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奧巴馬的九條家規,我們可以理解為是當代的“帝王家教”,更準確地說,是用很簡單的,很容易操作的模式,把美國對於“精英素質“的理解,貫徹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中國希望自己的孩子真正“有出息”的父母,都應該好好看一看,並好好檢討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出了什麽問題,有多大的嚴重缺陷。
解讀精英教育第16 實施典範:責任和榮譽----奧巴馬的九條家規解讀
作者:今日學堂校長 張健柏
奧巴馬夫婦對兩個女兒,10歲的瑪莉亞和7歲的薩莎,製定了九條看似簡單,但含義深遠,可操作性極強的家規。
與中國的父母們不同,奧巴馬的精英培養,不是說一大堆豪言壯語,一堆漂亮話。設立“偉大光輝正確’的目標,而是從最簡單,最普通的事情開始。其實所謂的精英,就是把身邊的事情做好。當你成長的時候,自身能量的增加,你能夠做好的事情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人們就越需要你。這個時侯,你就成為人中龍鳳---成為所謂的精英了,所以,精英和公民其實是一體的兩麵,好公民,就是精英。相反,真正的精英,一定是一個好公民。
這些家規,我覺得與康熙皇帝教訓自己子女的【庭訓格言】有異曲同工之妙,都不是講大道理,而是要求細節,從最普通最平凡的事情做起,做好。最後,成就是“帝王”,也是一個真正的“人”
我在這裏對這九條家規進行逐條的解讀,並應用小菁和小慧的案例輔助解說,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奧巴馬家規的意義。
家規1、不能有無理的抱怨、爭吵或者惹人討厭的取笑。
這一條,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核心的教育內容。
這一條容易被中國人理解為“禮貌和修養”,我認為不是。如果僅僅是要求在“禮貌和修養”上做到這一條要求,很可能培養出來的就是一個很會做表麵文章的虛偽的人。中國宋明以後的儒家思想體製,就是僅僅從“外相”上出發,從“麵子”上來下手,培養了虛偽人格的國民土壤,結果造成中國文化和民族整體性的虛偽和膚淺。
這不是精英教育的原則,因為精英的原則是一切都從自己內在反省。我們來分析一下:
抱怨的本質,是不願意自我反省,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總希望把自己應該承擔的一切都推給別人,如果麵對不能接受的結果,發生了不願意發生的事情,就找到替罪羊---其他的人和事情---出氣。所以抱怨就是不肯為自己負責。
抱怨看起來是“溫和的”,因為它沒有公開衝突。但抱怨的心理行為又是殺傷力極強的,因為它帶來了壓抑和負麵的情緒,而且帶來了不負責任的態度和逃避問題的思維傾向,而且抱怨可能帶來軟弱的人格,或者卑劣的人品,虛偽的表現
抱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讓真正的朋友遠離自己。喜歡抱怨的人將無法與周圍的人群建立真正的友好關係。隨著年齡的長大,她們會越來越孤獨,因此也越來越善於抱怨,越來越傾向於用物質手段和獻媚等等去討好別人,解除自己的孤獨感。但這種方式的效用很短。最終她們用“抱怨”把自己關閉了起來,他們的人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限製。因此喜歡抱怨的人,幾乎不可能擁有很快樂和陽光的個性,自然,也不會有快樂幸福和成功的人生。
“怨婦”在中國,無疑是一個可悲可歎可憐的人物形象。恐怕沒有一個家長喜歡培養一個“怨婦”出來,但是生活中這種人卻比比皆是,他們的人生無疑是失敗的。
人生不是因為失敗而抱怨,而是因為抱怨而失敗!
因此,抱怨的習慣將開啟一個失敗的人生。我不會允許我的孩子抱怨任何事物,我的理解是:所有你不滿意的結果,都是你自己選擇和造成的。所以,如果對結果不滿意,就反省原因,找到自己做錯了什麽,並改正。
小菁和小慧都是“抱怨型”人才,她們都喜歡指責別人的錯誤,而回避自己的責任。特別是小菁的表現更為突出。可能因為成績一向很好的原因,她更有資本來“瞧不起”別人,用挑剔和自負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
可以理解的是:孩子們的成長過程,就是一開始,都試圖讓世界圍繞自己來轉,而最終必然發現,自己必須服從宇宙的規律,一切都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如果家長沒有承擔責任來教育他們,而是一味自戀,僅僅關注如何滿足她們的一切要求,不管合理還是不合理,就是為孩子創造了一個虛妄的世界,他們就成功地培養出一個不肯負責任的孩子來了。
小菁的父母明明知道她喜歡抱怨,但卻願意容忍。他們對老師說過:小菁很驕傲,誰都看不起,特別是看不起父母,回家對什麽事情都不滿意的樣子。經常批評父母,甚至父親說女兒很瞧不起他,認為他不如別的父親有本事,讓她很沒麵子,連話都不願意跟他說,但是父親卻願意忍受這種無理和蠻橫。什麽都沒做。
而小菁在學堂期間,由於知道老師不允許這樣的行為,她很善於在老師麵前裝乖巧,用“不說話”來掩飾。所以表現並不嚴重。但是在學生中,卻有反映說她是班上最喜歡背後說別人閑話的兩個學生之一(另一個因違背本條家規的原則,已經被學堂開除)。這與我平時見到她時看起來乖巧膽小,甚至有些沉默的印象很不一致。
小慧由於生在一個家庭有矛盾後來離異的家庭,心理行為上的問題一直很嚴重。原來也是喜歡抱怨的,她傾向於認為總是別人不好。我對她的抱怨就是堅決的反擊,要她接受一切後果都是她自己的責任。她會抗議說:如果狗咬了我,也是我錯了嗎?我也不能去怪狗嗎?我說,當然是你錯了。因為狗咬人是它的天性,責怪狗是沒有道理的。你應該想的是:如果不想被咬,為什麽自己不事先做好防範和準備?
她對於自己離開學堂一年半的事情很懊惱。特別是回到學堂後,發現原來不如她的同學都比自己強很多,差距很大,所以很失落。剛開始的時候對此很氣憤,說是“我那時候太小了,什麽都不知道,被壞爸爸騙了”。我們很容易縱容她的這種思想,因為這是一個“事實”。但是我卻不允許她這樣思考。
我的問題是:為什麽你會受騙?是因為你貪心,他為了讓你離開媽媽為你作的選擇,帶你吃,帶你玩,給你買東西,還哄你開心,你要什麽都可以。而媽媽為了教育好你,不肯在生活上縱容你,也不會偏袒你,不會用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哄你騙你,會堅持原則。所以你才覺得“無原則”的爸爸更好,才堅持要跟爸爸走的。走的時候你還特別高興,讓媽媽很傷心。難道不是事實嗎?所以,結論是什麽?
小慧隻好承認是自己愚蠢和貪心才會被騙,所以是自己的責任。因此剛來學堂的時候,對她的親身父親有很大的怨氣,現在就沒有了:因為她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當時他父親並沒有強迫她,實際上也無法強迫她!
現在的小慧,已經學會了不去抱怨,因此,她也學會了一個重要的品質,就是“自我負責”!
而小菁,在父母的一貫縱容下,在學校老師的寵愛下,根本不懂得“責任”的含義,還是一貫的抱怨和逃避責任,開始越來越會編故事。甚至會因為自己的錯誤而遷怒於父母,反而在家對父母發脾氣。這就是抱怨的升級版:爭吵
“爭吵”是激烈衝突的抱怨。同樣是試圖逃避推卸自己的責任,卻要強迫別人來承擔過錯,通過攻擊他人來逃避自己的責任。
因此,爭吵反應了當事人更激烈的情緒和更頑強的自我,所以,是更壞的,更不負責任的表現!
至於“取笑他人”的心理機製,就是即使別人跟他根本沒有相關,也不構成任何衝突,沒有對自己造成任何影響,甚至在別人退讓的情況下,依然要主動地挑釁別人來滿足自己。通過有意地突出別人的缺點,甚至是貶低對方的優點,打擊和嘲笑別人,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滿足度。因此,這種行為當然是“惹人討厭的”,這會讓自己遭遇強烈的反擊,而且也會孤立自己,失去朋友。作為從平民升入高層的布衣總統,奧巴馬太了解這種心理機製的傷害性了,太了解這種個性問題的嚴重性,當然要嚴格禁止孩子擁有這種惡習。
而小菁很喜歡這樣做,所謂的她喜歡“說別人的閑話”,就是通過對別人的貶低來抬高自我,用自己的優點來取笑別人。遺憾的是,沒有人對她的這個缺點施加懲罰和教育,因此她會繼續發揚光大這個特點,這樣她可能永遠學不會如何尊重別人,自然,她也同樣不會尊重自己。因此,她的人生之路,可以想象也就必然充滿了坎坷。
家規2:一定要鋪床,不能隻是看上去整潔而已。
家規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衝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設置鬧鍾,自己起床並穿衣服。
這兩條的內容,都是同樣的要求:
第一,把小事.簡單的事情做好。
第二,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且,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堂堂的大國總統,居然很正式地要求孩子做這種不足一提的小事,實在是不如中國“關心大事”的父母“更有智慧”,更有“雄心壯誌”。一貫喜歡講大道理的中國父母認為,這種小事情,讓保姆做就得了。或者自己降級當兼職保姆,幫孩子打理一切。不是還有幫女兒打理“搽屁股”到18歲的中國父母嗎?我們的孩子,將來是要“做大事”的,不屑於做這種小事。
我卻一向認為:把身邊的事情做好,是培養責任感的第一步。如果連自己的事都不自己做,你能指望孩子將來“做天下事“嗎?古人早就說了:為大於細,為難於易。要做大事,得從小事情開始。要做難事,得從容易的事情開始。這個中國古代的道理,美國人看樣子比我們更明白。
小慧回到學堂後,我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堂明明有生活老師,別的孩子的衣服可以讓生活老師來洗,但她的衣服必須自己洗,如果沒洗幹淨還要被處罰。
別的孩子可以不幹活,小慧則必須每天為大家打掃衛生。
回家後她必須做家務,她剛開始抗議說:別的孩子為什麽都可以不做?我說別的孩子我管不了,但是你是你媽媽委托我管的,就得按我的規矩辦。你的媽媽六歲就會做飯給大人吃,所以現在才會把生意做的很好,賺這麽多錢。你已經九歲多了,什麽都不會做,好意思嗎?而且在中國,“懶女人”是形容最差勁的女人,是對女人最瞧不起的評價。男人可以懶,可以臭,但是絕對不能笨。女人絕對不能懶,不能臭,但是可以沒見識。所以你可以不會讀書,但是不能不會做家務,不能偷懶。你現在就什麽都不會做,將來還想比你媽更有本事,有可能嗎?
結果,小家夥就毫無抱怨地做家務了。而且,還很喜歡幫父母做事,如果周末和假日能夠幫媽媽做一餐飯吃,她會非常開心。現在兩年過去了,11歲的小慧,最近兩個星期的周末,與另外一個同學負責給全班同學和老師做飯,同學的評價很好,說是比食堂的大師傅做的還好(他們都很喜歡在學校食堂吃飯)
我能夠對小慧作這些“不近情理”的要求,源於小慧母親的開明:她明明知道,小慧回來後學業成績與原來的同學相比已經有較大的差距,但是她最關心的不是如何提高學習成績,而是這孩子懶惰,不進取,不願意承擔責任等等的問題如何解決。她的原話是:雖然學堂的教學內容很好,但是我不指望小慧將來學業上有什麽成績,我隻希望她做個正常的,能夠自食其力的人就夠了。
作為一個事業成功,早就一輩子衣食無憂,還拿出不少錢支持窮困學生的年收入百萬元級的老板,對自己女兒的要求,不是自戀地說:沒事的,媽媽可以養你一輩子。而是要求孩子“自食其力”,不理會孩子物質上的非分要求,不給孩子提供比其他孩子更優越的物質條件,反而讓她的生活條件比其他孩子更差一些。而且為了避免孩子對於家庭財富的不當期待,從小告誡孩子:媽媽隻養你到18歲,以後得靠自己。而且要求孩子做個普通人就行。這種媽媽的確很明理,因此孩子也就容易出息一些。
結果就是:當你不要求孩子讀書和學習的時候,她反而會更加用功的學習。因為她發現讀書學習是自己的事,會更認真,更賣力。家長本來隻要求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能夠為自己負責,反而造就了孩子學習上的突飛猛進:最近一年來小慧的進步,甚至於趕上了一直在學堂上學的孩子,而且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各項能力都在提高。
相反的就是小菁的父母:這對家庭條件一般的父母,盡全力給小菁營造了比小慧還要優越的物質供應和生活滿足。他們的想法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受委屈。隻要孩子願意學習,他們無怨無悔地承擔了所有的家務,並心甘情願地為孩子做保姆。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好東西甚至是奢侈品。假期孩子在床上坐一個月,看電腦影視片,讀閑書。這對父母居然心甘情願地給孩子當老媽子,讓孩子懶洋洋地過了一個夏天。這種無條件縱容的結果,換來了孩子的“覺醒”:她覺得幹嘛要辛辛苦苦地上學讀書。因此果斷地宣稱:我不想變優秀,我隻想做普通人。翻譯出來就是:我不想艱苦地訓練自己,我隻想放縱自己!而家長正好可以為她當盡職的服務生。
因此,今後要指望這孩子在學習上有什麽真正的突破,可能性不大了。
家規4、保持玩具房的幹淨。
這一條,也是要求孩子為自己負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可歎的是:中國的父母習慣了當孩子的老媽子,孩子的玩具收拾,幾乎永遠是父母代勞。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怎麽能夠指望他會“自我負責”呢?反而是父母用行動告訴他:沒關係,孩子不用承擔責任。問題都是別人的,享受是你自己的。天下的人都應該是你的仆人,都很樂意為您服務。
當有這種思想的孩子,出去麵對世界,發現“外麵的世界很無奈”的時候,又怎麽會不抱怨呢?又怎麽會不責怪別人不“照顧自己”呢?怎麽能夠反省自我呢?
家規5、幫父母分擔家務,每周1美元。
瞧,美國總統多摳門,一周一塊錢。要知道,這是在美國,一塊錢,實在做不了什麽事情。就算是在中國,父母隨便就給孩子花的零用錢,也不會一元一元給吧?中國的富二代,報道上說已經到了用百元大鈔擦屁股的地步了。
奧巴馬當然不是窮人,他當總統以前的薪水我不知道,但是作為一個美國私立精英名校出身的人,收入一定是比較高的,起碼不會低於十萬美金,不至於沒錢給孩子發零用錢。
但是他的確太懂得如何培養孩子了---每周一元,讓我都很慚愧!
我是比較反對讓孩子擁有金錢的,因為這隻會讓孩子的心花花的,總在想怎麽把錢用掉,買什麽東西更好玩。如果孩子根本沒錢花的話,他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到更有價值的地方。
我認為孩子在整個學業期間,都不應該有錢,因為他所需要的一切條件,父母都已經創造了,再給他錢反而是害了他。無疑是告訴孩子:他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如果孩子有需要的東西,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去獲得,而不是去“買到”。比如今年我就提供了一項獎品:一個戶外的工兵鏟,孩子們都很想要,我的條件就是:達到了某個目標就可以獎勵給他們。
如果孩子想要的一切都無條件地提供給他們,就是告訴孩子這種價值觀:你不需要為自己負責,也不需要付出努力,隻要開口就行,天上會掉餡餅的。您難道需要培養這樣的孩子嗎?
奧巴馬的家庭,並不需要用一元錢來買個童工幹活,讓笨拙的孩子幹活,可能還影響工作效率。但是他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教育的工具。他用一元錢來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理所當然的事情,所有的獲得都需要先付出。錢的數字,僅僅是一個符號和代表,而絕對不能,也不需要為錢去交換(由於給的金額太小,實際上沒有勞動交換的價值,隻有勞動的價值)。
家規6、每逢生日或是聖誕節,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
中國父母可能是最喜歡給孩子“過生日”了,這是一個自戀的父母在孩子麵前表演“愛心”的機會。而且,父母還有一個無形的價值觀傳遞:我給孩子的生日辦得越豪華,越華麗,就證明我越愛孩子。據報載:武漢某大學的學生過生日,家裏給了十萬元的“生日慶典費”,包了遊船請同學一起暢遊長江。這已經是笑話了,更大的笑話是:某老板的兒子把這事告訴自己的父親,父親“大氣”地說:明年你過生日,我給你二十萬。
這就是中國人害死人的“麵子”,中國為了自己的“體麵”,不惜破壞孩子作為一個“正常人”所需要的能力和思維。
學堂辦學的第一年,每逢孩子的生日,家長都會送來大大的蛋糕,讓孩子跟同學一起慶祝生日。當時我也沒有在意,認為讓孩子們借生日的機會增加一點樂趣和交流也好。後來發現不太對勁:孩子的生日慶祝越來越“豪華”,節目越來越多,蛋糕越來越大,牌子越來越高級。問家長才知道,這是孩子要求的。他們會說,上一次某某同學的生日,是多大的蛋糕,某某名牌的。媽媽你今天給我買的蛋糕,要比上次的還大,還高級。媽媽們也甘心情願地“照辦”。我發現不對就立即叫停:學堂的孩子今後都不得“慶祝生日”。而且,這也是古代中國人的傳統:父母在世的時候,孩子是沒有“慶祝生日”的權利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需要成就感的。好的教育就是把這種成就要求指向內心,讓孩子通過自身的成長來獲得成就感。如果通過外在的物質來獲得成就感,這孩子就很可憐:終身成為物質的奴隸。而且,無論他有多少錢,都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了。
因此學堂的孩子“慶祝生日”的方式,是看一下媽媽當年怎樣把他生下來的。我們有一部國外拍的科教影片,記錄了整個生育的過程。學堂的孩子都看過這個影片。所以,孩子們看完後都很驚訝和感動,覺得媽媽當年生他們的時候受了很大的苦。所以生日的時候都會打電話給媽媽,感謝媽媽,這就是讓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的生日就是“母難日”,這樣的孩子才會尊重自己,尊重母親。
可是,中國的父母好像根本不需要孩子的尊重,他們擺出一副為孩子任勞任怨的“受難者”樣子,來“展示”自己崇高的母愛,用削弱孩子能力的方式來“收買愛心”,最後得到的當然就是失落。所以,我認為中國的父母很自戀,害人害己!
美國的聖誕節,相當於我們的春節,是一個非常“盛大”的節日。節日也是中國的父母們借此機會用物質享受來“討好孩子”和“展示自己”的絕妙機會。不過我們家的孩子的評價是:爸爸,為什麽我們家過春節一點都沒有氣氛?跟平時沒什麽差別?上一個春節,我們家連年夜飯都沒有做,吃了幾個核桃當晚飯,比“平時”更簡單,這讓孩子很“鬱悶”。
我反問孩子:那這一天與平時有什麽不一樣的,應該怎麽樣過?
孩子說,街上和報紙上都說要好好過節,要買很多東西。我說:節日是商人的“忙日”,他們需要製造出種種“氣氛”,目的是要迷糊你們,讓你們喪失判斷力,大把掏錢出來。所以他們才會花很多錢來“製造氣氛”,難道你們也要和他們一樣嗎?你們如何通過“氣氛”來賺錢?還是賠錢?如果你們的“節日氣氛”讓你們損失了一筆錢,而商家賺了一大筆錢,隻能證明你們比他們傻些。
孩子有些失望,但依然堅持:可是,過節總得買些東西吧?我說:如果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隨時都可以買。如果我們不需要的東西,因為是“節日”就去買些回來來浪費,豈不是很傻?
所以,我們家的孩子,很快就習慣了我的獨特的節日觀。實際上,我的節日更喜歡駕車旅行(非豪華遊),讓孩子們在樸素甚至艱苦的旅途中習慣最簡單的生活。
不過,由於節假日學堂都放假了,我的節日觀不能讓其他孩子和家庭接受,所以父母們依然與孩子們一起大肆“慶祝節日”。我對此無話可說,而且也不能給國人潑冷水,因為我的行為像是一個“不近情理”的“怪人”。直到看到了奧巴馬的家規,才突然有了“心有靈犀”的相通感。希望中國的父母也“感而遂通”,不要再繼續愚弄我們的孩子了。
家規7、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
這一條是健康第一,尊重規則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中國的父母,嘴上說健康第一,其實根本不在乎健康。隻要看看父母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會堅持要求孩子們開夜車學習和做完作業才準睡覺,就知道他們認為:至少讀書比健康更重要。這樣長大後自然也會把“忙應酬”,“忙工作”等等視為理所當然,因此中國的夜生活格外豐富,中國人的健康狀況也越來越惡化,也就毫不奇怪了。
另外,家長們對“健康”的理解,會簡單到以為“多吃”,“吃好”就可以了,所以會“充滿愛心”地把各種有害的“優良食物”讓孩子大量吃下,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健康理念。所以,中國青年一代的健康狀況急劇下降也就很正常了。兩個月前某主持人28歲就突然死亡的案例也就不稀奇了。
這一點,父母們真的要向奧巴馬學習。健康和有規律的生活最重要!
小菁的父母,比較忽略對她運動的要求,比較重視對她吃和物質要求的滿足。剛剛入學的時候,體質極差,腸胃機能也有問題,常常吃很少一點白飯都會吐。這就是缺乏運動造成了身體機能的失調,五髒功能的紊亂。這種身體,能夠希望她將來有什麽大的“成就”嗎?這樣下去她能夠支撐多久?後來進入學堂後加強了身體體能的訓練,身體好了很多。可是,骨子裏她還是非常厭惡鍛煉身體,正好,這一次家裏麵提供了她逃避的機會。這就是不懂常識,不尊重規律的家長。
家規8:安排充實的課餘生活:瑪莉亞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薩莎練體操、彈鋼琴、打網球、跳踢踏舞。
假如中國的家長也安排了這些類似的活動,你認為接下來無疑是什麽嗎?家長們要考證!考級!要用這些活動來“證明”自己子女有別人沒有的“優勢”和“才藝能力”。
我相信奧巴馬不會這樣想:這些活動,實際上就是對孩子身體和和大腦的綜合鍛煉和提高,也是對孩子性情,心理的修養和培育。這些才是最重要的素質。同時,這些活動對於孩子長大以後,如何處理自己的業餘時間,也有充實和有趣的安排,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情調的人。而不是機器。至於孩子們玩的水平有多高,反而不是重點。關鍵是過程。
可中國人不懂這裏麵的奧秘,隻會把這些東西變成一個個考級的“任務”,直到把孩子的胃口徹底敗壞為止。看一看與美國人豐富的業餘生活相比,中國人的業餘生活其實非常單調,基本上就是“看電視,上網,打牌,吃飯”,更有權力一點的人就是玩女人,吃豪華大餐。不同的就是花多少錢,本質上完全一樣。這些人,基本上就象機器和動物一樣生活。
今日學堂的各種活動課程很多,甚至開設專門的“遊戲課程”。如有棋類遊戲,象棋,圍棋等。運動遊戲如劍道訓練和比賽,爬山,單雙杠,摔跤,武術,音樂欣賞等等。豐富的生活,就是為了孩子們更像一個“人”而不是一台機器。
這些活動,原來小慧和小菁都不喜歡,她們倆都是“逃避型”的,其實就是不愛運動,骨子裏很懶散的人。小慧原來還特別不願意接觸新的事物。到了假期缺乏學堂集體活動的情況下,小慧不得不處在我的“強製”要求下,逐漸改掉了這個壞毛病。而小菁卻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體貼”下,保留並發揚廣大了這一毛病。這不僅限製了她的身體發展,更嚴重的是:思維和情緒的發展也同時受到了製約。
家長們必須要知道的是:運動和各種興趣愛好越多的孩子,學習會越好。這是學堂的奧秘,其實也不是什麽秘密。隻是中國的家長都很糊塗,以為人是機器,學習是打工,隻要花的時間長,就能提高成績。因此不願意安排孩子豐富的課外活動,生怕“影響學習”,這可能就是愚笨的“中國式學習法”,“苦學”的概念,我很不認同這種“學習觀”。這種方式,最好的結局是培養出一個書呆子,最正常的結局,是培養出一個讀書和做事都不行的廢物。
家規9:不準追星。
這一條是談尊重和自我尊重。榮譽和成就感!
從心理學來說,追星行為,是一種對自己的目前現狀不滿,把對人生的幻想和無奈,集中在某一具體對象上的不健康心理行為。
從現象上說,追星行為造成了對現實的逃避,同時造成了加倍的自我認定不足,也就是自尊不足,責任和榮譽心缺乏的情況。
因此,不追星,是一個正常人的正常選擇。
可惜,中國的父母喜歡追星,也鼓勵孩子追星,甚至有父母會用生命來協助孩子追星。這實在是非常奇怪,讓外國人認為這些人都是神經病患者。估計是我們國家太在意“表演”了,太喜歡“在台上”了,太講求“麵子”了。所以我們的孩子,自然也要當“演員”,當不成演員就當“熱心觀眾”。令人遺憾。
根據教育的精英法則:精英總是少數的。精英的價值觀也是少數人才能接受的。因此,作為大眾傳媒推出的“大眾明星”,迎合的是大眾的心態,追星證明你與大眾共進退,自然也不見得有什麽高明之處。所以,奧巴馬的“不追星”,我想應該含有深意: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沒腦子的“粉絲”。英文的“fans”,也可以翻譯為“頭腦發熱的思維不正常者”。您希望自己的孩子“頭腦發熱”“思維不正常”嗎?那就“追星”去吧!
孩子是需要榜樣的,最好的榜樣是父母。如果父母實在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就找一個更理想的人吧。千萬別是什麽“星星”,這樣你就培養了一個白日夢者。
最後,我想對所有的父母說一句話:你們的孩子本來是很容易教育的,所有的孩子都是願意接受教育的。可是,由於你們的糊塗和縱容,由於父母的不負責任和無知,才極大地增加了教育的難度,把簡單的事情變得很複雜。才把教育的結果,變得更加的嚴重和不可收拾。
小菁和小慧的教育故事,參見下文(點擊進入)。
尖子生的失色和醜小鴨的成長 家庭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以下是作者的更多其他文章,均可點擊進入:
解讀精英教育一:為中國人培養未來的領袖和公民…
解讀精英教育二:精英教育和貴族教育有何不同?國家民族為何需要精英教育?歐美式怎樣培養精英的?
解讀精英教育三: 美國清潔工為啥比中國醫生更有“錢途”?…
解讀精英教育四:中國是精英教育的鼻祖:帝王之學中國古人是怎樣培養精英的?…
解讀精英教育五:中國為什麽最多隻能成為三流國家?我們為什麽是一套隻能培養低檔打工仔的教育體係?…
解讀精英教育六:沙灘上的城堡--為什麽說應試教育是一場風險巨大的賭博?
解讀精英教育十八:為什麽說體育是精英教育的核心要素?體育比讀書上課和聽講更重要?
解讀精英教育二十:99%父母和老師在削弱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行動能力?…
(Note: I will try to find out where the original rules come from - 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