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論
(2009-02-25 18:53:20)
下一個
個人認為,任何生命都具有與生俱來的生存意誌。對於人來說,有什麽樣的生存意誌,就有什麽樣的生存表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說的是:一個人必須像天道一樣剛健,自強不息。以此類推,一個孩子如果跌倒了,就應當自己爬起來。自己爬得起來,以後才能健步如飛。 也就是先幫助自己,再幫助別人、幫助社會。
家庭教育的實踐,必須體現這一點。父母如果真愛護孩子的話,則著眼點要放長遠點,讓他們時刻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無論將來身處何方,從事何事,都要能夠有能力過快樂和幸福的生活。比如,一個孩子之所以會缺乏上進心,以致失去學習的興趣,往往是因為他的生活太無憂無慮了,以至無法感受到生存的真正壓力,從而不可能體會到他現在的學校生活其實是在為他日後的生存作準備。
由於家庭的存在,孩子就有了天然的屏蔽。加上父母的百般照顧,使得孩子衣食無憂,每天都無需為了生存而去做出任何的努力。幸福的解釋如果隻是無憂無慮,那麽豈不是一旦有憂有慮,就不再幸福了?殊不知,幸福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更多地體現在麵對危難時所表現出來的樂觀精神,而這隻有從實際生活當中學習。
以猶太教的觀點,女孩子從十二歲起,男孩子從十三歲起,是要行成年禮的,也就是越來越多地承擔起法律的義務。所以,如果讓孩子多承擔家庭義務,多參與家裏的日常決策過程,無疑對孩子今後的生活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否則,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但是,值得反思的是,中國人的家教似乎更加重視讓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學到後來,隻能紙上談兵。對現實生活的艱辛,更本不可能有切身體會。
孩子功課一不好,父母就緊張,就覺得沒盡到責任,就想馬上補習。我不太讚成這樣的方式。首先,孩子自己有沒有想法設法要迎頭趕上?他自己不著急,父母為什麽要著急?得了B, C, D, F, 父母為什麽要緊張?隻要把孩子享受的服務,分別降到相應的級別就是了。(整個小學和初中階段都可照此辦理,到了高中就學會了自理)原來有的,像CD Player, 像Ipod, 像生日聚會,像看電影,像零花錢,像上網聊天,像電視、電話,視情況而定一樣接一樣的都沒有了,孩子心裏就不大舒服,就想再要回去。
要回去,那好辦,自己努力去爭取。否則,想看電影,對不起,時間衝突,想去聚會,對不起,父母太累,也懶得動。這就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父母根本無須罵孩子,也無須逼他幹這幹哪。為了早日拿回他的特權,他自己就上趕著找你來了。這就叫著:笑看風雲起,穩坐釣魚台。
對孩子來說,其實最要緊的並不是學習成績,而是自己努不努力的問題,或者說是上進心的問題。自己都不想改進,別人逼是逼不了的。隻有先解決了學習動機的問題,接下來才有學習方法的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是如果他自己都不想吃魚,怎麽會去釣魚?不想釣魚,怎麽又會去學釣魚?
相反,隻要孩子做出了一點點的努力,那就要特別強調鼓勵,哪怕是從F跳到D,那也要表揚,要獎勵,而且要重獎。獎勵倒不一定是體現在價錢的多寡,而是在於孩子被人肯定時的那種精神上的快樂。獎勵的重點是態度和努力,而不是成績的好壞。
如果平時就讓孩子認識到:住沒星的旅館,就隻能享受沒星的服務。隻有住五星的旅館,才能享受五星級的服務。 孩子們才會懂得,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免費的午餐,想要什麽,隻有靠自己去爭取。自己不想要,你給了他,他說不定哪天還是會不當一回事的丟掉,因為他根本體會不到其中的價值。一個東西的真正價值,隻有當一個人明白其中包含的勞動,才有意義。也就是說,隻有自己千辛萬苦奮鬥得來的,他才會珍惜。
不過,也要時刻提醒他們,一個人的才幹有大小, 天分有高低,隻要真的盡了力,就對得起自己。否則不知道天高地厚,還以為自己可以摘星星摘月亮。萬一摘不到,就覺得自己生不逢時、一錢不值,隻好尋死覓活的了。
所以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就像最好的生命教育就是麵對死亡——在臨終病房以及火葬場;最好的幸福教育就是麵對苦難——在貧民窟以及難民收容所;最好的愛心教育就是做義工、做捐獻,哪怕是養養寵物;最有效的承受力的教育就是經曆挫折和失敗。最好的金錢教育就是讓他用自己的勞動去掙每一分錢。
謝謝你的評論。你的例子就是最好的實例。
我認識兩個18歲孩子,家庭背景以及智力水平都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兩位母親的育兒觀念。孩子A 的媽媽非常能幹又非常痛愛兒女,A能從媽媽那裏得到想要的一切,名配衣服,高級玩具,可以到任何一飯館吃飯。媽媽甚至幫兒子安排高中的選課。18歲那年,媽媽覺得兒子該出去工作了,可A就是寧可再家裏玩三個月,也不出去做事,媽媽基本上想催命似的,就是催不動。孩子B的媽媽也很愛自己的兒子,能夠付得起兒子想要的一切。兒子想要什麽必需說明為什麽需要,是否合理。不合理的就必需自己掙錢。所以B從十二歲就開始當家教,當babysiter,十六歲就開始打工。B 有很多很高級的東西,但都是自己掙來的,他為此感到驕傲。
兩孩子上了同一所大學,媽媽A 記得團團轉,愁兒子該學什麽專業,上什麽課,將來該幹什麽。而B媽媽什麽也不用操心,隻要聽聽兒子的好消息。兩孩子在高中成績不相上下,在大學確實天壤之別。大學兩年過卻了,B已經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工作,A還不知自己想幹什麽,需要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