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文化兒

從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個人習俗到街道環境、政府民眾等的社會現象,細細剖析最新中美生活文化習俗之異同
正文

中文排版,首尾難覓 (圖)

(2007-08-06 18:23:16) 下一個
如何閱讀中文, 這對每一個受過教育,認識漢字的中國人來講,特別是對已實行了文字改革五十多年的中國讀者,似乎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近100年前,中文書籍都采用傳統的豎式排版,無論是標題或是文章,都是從上讀到下,從右讀到左。台灣的許多報紙書籍至今一般都還采用這種方式。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受到英文德文等西方文化的影響,中文逐漸采用橫式排列。當代中國大陸的出版物都為橫排版,從左讀到右,從上讀到下。可是,這一變革也遺留下來“混血兒”:許多在中國大陸以外出版的以繁體字印刷的中文報刊,則為從右讀到左的橫標題,配上傳統的豎式排列文章。這三種排版(即傳統的中文豎式排版,現代中國大陸的橫式排版,及此兩種的混排)的混合讀物也大量存在。如在北美出版了幾十年的《世界日報》,直到二年前,其主版仍為傳統排版,但其每周日的文藝副版則用現代的橫排版,所以同一份報紙得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來閱讀。但是對標題、對聯、橫匾來說,實際情況遠不是這麽簡單。如果有幸到全世界有中文報刊或書籍的國家地區遊覽一下,就會發現要懂得如何閱讀中文並不是那麽簡單。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文章的標題。豎的標題比較簡單,從上讀到下。但如果標題內有英文單詞,則比較麻煩,或者將英文也豎排,讓讀者將報紙(書本)轉90度閱讀英文後再轉回來讀中文,或者將英文字母拆開來印。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將標題橫排。對橫的標題,則首先要知道文章是豎排的還是橫排的。豎排文章的橫排標題要從右讀到左, 橫排文章的橫排標題要從左讀到右。筆者也曾見過從左讀到右的標題加在豎排的文章上。所以標題究竟該從左讀到右還是從右讀到左,不是那麽容易判定的。例如在美國發行的中文報紙上看到標題為《煙香門前貨真價廉》的文章,可以是一篇介紹前門牌香煙的文章,也可以是一篇介紹洛陽廟宇門前香煙攤販的文章,主要取決於文章是如何排列的。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先讀文章再看標題。最奇怪的是帶有英文的或阿拉伯字母傳統橫標題的中文部分必須從右讀到左,當遇到英文時或字母時必須從左讀到右,可冠名為“曲線閱讀”。讀者不妨念一下這兩個標題:《價削大腦電IBM與果蘋》,《幣硬圓50袋二十一走搶徒暴》。總之,橫排文章豎排標題,豎排標題橫排文章,橫豎都是一篇文章,就是不知從何看起。 再來看一下橫匾。題匾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與中國書法有關,但也不完全是由於書法的原因。書法再好,除非是王羲之這樣的書聖,否則在古代不是皇帝、官老爺,在當代不是中央、省、市領導,字寫得再好,也隻能為小店、鄰居街坊題字,決不會有資格為大樓、名勝古跡等重要地方題匾的,因為無人知道你是誰。題匾的目的在於一種認可、宣揚,題字的得到一種揚名的滿足感,被提的得到被重視感,頗有受寵若驚之意。字可以歪歪扭扭,自成體係,但隻要你有地位,就能青山留名,流芳百世。傳統的橫匾為從右題到左,而在左邊的落款一定是豎的。但是經過許多喜歡題詞的近代文人與現代領導的努力,現在越來越多的橫匾題字從左寫到右,落款則或豎或橫,但是落在右邊。這倒為後代史學家的橫匾斷代研究提供了一個額外的幫助。印在公交巴士兩邊的地名指向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通常在巴士的左右兩邊,字都是從前到後。所以站在巴士的左側,可以很自然的從左讀到右。在巴士的右側,則要從右讀到左。假如碰到例外,則有可能乘錯車。上海城隍廟有一座古建築,上層下層各有一匾。上匾新立,從左到右,下匾為古物,從右到左,二匾齊讀,正好順時針轉一圈。真是有趣! 在眾多的中文排列中,最有趣的要數筆者得到的一張名片。主人是一位在美國行醫的中醫師,來自沈陽的他為自己的診所取名為“奉天堂”,並請人按傳統書法懸匾一塊。因為病人多為洋人,所以名片為英文,按英文格式排列,英文的診所名印在名片的右上角。但為了顯示診所的中國特色,他將堂號也印在名片的左上角。所以對這張名片,必須從中間向兩邊讀,右麵為從左到右的英文,左邊為從右到左的中文,真是一絕。 可喜的是,由於參照西方語言的橫排版符合人類自然的書寫與閱讀,從2004年起,先從台灣的《世界日報》開始,各種報紙陸續開始使用橫排版。希望在今後的幾年內,全世界各地發行的華文報紙都采用統一的橫排版,以減少讀報時帶來的混淆。而這篇短文所描述的現象也能作為曆史的一個注解而留在圖書館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