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園

野草的樂趣就是瘋長。而且,雜草叢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質、最能觸摸到心跳的地方。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管理·感想係列之二 ——暈輪效應

(2014-11-30 18:31:46) 下一個

2. 暈輪效應 Halo Effect;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Lee Thorndike

  The halo effect is a cognitive bias in which an observer's overall impression of a person, company, brand, or product influences the observer's feelings and thoughts about that entity's character or properties. It was named by psychologist Edward Thorndike in reference to a person being perceived as having a halo.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象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作用”。

 

­­­­­­­­­­­­­­­­­­­­­

 

一些感想:

 

所謂的光暈,那是因為離得遠。一旦接觸了,了解深入了,光暈就會消失。

 

比如,從外麵來的幹部,多半都是帶著光環來的,所謂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到不一定真的會念經,而是招聘者怕對手下的人員擺不平。比如提拔誰不提拔誰就是一個問題,還不如從外麵找一個人來,以簡化現有的人事糾紛,新人一開始念的經,別人也許沒聽過,或者聽不大懂,多少有些期待。可時間長了,念的經都不管用,解決不了問題,別人就會說,還是別念了,你還是該幹嘛幹嘛——偽裝一旦剝去,光環就沒有了。這恐怕就是為何豐田公司非常看重從自己公司內部培養有真才實學的幹部的真正原因。

 

所謂的廣告效應,其實也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光暈效應的。人們聽了廣告,懷著好印象,結果買了產品,可一用才知道是否真的好用。 要是質量好,他會接著推薦;要是質量不好,他肯定告訴所有的人那不是好東西。

 

如果一開始就帶上了壞的光暈,當然會因此造成別人的誤解。無論如何努力,別人的壞印象就是揮之不去。可是,浪子回頭還金不換呢。要重拾信任,就不得不加倍的、持之以恒地努力。隻要不出現破罐破摔的情況,假以時日,最終還是會被身邊的人認可的。這就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道理之所在。

 

再說,道聽途說的印象,無論好壞,其實都沒有那麽可怕。毛澤東當年不也被外界當成混世魔王嗎?可是一旦斯諾來到延安,通過近距離接觸了解,就發現了毛澤東的偉大,並預見了他所領導的紅軍的光明未來。可見,別人怎麽看,歸根結底還在於自己怎麽做。

 

在某種意義上,光暈效應確實會給別人帶來一些心理暗示,或者是優勢,或者是頹勢,可是都不會最終改變對一個人或是一件事的評價。這就是“路遙知馬力”的含義。隻有來自家人、工作中的同事、身邊的朋友的評價才真正有意義。

 

畢竟,能夠被曆史所評價的人物可謂鳳毛麟角,大可不必在乎什麽立德,立言,立功之類的曆史定位。如果家人說你不錯,同事說你不錯,朋友說你不錯,那就很不錯了。再說,一件事,無論怎麽做,說什麽的都會有。要是隻為別人的看法而活,那實在是沒法活了。

 

隻要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並能夠自得其樂,說實在的,別人愛說什麽說什麽好了。哪怕做錯了,改了就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