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園

野草的樂趣就是瘋長。而且,雜草叢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質、最能觸摸到心跳的地方。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什麽?

(2008-05-07 23:05:24) 下一個
教育的實質是什麽?這個問題太大,對我這個教育學的門外漢來說,就更是不得其要。不過門外漢的好處就是可以胡言亂語,至少不用作出思想者的沉思狀。

個人覺得,教育的實質就是激發出受教育者的生命力。那麽什麽是一個人的生命力?也許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能在各種環境中生存下去、並發展壯大的能力。

再說,教育與受教育者的關係,就像是動物的生長環境與動物本身的關係。順應了環境,生命力就強,也一定會現得生機勃勃;不適應環境,生命力就弱,一定會顯得萎靡不振,奄奄一息。

想像一下,動物園中的獅子到底和野生的獅子有什麽不同吧?圈養的獅子,同樣還在吃肉,同樣還會咆哮,同樣還在繁衍。可是,它卻早已失去了自己捕食的欲望,當然就談不上飛奔了。飽食終日的結果,就是喪失了主動去追逐獵物的野性。籠子中的獅子,即便嚼著帶著血腥的鮮肉,恐怕也不會覺得味道多麽鮮美吧?更別提那種隻有曆經千辛萬苦的捕食才能夠享受到的成功的快樂了。

喜乎,憂乎?從飼養員的角度看,隻要獅子還活著,還能在籠子中來回得踱步,就是成功的馴養。可是從獅子的角度看,也許就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了。它夢繞魂牽的,恐怕還是哪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在那裏,它可以自由地玩耍,自由地捕食;自由地求歡,自由地繁衍。也就是說,把它置於本來就屬於它的自然環境裏,它的生命力才會盎然。換句話,就是讓它們在本性的驅使下,自由地飛奔。

可是中國國內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其教育和動物園對動物的馴養何其相像。絕大多數受教育的人,不過就有如動物園中圈養的獅子一般,活著而已。又有如為全聚德供養的鴨子,隻要飯來張口。就可以變得肥碩,可就是沒法像精瘦的野鴨那樣快樂地飛翔。其差別,恰恰就是那種自己去尋找食物的欲望。

其實,“吃”不過是個結果,“尋找”才是真正重要的過程。隻有在尋尋覓覓中,個體的生命力才得以激活、潛能才得以最大限度的激發。 就像一個人,隻有處在饑餓的狀態,他才會有吃的欲望,也才有所謂絕處逢生;否則,胡吃海塞,除了使人消化不良,恐怕連正常的食欲也沒有了。連吃都不想吃,哪裏還談得上旺盛的生命力? 恐怕連活下去都是個問題。

同理,一個人之所以缺乏求知欲,往往不是學得太少,而是學得太多、太雜、太被動、太痛苦。也就是從小到大所受的填鴨式的教育所致。怨不得孔子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呢。啟發式的教學之所以美妙,說白了,就是讓人的求知欲始終處於一種半饑餓狀態,同時又用美味佳肴來吊他的胃口。如此這般,才能有“餓虎撲食”的效果。

如果學校能夠真正激發出一個人的求知欲,那才是真正的成功。就等於是讓獅子重新回到廣袤無垠的肥沃草原,為了生存,就必須不停地、主動地追逐獵物。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倘若沒有旺盛的生命力,那才真叫不可思議。



(匆草,未及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redtruck 回複 悄悄話 “吃”不過是個結果,“尋找”才是真正重要的過程。。。有1 4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