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園

野草的樂趣就是瘋長。而且,雜草叢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質、最能觸摸到心跳的地方。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星級服務的效果

(2013-12-28 08:28:11) 下一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道理人人懂,可實施起來就不那麽容易。就像國內交通,“寧停三分,不搶一秒”的口號,早已耳熟能詳,但到了大街上,卻鮮有禮讓的。所以,理念是一回事,實行又是一回事。再比如,安全生產的標語刷得滿廠區都是,可是一旦著火,有時連逃生都成了問題。看來,喊喊口號很容易,真抓實幹就不容易了。所以,還是少批評,多建議,多落實。老批評別人的人,常常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對孩子的教育,要有針對性,讓他真的明白“魚”與“漁”的區別,知道吃魚不易,釣魚更難。從吃魚到釣魚,關鍵是要有自發自願的動機。

如果孩子愛學習,對分數重視,這樣的孩子好教育。如果孩子愛玩遊戲,並且玩得昏天暗地,又不在乎功課,這樣的孩子教育起來就不容易了。如果單純地懲罰,不讓孩子玩,孩子完全可以對著幹,或者索性什麽也不幹。到了這一步,父母除了生氣,還真的沒轍。

不過,自從俺推出“星級服務”以來,這個現象有了極大的改觀。具體說來,就是付出一星級(1 star)的努力,享受一星級的服務;付出五星級的努力,享受五星級的服務。

 

兒子最近好像是換了一個人,居然從他嘴裏說出來,“我要得A!”俺以為自己穿越了,要麽就是提早進入老年癡呆,漫遊到了一個童話般的夢境裏:一個充滿奇跡、樹上結滿了奇異果的神秘地方。

“你肯定嗎?沒有人要求你得A呀”俺說的可是心裏話,因為俺一貫認為,一個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慢慢地找到自己真正的愛好,並願意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隻要他能夠樂此不彼就可以了,也就是孔夫子所言“樂而好之”。所以,俺是一個極端不負責任的老牧羊人。把它們放到草原上以後,吃什麽,怎麽吃,俺是不管的。俺的任務就是別讓他們給狼叼了去。

俺的自由主義,極大地助長了孩子們的自由主義,誰讓俺學的Liberal  arts 呢,骨子裏就是一個自由散漫的人。俺就相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隻要把根本的那個道搞懂了,餘下的就好辦了。否則怎麽會有條條道路通羅馬的說法呢。所謂的觸類旁通,說的也是一個意思。要是悟不了道,無論學什麽,做什麽都入不了門,更不會有喜悅可言。佛陀有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如果,把眼前的那一朵花,那一片葉,徹底弄明白了,世界就透徹了。要不然怎麽會有不言之教一說呢。

反正俺不懂教育,索性就少開腔。所以對兒子,俺有得是耐心。隻要他明白不勞動者不得食這個道理,俺的工作就算基本完成了。對於學生來說,學習就是他的工作。就像養家糊口是俺的工作一樣。隻要他完成自己的工作,業餘時間想幹嘛幹嘛。這點,俺倆有高度共識。

當然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比如,作業啥時完成,是First thing first還是First thing last?再比如,完成的質量如何算好,如何算不好?不過這後者好辦,因為對學生而言,學校有現成的量化標準,隻要不是F ABCD都是合格的。

有些父母,一著急就對孩子說大道理,結果往往是雞對鴨講,反正雙方在不同的空間和維度裏麵,一個說得口幹舌燥,一個聽得心煩意亂。所以,越說越亂。俺覺得要反其道而行之,既然身教重於言傳嗎,俺就行動,盡量少說或者什麽也不說。俺得試一試“反者道之動”是不是真的很靈。

俺隻有笨辦法,還是借鑒來的。比如,俺從女人那裏吸取智慧。有些女人說,要抓住男人的心,先要抓住他的胃。俺引申一下就變成了:要抓住兒子的心,先抓住他的胃。所以,頭一個星期,俺隻顧給他好吃好喝,讓他口水直流,吃得心滿意足、心安理得——啥叫欲擒故縱?啥又叫“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可俺突然有一天,不做飯了,他就不習慣了。兒子餓得大叫,“怎麽沒飯吃呀?”俺立馬回答,“今天的飯,沒法做,菜沒洗,米沒煮,等晚上再看看吧”“那怎麽行?肚子餓死了,不能再等了。”“嗯?沒有說不做飯呀,不過就是推遲了一些吧。”“你反正要做的,早點做,肚子就不會餓了。”“這話說得有理。不過為什麽你的作業反正是要做的,你卻要拖到最後幾分鍾呢?”“???……”他平時挺能狡辯的,這會卻啞口無言了。

幾個回合下來,他答應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作業做好。俺的第一個目的達到了。“那要是沒做好呢?”“就沒飯吃。”“這可是你說的,那就一言為定啦。”“好吧。”

其實畢其功於一役的好事是不可能的,不過多做幾次,效果就出來了。就像持久戰,積小勝為大勝,以時間換空間。要不然怎麽會有水滴石穿的說法呢。要不然為什麽當初諸葛亮要費那麽大的勁七擒七縱孟獲了,要得就是心服口服。

好了,作業倒是做了,可是效果怎麽樣呢?好在有老師,每次都有量化的標準,想瞞也瞞不了,俺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就好了。

 

“爸爸,今天怎麽隻有一片麵包?”“抱歉,爸爸今天做飯不夠努力,所以隻有一片麵包。”“那就努力唄,你能不能做好點好吃的呀?”

“爸爸,今天怎麽又隻有一片麵包呀?”“嗯?可今天的麵包塗了奶酪呢?”“這是晚飯呀,怎麽就不能吃得好一點呀?”“抱歉,爸爸今天還是不夠努力,可總比昨天要好點了吧?”“您就做點好吃的吧。”“可以呀,可是那得非常努力,而且得花好多時間才行呢。”“那就努力唄。”“你怎麽知道我今天沒努力呢?”“因為沒有好吃的唄。”“可是,爸爸的努力和你的努力是一樣的呢。”“怎麽呢?”“你這次又得了一個C,爸爸就提供一個C的服務呀。就像旅店一樣,你首先要住得進五星級酒店,你才能夠享受五星級的服務,對吧?”“?……”他發現自己再次中了圈套,不好意思的笑了。

又是幾個回合下來,兒子終歸抵不住對美食的向往(為什麽一上來,俺要給他那麽多好吃的?這下明白了吧。這就是圈套,也算是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的具體應用),再次下定決心,以後一定門門功課拿A。“這可是你說的。那萬一要拿不到呢?”“那你就扣掉我的遊戲時間。”“這可是你說的。快,拿紙和筆來,立刻簽字畫押。”

 

其實,拿不拿A不是關鍵,關鍵是動機。一個孩子有了努力的願望,隻要假以時日,就會一點一點的進步。動機必須源於自身,任何的高壓,訓斥除了帶來逆反,是不可能讓孩子自覺自願地承諾的。

這次,他之所以破天荒地承諾要拿A,是因為他看到了俺所提供的所謂“星級服務”裏麵所包含的政治經濟學的哲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動者不得食。熱愛勞動之所以是恒古不變的美德,就是因為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要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