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心情

世情險惡,人情淡薄。雨送黃昏,花謝易落。曾幾何時,昨非今是。雨後黃昏,博客行樂。
個人資料
博文
(2009-02-03 23:21:08)
就怎樣確定執政者而言,選舉製度的設計至關重要。近來因奧巴馬的當選而查閱了相關的資料。擇其要點列舉一些如下:
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製度。選舉人團製度自1788年第一次實行以來,已經經曆了200多年的發展與演變。
選舉人團製度規定,美國總統由各州議會選出的選舉人團選舉產生,而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候選人獲得全國50個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9-02-03 01:12:57)
毛澤東治國不愧史無前例,毛執政不足三十年時間,卻讓國人領教了法西斯主義,斯大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專製手段。竊以為現在評價毛澤東尚為時過早,因為時人看待毛如同水火之爭,黑白分明,故難作“蓋棺之論”。
毛雖才晏駕三十多年,但中國已“天翻地覆,日新月異”,國人對毛的認識也“昨是今非,判若二人”。隨時間的推移,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文字,描述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1-31 05:14:32)
朋友來信說:同學中,極少有人如我們這樣與網絡打交道,除了個別人以外,幾乎都不會或者不能上網。可以想象他們的生活圈子、信息渠道是非常狹窄和“傳統”的。在見麵的時候,除了敘舊、互談近況之外,沒有共同關心和可以討論的話題,自然也就激不起興趣了。
對此,我也有同感。
我們這茬(代)人,西方稱之“嬰兒潮”。(中國叫啥?)現多已退休,或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1-30 17:59:38)

學術與政治由不同的邏輯所組成。政治需要“立場”,決定了從政者的任何話語和行為都必須有立場。學者一旦從政,發自學術與公心的所言所行,則為政治邏輯所解讀,並劃分規類......這就是學者型知識份子遭遇政治的必然結局:誤會,永遠的誤會。這種“曆史的誤會”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自然也決定了張君勱,胡適,瞿秋白,陳獨秀等人的命運。
反袁反蔣反共,反專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1-30 05:22:16)
中國數十年來的政治意識——壽張君勱先生七十大慶
牟宗三
中國自辛亥革命以後,這數十年來的政治意識,大體說來,可分為三流:一、傳統的革命意識,二、社會主義的意識,三、民主政體的建國意識。
辛亥革命,改專製為共和,此為國體之一變。然民主共和國之國體之充分實現,不能不靠民主政治之政體之充分實現。否則,雖名曰民國,實仍同專製。且為“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1-28 17:23:50)
外來文明進入中國後大多變得不倫不類,往往徒具外在形式而失去精神內賅。
李教授在國內從事近代史研究,來加拿大探親。趁機向他打聽張君勱目前在國內的“地位”?教授告知,國內學術界已開始對張君勱作“正麵的”評價......張君勱何許人也?為什麽要在“眾星燦爛”的曆史人物中,國人今天對他重新評價?
無可奈何花落去
20世紀上半葉是中國人才輩出的時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9-01-27 01:47:35)
陳奎德
最近些年來,胡適這個名字,在中國大陸知識界又象火一樣燒了起來。胡適聲望的漲落,一直是現代中國命運的一個重要指標,特別是他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真可稱得上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了。
談到中國二十世紀現代思想文化史,胡適這個名字恐怕是繞不過的。最近筆者與餘英時教授有一次關於胡適的長談,深感對當代中國而言,胡適的精神仍然賦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1-27 01:34:03)
紀碩鳴
許家屯說,他看到支持趙紫陽的前深圳市委書記梁湘在六四後被撤職軟禁,加上北京已開始查他,於是在九零年四月短短數天內,求助前《文匯報》總編輯金堯如,取得美國簽證,並聯絡星雲法師,直飛美國。受累於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中共前高官許家屯出走美國,並非蓄意已久,而是臨時決定,走得很倉促。在接受亞洲周刊訪問時,許家屯表示,當年離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1-27 01:26:13)
槍支在美國的普遍程度,從以下一例中可窺全豹:當《槍支管理法》通過的時候,受到該法禁止的攻擊性武器之中,有一種是仿蘇式半自動步槍AK47,僅此一種型號,在美國民間當時就已經有100萬支。而且最近20年美國校園不斷發生惡性槍擊事件,見諸世界各大媒體,並引發了一場有關《槍支管理法》的大討論。看了大量的類似報道,國人一定會想為什麽美國允許公民擁有槍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9-01-14 19:47:53)
眼下,同學聚會成風。老同學久未謀麵,一朝得以相會,大幸!昨日網上見一同學聚會,(原文描述)“光是白酒‘五糧液’就買了四箱(上萬人民幣)”!可稱得上是“豪門宴”了!真叫人羨慕不已。
小晚高中的同學們也曾聚會數次。不幸,大學時期的同學們卻一次也未有團聚過。究其緣委,可能因為“文化大革命”中,“為了捍衛毛革命路線”,互相鬥來鬥去,傷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