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文化兒

從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個人習俗到街道環境、政府民眾等的社會現象,細細剖析最新中美生活文化習俗之異同
正文

華人的英語與洋人的漢語

(2008-01-09 19:55:22) 下一個
上個世紀初,在十裏洋場的上海,中國百姓與外國人打交道時,在洋涇浜這個海路貿易的要道口流行著一種夾帶本地口音、以中文注音的蹩腳英語,俗稱“洋涇浜英語”,因為普通民眾沒有受過多少的英語教育,許多半英半漢的詞匯並從此融化進了上海的方言之中,譬如上海方言中意謂低級的“肮三”,就來自於英語中促銷貨物的“on sale”。在上個世紀80年代,出租車剛在上海麵世時,許多人不識車頂上的四個英語字母(taxi),隻知道字母x像個叉,就稱這種車頂上外文字母中有帶叉的車子為“叉頭”,這一詞匯現在已成為上海人稱呼“出租車”的標準方言。這種由於百姓外語水平的低下而造成的現象,可能再也不會在中國大地發生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許多城市注重英語教育,許多兒童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語,有些三四歲的兒童中文尚且不會講,卻已有專人輔導英語了。在上海,兒童進好的、搶手的幼兒園竟然要考英語!這一二代成長起來的青年,許多即使沒有進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也一樣能說英語、在網上用英語對話,英語考個6級8級的,對許多好學之士是輕易而舉之事。十幾年來,已成為一項產業的英語補習班、輔導學校,培養了多多少少能考托福滿分的、背出整本英語字典的學子。現代媒體、交通與貿易的高度發達,造成滿街可看到有英語詞匯,從廣告、商標和店牌,到大量的英語歌曲、書籍、電視節目,甚至地地道道的中國“土產”—相聲、二人轉中,也出現愈來愈多的英語。以每年幾萬名速度增加的、前來中國工作居住的洋人與數以百萬計的外國遊客,更是將英語,正宗的與二手的(母語不是英語的),帶入公司機關、酒吧餐館、大街小巷甚至民眾家庭中。西方文化特別是英語對中國年輕幾代的影響,是從大清帝國的閉關自守至毛澤東的“封鎖個十年八年,什麽事情都解決了”以來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國家領導人如江澤民在許多公眾場合講英語、與美國著名播音員以英語對話,給全國人民起了很好的榜樣。但是對於上了年紀的一代,如果不積極學習跟上形勢的話,會發現不懂一些外語,特別是英語,在工作生活中會吃虧不少,甚至上互聯網都有困難。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盡管官方語言是英語,但是在許多州,由於有大量的拉丁裔居民,西班牙語也非常流行,在南部幾個州的某些縣或城市,西班牙語已成為主要語言,英語反而成為“外語”了。有兩個縣(一個在德克薩斯,一個在佛羅裏達)甚至規定英語與西語同為官方語言,所有縣政府雇員必須為雙語人士。許多美國人都是雙語人士,但其中的一門語言基本上是他(她)的另一母語。盡管從初中開始(有的地方是從高中開始),學生都要學習一門外語,但是由於沒有環境的影響與應用的需要,課修完後不忘記而有聽讀寫說能力的學生不是太多。有的繼續進修,也是為了考大學時能有一門外語的成績。總的來講,美國人的外語水平,比中國人差得太多了,主要原因還是不存在掌握外語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由於中國的崛起,美中貿易的發展,漢語愈來愈受到美國民眾與政府的重視。不但漢語已正式列為美國考大學時可記入入學成績的外語之一,許多美國的中學也已將漢語列為選修的外語之一。開辟漢語課程作為大學生或研究生選修課程的大學也愈來愈多。在佛羅裏達州的棕櫚灘縣,甚至專門成立了縣一級的漢語教學辦公室,並開辟一公共電視台節目教漢語。美國各州由中國留學生主辦的周末中文學校中,美國兒童的比例也日益增多。經常有美國人與當地的華人團體聯係願出高價征求私人家教漢語或中文。這些人有的是公司有業務在中國而需要與中國交流或去中國旅行,有的是由於在美國不好找工作,準備去中國掙錢打工,甚至有的是計劃領養中國兒童,或去中國尋求羅曼史!這些人有的學口語,有的從簡單的漢字如“大”“小”“多”“少”學起,其刻苦精神與努力程度不亞於中國學子為了去美國而學英語。當然,從人數來講,現在學習漢語的美國人尚不能與學習英語的中國人相比,但誰知道再過二三十年,在美國會不會興起移民中國的高潮,而漢語成為世界語言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