級鬥爭擴大化的措施。直到11屆3中全會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自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在黨的十七大又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都深刻地總結了蘇聯和我國的曆史經驗教訓。 2,在對待商品市場和資本主義的問題上,按照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關係的原理,經濟落後的東方國家或者資本主義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半東方國家,應當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關係進一步推進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相當階段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從來不一概否定,視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基礎。 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斯大林發動“向資本主義全麵進攻”,取消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隨而也取消商品市場,不加分析地全麵批判資本主義,完全把蘇聯經濟納上了產品交換和計劃經濟的軌道。一直貫穿於從20世紀30年代到戈爾巴喬夫改革初期。正是這種僵硬的計劃經濟模式在其發展潛力喪失殆盡後,使蘇聯經濟一直處於低迷停滯狀態而難於實現轉型。 鄧小平把市場和計劃看作一種方法和手段。資本主義既能利用“計劃”,社會主義也同樣可以利用市場,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這樣,就找到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巨大驅動力,既適應於中國具體社會曆史條件,也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將中國經濟與世界接軌,便於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無疑是對斯大林否定市場的計劃經濟體製模式的重大突破。 第三,在發展觀上是堅持“民本”思想還是堅持“國家至上”(實質是“君本”思想),是堅持科學發展,還是“唯意誌論”發展? 俄國從莫斯科公國時代起就有強國主義傳統,以國家主義為指導進行改革的。斯大林推行的現代化,“繼承了從彼得一世改革開始的、專製主義的現代化事業”,領導蘇聯走的是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國民經濟的發展一切圍繞重工業,重工業又以軍事工業為中心。為了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投資,長期向農民征收“貢賦”,挖苦了農民;積累和消費比例嚴重失調,城市居民和工人的工資和生活長期保持在一種低水平上。為了發展重工業,嚴重忽視了人民對糧食和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在蘇聯1932—1933年嚴重饑荒時期,民眾缺糧,饑餓待斃,斯大林甚至在此時仍出口糧食,換取工業設備。蘇聯的工業化“大躍進”、“趕超戰略”,建立在“唯意誌論”基礎上的。 蘇聯發展模式,我國吃過苦頭。鄧小平提出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要實事求是,要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發,要從民生需要出發。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人為本,重視民生,以民本、民生、民需為指歸。 中共如何探索黨的最高綱領(共產主義)和最低綱領(社會主義)? 最高綱領: 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曆史階段,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跨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監督中共人人有責 我是門外漢講話,空點。但要說, 黨----- 初衷是美好的, 理想是絢麗的, 步伐是務實的, 效果是不錯的, 歪風是坑人的. 腐敗是死亡的, 變不變顏色在黨的自身. 危難時刻顯本色. 在反蔵獨,維護祖國統一, 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中, 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災鬥爭中,黨組織黨員幹部的確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模範人物和群體,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說明黨是有希望的. 但要牢牢記住:監督中共人人有責. ( 參閱文件:《共產黨宣言》,中共黨章,人民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