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東西叫才能
(2008-03-02 19:53:53)
下一個
才能這種東西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就是天生的,就好像是一粒種子,隻要碰到適合它生長的條件,它就會發芽,生長,開花和結果。但開的什麽花,結的什麽果就天曉得了。同樣,教育對某個人而言,也就像種子的生長環境一樣,隻不過是幫助他以最佳的軌跡來完成其自我表達而已。
中國人常說,"笨鳥先飛"。這話本身沒錯,隻要努力,達到先飛的目的其實是有可能的。但是,別忘了,首先它得是隻鳥,有會飛的才能。如果是頭豬,除了長膘之外,怕是永遠也飛不起來。話又說回來,如果豬的理想就是要像鳥一樣的飛翔,它大概早就絕了跡。這就是所謂的“適者生存”。
看來,還是得“物歸其類”,才能各得其所。也就是說得知道自己是哪塊料,要不然說“自知者明”呢。不過,天生是爛鐵的並不多,但如果天生就是塊鐵料,那麽,容易生鏽也是明擺著的事實。當然,回回爐,卻有可能成了塊鋼,甚至是塊不鏽鋼。可是,無論如何百煉,卻絕不可能煉成一塊金。從這個意義上說,材質有天生的成分,就像金、銀、銅、鐵、錫。但後天的錘煉,也至關重要。
不過,如果有人說,他是如何發奮,如何練就了一塊真金的,那多半是因為,他本來含金量就大。否則就無法理解,為啥同班同學中,有的孩子去了哈佛大學,有的孩子卻連社區大學都進不去。說白了,至少在上大學的這個選項前,他們的才能完全不同。
才能有多種多樣,發現才能的方式也有多種多樣。比如說,一個孩子對數字特別敏感,說明他的大腦對數字類的學科有某種優勢。並不是說他將來一定要學數學,而是說他的強項很可能是在邏輯推理,抽象思維這個方麵,比如陳景潤。而有些人卻表現出極強的語言天賦,善於文學創作,卻不喜歡數學,比如瓊瑤。萬幸的就是他們都幹了自己想幹的事,所以才能各得其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孩子,他未來的專業或職業不可能一上來就定好;但他思維的大類別,差不多早就定型了。比如說:理、工、文學藝術、商,等等。父母要做的就是幫他們發現自己到底屬於哪一類。當然,有的孩子全麵發展,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
怎樣判定一個人潛在的才能?從過程來看,有幾個特點: 好奇心重,問題多多,持續和穩定的熱情。從結果來看,就是學什麽就像什麽(1. 學得容易),做什麽就成什麽(2. 做得輕鬆),而且往往是舉一隅能以三隅反,至少在起步階段如此。再往深裏走,也不覺得費勁,隻要幹著,就覺得快樂(3. 堅持得快樂)。久而久之,自信心就起來了。堅持下來,就成就了一個人樂此不彼的熱情。如果一個人一輩子真能按照自己的熱情做事,那麽,其人生的快樂就不言而喻了,成名成家不過就是這種快樂的自然結果罷了。可有些人本末倒置,追求的隻是功名,反倒把第一位的快樂放在了最後,於是就有了頭懸梁,錐刺股,弄到後來就成了範進中舉。
也許有人會說,孩子玩遊戲機最快樂。難道他就是玩遊戲機的料?其實中國人信奉“君子不器”的古訓,從不認為一個人隻能像個器皿一樣,隻有某種特定的用途。說某人是塊料,指的是他的資質和稟賦,和曾文公說的“功名看氣宇”的氣宇是一個意思。
都是玩遊戲機,可是又各有巧妙不同。有的孩子鑽研說明書,說明他自學能力強。有的孩子,不怕失敗,說明了他的忍耐和堅持精神出色。有的孩子不怕風險,玩的就是心跳,說明了他的勇氣可嘉。有的孩子該玩的時候猛玩,不該玩的時候就停下來,收放自如,說明有高度的自製力。這裏麵有些東西可以引導,有些東西卻是父母沒法改變的。這就是人與人的不同。否則就不可理解,為什麽玩上癮後,有的人去了賭場,有的人卻去了軟件開發公司。說到底,教育是個係統工程,且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永遠都是主客觀的統一,沒有統一的模式,隻有實事求是。
但無論宏觀的教育如何成功,具體到個人,其才能也還是千差萬別,有高有低。一個人日後在社會這個金字塔裏的位置,往往就取決於他從事某一職業所需的才能的大小。如果其醫學預科學不下去,當醫生的理想隻好泡湯。不過,一件事情的失敗,並不是人生的終結。因為,命運在關閉一扇門的時候,其實又會悄悄地把另一扇門給打開。這才有人挪活樹移死之說。不過,畢竟人生有限,閃展騰挪的機會也就有限,要不然人們常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
如果說一個人在其職業生涯中不成功,往往並不是他不夠努力,而確實他缺少了某種在此行業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才能。所以才有“小富由勤,大富由命”一說。要不然確實無法理解為什麽我昔日的中學同學裏有那麽多的下崗青年。看來並不完全是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相反,確實是因為他們當時學習的才能有限。也就是他們當初所說的“學不進去”。
如此看來,才能這東西,並不完全是當事人所能決定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誰又能否定宿命這回事呢? 也許這就是為什麽《論語》中提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的道理之所在。 不過好在聖人又說道:"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既然大多數的普通人都屬於“中人”之列,施行普通的教育應當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