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谈天说地 古往今来 历史人文 天下大势
个人资料
正文

四面楚歌之美国篇 美国社会十字路之四

(2009-02-01 10:29:53) 下一个

 

这里就又回到俺说的那个银行到底应该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的概念。是经济人的银行,自然不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借贷。是社会人的银行,就会接受政府派下来的社会任务,进行放贷。当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平时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社会人”银行,进行财政政策扶持。不然的话,国家有难,谁会踩你。

当然也不能所有银行都是社会人。最好的办法是,保持56家大型的国有银行作为中流砥柱,政府平时不干预银行的经济运作。同时拥有很多的私有的区域银行,给经济增加活力。而一旦有经济困难,需要政府行为干预经济,这些国有银行就可以行使社会人的职责。这个过程,完全可以通过明确的立法来实现。

除了佛老爷的货币主义流派,以海耶克和雷思巴德为主,用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循环理论对大萧条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起于1920年间的货币供应增长,导致了一个不可以维持的信用扩张(大家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呢?)。在海大爷和他的徒子徒孙的眼里,美国联储局确实是罪人,但不是佛大爷说的,在衰退来的时候,货币不够松,小病给玩成了大病。而是从1913年联储局成立以后,货币政策太松,造成了“飞速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高扩张和通胀阶段,只是到了1928年才开始紧缩政策,其时太晚,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大萧条。这一派思想是非常推崇西方传统的自由主义和自由市场,认为之后的政府干预破坏的市场的自我恢复机能,导致了大萧条复原的困难。不过雷思巴德对佛老爷的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在1932年的时候,美联储确实试图增加货币量,但由于商业银行对民众挤提的恐惧而储存现金,导致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失效。这倒是美国现在面临的同样困境。

而新古典学派则从两个角度去重新研究大萧条。一个就是对当时世界经济的金本位制,尤其是英国财长丘吉尔在19254月的恢复英镑的金本位制,导致了各国的中央银行,无法在危机的时候,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的萧条的蔓延。持这种看法的人中,也包括伯南克。从这里俺们可以看到一个蛛丝马迹,就是说如果伯南克认为当年的金本位是限制货币政策的主要问题,那么今天又是什么障碍在制止他,狂印美元?海耶克派的看法是,在大萧条之前,是货币扩张过度,过于宽松,这个倒是和今天这场金融危机在2006年之前的情形很相似。问题是,如果伯南克相信,在危机的时候,货币要宽松,才可以制止萧条,那么他的货币政策从2006年以后,似乎越来越宽松。可是他的宽松货币政策有没有制止今天的危机,从衰退进入萧条呢?

如果说这之前,货币政策太紧缩了,现在当然要多出点票子,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之前的货币政策已经非常多的票子在飞,不顾后果的继续出票子,那么有会是什么结果?现在没有金本位作为限制,唯一的可能就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放弃美元。伯南克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新古典主义的另一个研究就是对美国工业中的卡特尔,有意识的压制就业人数,也是导致大萧条持续,恢复过慢的一个原因。这个案例倒是在其他国家一样普遍,算是资本主义企业运作的一个通病。

制度学派的关注,则在于过度生产和消费不足这个经济失衡。而这个失衡,主要原因是在1920年代,工人工资增长速度缓慢,在生产率快速提高的时候,大部分的财富变成了企业利润。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生产力过剩,变成了生产出来产品,高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低,主要是消费者的收入不够。正是这个财富的不平均分配导致了大萧条。

这个观点认为,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实际工资其实在降低。企业得到了大部分的利润,就扔进了股票市场,而不是消费购买。由于企业不断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当时的美国总统科里兹政府非常重商,和商界一起施压给美联储保持低利率,导致经济扩张过度,最后就在1929年,无法继续支持下去了。

对这个制度派的分析,俺倒是有一部分赞同。如果探讨深层的原因的话,俺倒是觉得从1920年代的社会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平均是大萧条真正的祸根。这一点倒是和今天的局面有非常相似之处。当时的财富分配不均是三个方面:美国的富人和中产阶级之间的财富不均;美国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剪刀差;美国和欧洲(一战过后)之间的财富不平衡。

以这个来看今天的美国,第一点还在,第二点没有。看中国,则是前两点都有,在加上东西部经济不平衡。

当时美国出现这样的财富不均衡,自然就会带来经济的不稳定。从中产阶级以下,因为财富缺乏,自然就形成消费乏力。而少数的富人拥有大量的财富,自然就会导致在资产市场上,当时主要是股票,大规模投机行为。很多中产阶级中希望能够暴富,走出困境的人,自然就会想办法参与这个有钱人的游戏。由于他们资产不够,自然就要向银行举债,拿去豪赌。这就造成了在1929年前6年的纽约股市暴涨5倍。

这种股市暴涨,在美国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最近的除了这一次,还有就是90年代末的高科技泡沫那次。这种大规模投机的结果,就是股市的泡沫爆破。不过这一次穷人的行为和上一次有所不同。在1920年,没有钱去支持消费,现在就是用联储局政策吹大的房屋膨胀价值支撑消费。结果都是一样,就是消费在信心摧毁的情况下,突然不见了,就比上次多出来了一个房地产危机和穷人的债务危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chinomango 回复 悄悄话 "社会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平均是大萧条真正的祸根"这次也适用,不过直接原因是次贷是埋了定时炸弹,定时就是短期利率的期限.不然的话,穷人量力而行,但房贷业就不能一直增长,因为穷人消费不起.
俺当时看加州房价的指数增长远高于收入,就觉得不可能老持续下去,但是...
读到这里结论呼之欲出,就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导致的(相对于消费的)生产过剩,或片面追求(GDP)增长都是社会的隐患;在民众无法消费以维持金融或生产机构运转时就会有经济危机.
井底望天 回复 悄悄话 美国在1战中,发了大财,那是没错的。
Flamingopl 回复 悄悄话 楼主; 新年好.一直有拜读你那好作品.如果可能的话想听听你对"货币战争"一书的看法,其中有一段: "---1914年11月16日,美联储正式开始运作。12月16日,摩根的左右手戴维森来到英国,与当时英国首相赫伯特8226;阿斯奎斯(Herbert H. Asquith)商谈美国提供信贷一事。1915年1月15日,摩根银行与英国达成信贷协议,数额为1 000万英镑,这在当时对美国而言已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的大生意,当时没有任何人能料到最终的贷款总额会达到令人震惊的30亿美元!摩根银行收取了1%的手续费,3 000万美元落入腰包,摩根在战争中吃得盆满钵满。同年春天,摩根又与法国政府签订了信贷协议。"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