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文化兒

從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個人習俗到街道環境、政府民眾等的社會現象,細細剖析最新中美生活文化習俗之異同
正文

萍蹤旅影

(2006-05-01 06:40:02) 下一個
不知前世與山水有何姻緣,自小就喜歡遊山玩水。幾十年前,交通與經濟都不允許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去太遠的地方旅行。於是,住在上海的我就隻能經常去與“天堂”相對應的蘇州、杭州、及其周邊地區過把癮,一年總能去個二、三次,每次去都是出遠門的一件大事,要激動地準備好幾天。幸好那時民眾一般都無甚商業頭腦,利用名勝古跡、清山秀水發旅遊財的極少,門票也便宜,五分,一角的也就打發了,正好能滿足我們幾個花去車費後,口袋裏不過剩下塊把錢的小孩的遊玩欲望。那時可以說蘇州的每一個園林,有名的與無名的,杭州的每一處山水,柳暗花明的與人跡罕至的,無不一一拜訪,其熟悉的程度比當地居民有過之而不及。及進了工廠,有了些微小的收入(每月人民幣18元)後,又苦於沒有時間,因為那時的工廠並無休假製度。於是,每個節日假期,就一定是與數好友遊弋於江、浙、皖之間。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陣亡,國家逐漸的恢複元氣,交通日益發達;可是旅遊工業仍在孕育之中,名山大川尚遊人稀少,風景也不帶人煙的汙染與商業的銅臭。百業待興,可是作為青年學子、有幸帶薪讀書的我,卻假那每年一度的寒、暑兩假,大過全國旅遊之癮,去欣賞那未經濃厚商業修飾的、尚帶處女風光的三山五嶽,領略千年中國文化在各地留下的古塔遺園、名樓勝窟。去到美洲大地後,發覺山水人情都與故國家鄉大不一樣,真是國外有國,於是,踏遍全球、遊戲它山異水,便成了人生新的追求。近十年來,以平均每年飛行多於十五萬裏(繞地球兩圈)的速度,在各國參會、講學、工作之餘,足踏行遊近50個國家,曾駕車橫貫歐洲大陸,豎穿英倫本島,其中對美國與中國更是逐州覓景,各省尋歡,隻差幾個州或省就點遍中美兩國了,可謂浪跡天涯了。當然離“百國旅遊者”的入會要求還差的很遠,尚須努力。 每次出遊,總為那些新鮮的眼界而流連忘返,在隻能記錄局部景象的攝影、攝像之外,企望能自我留些記錄。可惜由於曆史的原因,從來也沒有機會受過正規的甚至中等的中文教育,在那史無前例的日月中,家庭四分五裂,當然也沒條件拜師學文。中文的語法還是學了日語與英語後才略有領悟的。這樣一來,寫記敘散文覺得無從落筆,對於那些將散文分行而稱為詩的新詩又覺得無聊,正好滿目都是可稱為千古一傑的毛澤東的古典詩詞,其中許多是寫景抒情的,所以隻能在既無古典詩詞入門書,又無韻書詞譜的條件下,依樣畫葫蘆,打些油瓶。時間長了,倒發現古典詩詞的形式確實精煉有序,頓挫奧妙,特別是如果不拘泥於那些不合現代華語的古詞舊字,與不含現代氣息的宮描廷述,則當代古典詩詞能如高湯濃茶一樣,醇香飄遠,回味無窮。於是就陸續的在各種場合將如夢的旅途記錄下來。由於一開始就缺乏紮實的文學基礎與博覽的唐詩宋詞,所以本書的百餘首古典詩詞,隻能算是不斷的習作罷了。 所有習作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詞,第二部分為律詩,第三部分為古體詩與自由體式。由於古代語音與現代普通話不完全一樣,而詩詞的嚴格平仄韻律是為了朗誦的樂感,所以完全按照古代詞譜詩韻中字的平仄來添詞作詩,反而不一定能用現代發音來達到原定的效果,而用古代發音又完全沒有必要,畢竟現在是21世紀了。所以在習作中,以漢語拚音的陰平與陽平為平聲,上聲與去聲為仄聲,基本不考慮入聲。韻部也基本按標準普通話發音,參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新2版的《詩韻新編》為韻部分類的基本標準。這些應用可算古人穿新裝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