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潭
我去梅雨潭,也是因為朱自清老先生的那篇文章。記得是一篇背誦課文,我隻能記住第一句: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那到底是一潭怎樣的水,一種怎樣的神奇的綠呢?我要去看個究竟。
我是3月底去的溫州,坐公交車,2塊錢2個小時輾轉到瑞安,再走半個小時到仙岩。梅雨潭在那一片山裏。相傳昔有“九獅一象之奇,五潭二井之秀”,但除了梅雨潭我隻見到龍須潭,雷響潭。等於一條小溪從山上往下流,跨了3個大斷差,形成了3個瀑布潭。梅雨潭因為朱老先生的那篇文章最為出名。
小時候吃蘋果,我總喜歡先挑小的,最大最好的留在最後。這個習慣至今沒有改。我決定走反路最後去看梅雨潭。3月底的仙岩已經鬱鬱蔥蔥了。我靜靜的開始融入大自然裏,靜靜的爬山。因為不是旅遊季節,偶爾能碰上幾對遊人。爬過一些名山,仙岩的山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和梅雨潭一樣,鬱鬱蔥蔥的綠,綠的茂盛,綠的生機勃勃。我仔細回想了一下,凡是自己一個人去的地方都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一個人去過的地方回憶起來都是景色。而2個人你可能印象更深的是人。山間無數涼亭,我索性躺在石椅上,聆聽寂靜的山穀裏的流水聲。遠離喧囂的都市人群,排除任何凡心雜念,聚精會神的聽流水的聲音。它和我熟悉的海浪的聲音不一樣,時而柔和時而清脆,像一個技藝精湛的琴師在撫琴。我聽得如癡如醉。
不知什麽時候,涼亭裏進來了一對青年男女,那個女孩子的耀眼的紅襪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忍不住就攀談了起來。他們是浙江本省人,來這裏算是結婚旅行。我的心忍不住和他們一起變得激動起來,接過他們的舊式相機,很慎重的為他們取景,小心翼翼的按下快門。那對新人不知道他們還好嗎?我希望充斥著我的祝福的那張合影會清楚地記錄出他們新婚燕爾的親密和仙岩的綠,會伴他們一生一世。
走過山頂的龍須潭和山腰的雷響潭,沿著仙岩寺左側翠微嶺山路往下走,梅雨亭就在眼前。亭對麵相傳是黃帝軒轅氏在此修煉的升仙岩。我終於看到這令人神往的梅雨潭了。潭邊有為紀念朱自清老人家而建的自清亭。上麵刻著那篇膾炙人口的《綠》。
可愛的,我將什麽來比擬你呢?我怎麽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裏麵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麽?
-----------朱自清《綠》
老實說,潭水的綠和朱老先生寫的綠相去甚遠。可能是朱老先生的文章寫的太好了。老先生對梅雨潭難道是一見鍾情?或是他在這裏看梅雨潭的時候想到了他的戀人?不然寫不出這麽好的文章來。我默默的猜想著。也許當時的梅雨潭水也和我現在看到的一樣,情人眼裏出西施罷了。
可能說的有點過了,我去時還是早春,瀑布水很小,看不到瀑布撞擊在岩石上的梅花點點,但周圍的一切都渲染上了梅雨潭的綠,潭水更是像碧玉,深不可測。小時候的那片課文讓我給梅雨潭穿了一件彩衣,我一直在想象著它有多麽多麽的美。很多人告訴我不要去梅雨潭,去了會讓人失望。失望是有那麽一點的,特別是脫掉了我給她穿的彩衣以後。但她的這一身綠衣裳卻更讓我終生難忘。我忘不了那鬱鬱蔥蔥的世界,無處不透著靜謐,安詳,柔和,她和我看到的九寨溝的水有一點像,會讓你瞬間忘記時間的流逝,忘記生命的存在。
我離開仙岩的時候,天已黑。我錯過了最後的一班回溫州市的公共汽車。
別了,我的穿著綠色彩衣的姑娘。
現在想想,失望遠遠比不上我對她的眷戀。事隔2年,偶爾,我的心底還是會浮現那一片蔥鬱幽靜的綠。她,也許不是最美的,但是在我的心裏,永遠都是最特別的。
看客也是景,好景也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