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園

野草的樂趣就是瘋長。而且,雜草叢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質、最能觸摸到心跳的地方。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塗鴉與哲學

(2007-09-19 11:05:02) 下一個
塗鴉,就是如孩子般隨心所欲,信手亂畫。塗鴉的過程,就是把頭腦中對事物的印象,大致地描繪出來。其實就是在具體地感受世界,就像畫了具體的蘋果,香蕉,鴨梨之後,才能理解什麽是抽象的“水果”一樣。沒有具體的東西,就不可能有所謂抽象的東西。孩子要是沒有掰過指頭數數,他是永遠也不理解數字的。

那麽什麽是哲學?有人把“哲學”定義為“人們對於整個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係。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體”。本文所指的“哲學”,大體上說來,就是對世界的總體看法。

古往今來,真正的大科學家,無一例外的都是大哲學家,而且無一例外地都對某種事物產生過極度的好奇。也就是說,他們在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以前,其時對那個領域已經有了一個朦朦朧朧的認識,也就是有了一個宏觀的輪廓。盡管還見不到樹木,但已經看到了森林。日後當他邁開步子,一步步地向著這片森林走去的時候,裏麵的樹木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晰。說白了,就是一種直覺的領悟能力。也許這就是為什麽“博士“的前麵要冠之以“哲學“的原因(Ph.D.)。

這個現象很奇妙,也就是說:人的認識過程,必須先有總體的輪廓,再有具體的細節。不要小看了這個總體的輪廓。它本身就代表一個人對世界的總的看法,或者說是一個人對世界的宏觀把握。真正能夠標新立異,創立學科的大科學家,完全是基於他的哲學觀點。

其實,人的認識無外乎就是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任何一個成年人的認識,都是從其嬰兒時期的模糊認識,逐步發展而來的。 就拿繪畫來說,在一個孩子的眼裏,一個圓圈,加上兩點、一勾,再帶條彎線,就是一個人麵帶微笑的的頭像。換句話說,他決不會對骨骼或是肌肉的組成感興趣。在孩子的眼中,人的腦袋就是這個樣子。這就是孩子對人的麵部的整體把握。盡管朦朧,但卻不失為一個完整的頭像。

由此可見,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是從模糊的整體印象,而不是從具體細節開始的,可以想見,如果不允許孩子信手塗鴉,上來就讓他以解剖學的精確來畫肌肉和骨骼,反倒可能讓孩子無所適從,以至丟掉了對整體的把握。這樣一來,也就無法建立起對客體的宏觀認識。 比起美國孩童充滿了稚趣的繪畫,中國孩童的筆劃顯得明顯的成人化,這就有點像讓一個童真的孩子,非得擺出成人的性感一樣,會顯得十分地不倫不類。兩者的差異就在於:前者注重的是表達的內容——情趣,而後者注重的則是表現的形式——技法。

這裏用的當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現實當中裏沒有人這麽教孩子畫畫。不過,我隻是想說明一點:在一個人還沒有對事物建立起一個朦朧的宏觀認識之前,就過早地進入到具體的細節,反倒會影響一個人對事物的深入認識。 對宏觀事物之間的的聯係,往往依靠體悟,依靠靈感,依靠直覺,依靠想象力。一個人隻有在對宏觀的認識上取得突破,才有可能進到具體的細節。 換句話說,必須有足夠的塗鴉,才可能有真正的繪畫。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教育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教育。隻注重解題,不注重問題。隻注重記憶,不注重理解。隻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容。隻注重熟練,不注重趣味。不鼓勵興趣,就不會有塗鴉; 沒有塗鴉,就不會有問題,連問題都沒有,怎麽可能在一開始就建立對世界的模糊認識?連模糊的認識都沒有,日後怎麽可能會越來越清晰的認識?

中國的教育隻教學生如何使用工具,而不是教他們如何思考。真正有創意的思考,必然是源於興趣,源於塗鴉,源於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源於一種說不清,又道不白,卻又極力想把它弄明白的衝動。

比如,隻有在一個孩子有了對微積分類的問題產生了好奇和關心時,或說有了此類困惑,並且開始有了好奇的萌芽之後,學習微積分才是有效的。否則他隻能學會解微積分的習題,卻無法擁有微積分的思想,自然也提不出微積分的實際問題。這就是會使用工具與會自我思考的差別。工具的使用好學,但學會思想卻不容易。

我們常說,孩子一定要在自己感興趣的事務中去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道理就在此。所謂的感興趣,就是一種直覺,也就是對某種事物有著一種特別的領悟力。而這種領悟力,與後天沒有太大的關係。我甚至覺得,所謂的“生而知之”,說的也許就是這樣一種對客觀世界的領悟能力。

沒有對宏觀的把握,就不可能有新的視角,新的思想,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獨特的創造, 要是沒有了這種對世界的宏觀領悟和把握,一個人就隻能是一個工匠。隻不過有的高級些,有的低級些。前者會用高級的工具,後者會用低級的工具。可是,無論有多少現成的工具,他還是不知道如何去創造出一種符合自己宏觀理念的東西。就像一個人腦子中從來就沒有一個朦朧的建築藍圖,他怎麽可能產生添磚加瓦的衝動?

在一個分工如此細密的時代,就更有必要擁有宏觀的認識。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徑,也許就是大力地提倡以興趣為先導的塗鴉。塗著塗著,就塗出了問題,問題多了,就問出了哲學。而有了哲學,博士才有意義。或者說,以哲學為先導的博士,才會有創造力。兩者相加,才是名符其實的“哲學博士”,否則,隻能是“博士”,雜而不專;或是“搏士”,搏的是體力,外加大把的時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