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國內設立社區圖書館的一些初步想法
(2010-01-04 19:31:55)
下一個
募捐主要來自社區,當然也包括來自企業家、慈善家,以及各種各樣可行的渠道。按照貢獻的大小,一一為其樹碑立傳,比如,貢獻大的立塑像,貢獻中等的掛畫像,貢獻一般的則把其名字鐫刻在圖書館的顯著位置,凡捐助不低於某一最低數量者,則都上花名冊。貢獻巨大者,則圖書館以其名命名。每建立一座圖書館,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1. 極少數雇員以及部分建設費用由政府支出一部分,主要以捐獻維持。圖書可新可舊,家庭或個人所捐贈的書籍都蓋章表明出處。捐助者終生免會費。一般區域內居民,憑會員證借書,每年繳會費。
2. 各地可以立法保障圖書館的建設(可以考慮列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或包括征收地方圖書館稅,比如餐館消費稅,以便專款專用。)爭取達到每5萬人就有一座圖書館(相對於現在每63.3萬人僅一座圖書館;全國圖書館人均藏書僅0.5冊)。圖書館的功能除了讀書借閱之外,其餘功能等同文化宮(也可以和居委會的功能合並,這樣,居委會的人員可以兼顧一些日常工作)。
3. 以圖書館為基地,作為平時文化交流和公益事業的場所,定期舉行專題講座,進行館際交流。同時也作為區域內的日常社交聚會場所。既可以書會友,又可展示琴棋書畫、文藝體育等各種技藝。一方麵,可以像百家講壇那樣宣揚中國傳統文化,比如四書五經;又可以像教堂一樣傳教,比如基督教。同時作為一個慈善中心,吸納義工以便兼顧各種社會組織工作。一旦將普通人的捐獻變成一種習慣、一種風尚,就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捐助者的行列來。
4. 設立流動圖書館,讓圖書下鄉,讓農民進城,定點定館,雙向交流,互通有無。讓孩子們的閑暇在圖書館度過,而不是在遊戲室度過。
(突然想到以上幾點,就隨手寫了下來,等以後有空再做點調查研究。如果中國人能把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花在圖書館上,而不是花在各種餐館和各種奢侈品的消費上,那麽可以預期,在不遠的將來,中華民族一定可以迎來真正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