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60)
2010 (70)
曾經從書上讀到過一句話,意為: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歸納起來,最簡單扼要的,不外中國人的四個字:"安居樂業”。換句話說,無論是什麽主義,什麽製度,其最終目的就是使每家每戶都能"安居樂業”。
所謂"安居樂業",就是"安定的生活,愉快的勞動"之意。其中,"業"可以是行業,職業,學業,事業或是產業。具體到每家每戶,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被稱為"安居樂業"?我想,起碼要同時滿足"安定"和“愉快"這兩個要求。也就是說,無論你怎樣治家:東方式的或西方式的,專製式的或民主式的,男強女弱式的或女強男弱式的,最後統統都要經得起這樣兩個指標的檢驗。否則,就不能被稱為"安居樂業”。
我個人認為:"安定"和“愉快"應當被視為立家之本,就如同“創新”是企業的立家之本的道理一樣。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壓服可以造成暫時的安定,但不能獲得長久的愉快;放任可以造成暫時的愉快,但不能獲得長久的安定。由此看來,隻有同時具有"安定"和“愉快"這兩個特征,事情才會圓滿。
同理,家庭教育也要經得起"安定"和“愉快"這樣兩個指標的同時檢驗,而無論其采用的是什麽教育方式:挫折式的或賞識式的,強製式的或放任式的,急躁粗放式的或耐心細致式的,棍棒式的或講理式的,冷酷無情式的或和風細雨式的,等等,凡是能同時滿足這兩點的,就是符合人性的,就是應當發揚光大的。否則就是違反人性的,應當防止的。
由此看來,要讓家庭教育符合人性,就得讓父母和孩子都覺得心裏“安定”,並且所奉行之事使雙方都覺得“愉快”,這樣的教育才符合"安定和愉快"的原則,也即符合人性。
當然,"安定和愉快"是一個綜合的指標,就有如我們說一個人"脾氣好"一樣。"脾氣好"並不意味著不會發火,而是說某人該發火時,卻常常不發火。同理,家庭教育並不追求每時每刻都讓人“安定和愉快”,但以每天為單位,至少總體上要有這個效果。這就是“度”的把握。隻有擁有每一天的安定和愉快,才能擁有每一年的安定和愉快,進而,才能擁有整個一生的安定和愉快。
然而,有些父母對孩子動輒打罵,家庭之中始終處於一種既不安定又不愉快的狀態下,這樣的教育一定是有問題的,因為它是反人性的。所以,評價一個家庭的教育將來是否成功,無需等多少年後去看結果,隻要看其每天的教育氣氛是否正常就行了。
因為,靠打罵施行的教育,盡管確實能夠培養出孩子的某些技能,然而,它卻是以扭曲孩子的心靈為其代價的。這種貌似"一切為了孩子好"的強製教育,其實與殘害孩子沒有什麽兩樣,而且往往是以愛的名義。說它是反人性的,是因為它使大人和孩子都不“愉快”也不“安定”。(這就是為什麽立家之本不能是“愛”。愛不好度量)。從長遠來看,這種強製教育一定是得不償失的。因為,它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孩子對幸福和快樂的體認,破壞其自信心的建立並損害其自身的安全意識。猜疑,膽小,自責,社交障礙,憂慮,嫉妒,苛求,緊張,易怒,報複心理,缺乏創照力,等等,都隻不過是這種教育的一些結果。中國人的孩子中,有時普遍地顯得缺少領導能力,也許或多或少地與這種缺少“安定和愉快”的家庭教育有關。"棍棒出孝子"是有的,但並沒有普遍性。其性質和"亂世出英雄"是一樣的。可誰又會為了出那麽幾個英雄,而去巴望著天下大亂呢?要知道,到時付出的將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代價。
有鑒於此,家庭教育必須體現"安定和愉快"的原則。惟其如此,才最符合人性。也許這就是為什麽現代教育會大力提倡"寓教於樂"的原因。若無法使家庭教育遵循"安定和愉快"的原則,那是家長的問題,而不是孩子的問題。是由於家長的無知,再加上自以為是,而造成的。
附:
據調查,大約有2/3的兒童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特別是在對子女的管教上,一部分家長教育方法失當,對孩子拳打腳踢或借助棍棒、皮帶等實施暴力,或者罰跪、 罰站、辱罵,還有的家庭中充斥冷暴力,如對孩子不理不睬,逐出家門等。(引自 http://news.sina.com.cn/c/2005-03-12/0536606538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