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園

野草的樂趣就是瘋長。而且,雜草叢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質、最能觸摸到心跳的地方。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裘的家教信條

(2010-01-05 10:57:45) 下一個
兒童教育的頭一條就是愛心教育。有愛心,才談得上對別人和自己的關愛。能夠關愛別人,差不多就有了仁愛的內核。耶穌曾說過,愛人如己(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可是有些人連自己都不愛,他怎麽可能會更好地愛別人?孩子的關愛之心的培養其實很簡單,讓他們自己養小動物就成了。照顧任何一種需要照顧的小動物,就是愛心的教育。母愛不就是如此嗎?愛自己的實質就是自己的存在對別人有意義,否則就不叫愛自己,而叫做自私。為什麽有些人活著活著,就活不下去了?因為沒有存在感,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周圍的人,沒有任何的意義。比如抑鬱,它有時是個表象,一個結果,因為從不抑鬱走向抑鬱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些人對周圍的環境敏感,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不快樂,就怨天尤人。其實任何的不快樂,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一個向快樂轉變的起點,也就是一個契機,就看你自己抓不抓住。如果不敢抓住,就不要埋怨,隻要做到知足常樂就成。

所以,愛自己和愛別人的前提就是珍愛生命。這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一個人存在的前提就是生命,離開了這個前提,其它的一切訴求都無從談起。一個人如果連活著的願望都沒有,更遑論活得好活不好的問題。在一個現代社會裏,一個人無論做什麽,隻不過是在從事某項社會分工的一個極小的部分而已。他的重要性隻是在他所處的分工中才能得以體現。所以,生命教育的第一課,就是關愛一切生命,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慈悲為懷。隻有懷著慈悲之心的人,才談得上有普渡眾生的願望。否則,自己活不好,就遷怒於別人,巴不得別人不得好死,對這樣的人,不要指望他將來會對社會有什麽感恩、會有什麽回報。生命教育可以從日常的小事開始,那就是做到上車係好安全帶。如此這般,以後才能做到,無論選擇怎樣的冒險,都會先行評估它的風險性。

第二條就是恭敬。學會恭敬,才會找準自己在社會和自然當中的位子,從而學會尊重理性和秩序。做到了心存敬畏,自然就會誠實,就會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也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否則,很容易就會自以為是,說不定哪天就會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為了一己私欲,而作出傷天害理的事情,卻還自以為是。

第三條就是感恩。對人對事,如果常懷感恩之心,才會知足常樂。如果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一不順心,就會怨天尤人。不孝之子,多半是這一類人。

第四條就是奉獻。奉獻其實就是感恩的具體實現。奉獻自己的愛心、時間和金錢,就是用行動表達自己對別人、對社會的感恩。當奉獻成為一種習慣,一個人就不會自私自利,或隻為自己打算。

第五條就是寬恕。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如果每天都與別人過不去,其實就是自尋煩惱。隻有學會寬恕的人,才可能談得上包容,也才可能有進一步的超越。

第六條就是建立自信。自信有兩個方麵:對個體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的自信;以及對自身特點或者對自身獨特性的自信。一個個體,再卑微,都擁有高貴的生命。也就是說,一個人自信心的建立首先是對生命的自信,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跡。隻要活著,就應當十分自豪。就像農民必須先擁有土地才談得上耕種一樣。如果沒有對自身生命的自信,從何談起“天生我才必有用”呢?。即便是對自我進行反思,也隻能是在否定舊我的基礎上實現超越、催生一個更加富有活力的新個體。如果否定的意義隻是為了摧毀一個人存在的自信心,那還不如不要反思。人總歸有自己的軟弱的一麵,如果一切重擔都挑在自己的肩上,很容易就被壓垮了。所以,學會像基督徒一樣地禱告,他就把擔子放到他心中的神的身上了。佛教徒的念經,也是同樣的功效。人隻能行人事,而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天命。 而一個人對自身特點的自信則源於他的不可替代性。一個人,無論是偉大還是卑微,總會有其特點,總會有一些別人所無法取代的東西。既然不可取代,則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不證自明了。

第七條就是人生如戰場,家是大後方。也就是家是為前線輸送戰士和提供後勤保障。家既然是讓孩子們為日後生活作準備,就不該讓孩子們隻是享受幸福,卻不體會痛苦。所以,家更像是孩子們人生教育的課堂,是為孩子將來的人生做準備。還是什麽都具備一些好,有苦也有樂,有歡樂也有悲傷。也隻有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什麽是真正的幸福。 溫室裏的花朵,倒是很幸福,開得也很鮮豔,可畢竟是在溫室裏。一遭受風吹雨打就飄零掉落了,鮮豔有什麽用呢?我獨獨鍾情於野地裏的鮮花,道理就在這。

第八條就是凡事要盡力而為,隻要盡力了,就無怨無悔。大學前的學習要兼顧,同時要博覽群書;大學後的學習方向則一切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導向。隻有樂而好之,才有一生的堅持。幸福和喜悅才是人生的終極追求。 做自己熱愛的事,就像在天堂;做自己痛恨的事,就像在地獄。

第九條就是全方位地發展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持續的努力就行了。每個人的潛能往往就表現在早期不經意的興趣愛好上。所謂的興趣愛好,其實不過是個體生命感受自我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一個人的潛能,不在於他確定的是什麽具體目標,以及怎樣去堅持,而是而在於他於不經意的時候所表現出的持續和穩定的熱情。

第十條就是一個年齡段做一個年齡段的事。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什麽都嚐試,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個年齡段做一個年齡段的事,就什麽都不耽誤。如果沒有權衡,沒有輕重緩急,不去把眼下應當做好的事做好的話,一個人恐怕永遠都不可能做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比如,在該讀書的年齡早戀,不光書讀不好,戀愛也談不好。

第十一條就是人要有夢想。因為夢想是人生的指南針。沒有夢想,就沒有藍圖;而沒有藍圖,就無從立誌。結果,一切行動都會顯得漫無目的。所有的結果都是支離破碎的,也即一盤散沙。如果目的明確,每日看似不經意的行動,最後卻有可能把一塊一塊的積木按照自己的夢想搭建起來,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座宮殿。所以教育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孩子們隨心所欲地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也就是說,教育部能夠按照施教者的目的去實施,而是要以受教育者,按照自己的特點去自由發揮。)有了愛好,才會有想入非非,也就是所謂的夢想;而為了實現夢想,人們才會有目標,才有行動的訴求。但一定要注意,這種夢想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和自己真正的愛好相一致的才有意義。也就是說,學校和家長必須善加引導,讓孩子們盡量多做自己喜歡的事,那才是一個人的才能獲得發展的真正的空間,但前提是把必須做的事做完。孩子的功課不好危害隻是一時,孩子要是沒有愛好、沒有夢想,那危害就是一生了。

第十二條就是學會計劃時間。學會了計劃,就學會了合理的使用生命;隻有學會了安排生活裏的輕重緩急,才能合理地享受人生。

最後我要談談信仰。無論什麽樣的信仰,也無論是基督教、猶太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還是共產主義,隻要有信仰,一個人就會實現自我超越。先是把自己的驕傲放下,然後就聽從信仰的召喚。信仰信仰,就是在信的同時,必須仰望,也就是向上看。向上看的結果,就是變得恭敬,謙卑,覺得自己的微不足道,於是就會自發的尋找誌同道合的人,就像一滴水要回歸大海才不至於幹涸一樣。這種排列組合,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信仰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容。不在細節,而在整體。不在於繁文縟節,而在於基石。人類的許多東西都有共性,信仰也是這樣。

信仰也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信仰基督教博愛的總統,為了國家利益,可以大開殺戒;信仰聖戰的勇士,為了信仰,同樣可以拋頭顱灑熱血,但沒有人可以否定他們對自己親人的愛。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就像沒有假醜惡的話,也就無所謂的真善美。一個人的享受,必定是以另一些人的苦役為前提;一個國家的發達,必定是以另一些國家的落後為代價。

信仰也是這樣,是相對於虛無。不過,信仰的價值,不要看它標榜什麽,或是承諾什麽,而要看它結的是什麽果實,造就的是什麽人才,形成的是什麽樣的社會形態。無論人們對宗教有什麽不同的看法,但宗教為人所帶給來的超越世俗的力量,是不可否認的,也是無論如何不可低估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