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佛性、法身、報身、化身、應身的區別其實,法身就是我們的清淨心體,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寬則遍法界,窄也不容針!它與本性不同,本性是見聞覺知一體的空性,是如同虛空一樣的覺照鏡子,如如不動的!自性法身遍及虛空法界時,與本性佛性合道,名為得道。報身,分為業報身、果報身和圓滿報身。業報身,就是業力心識;果報身,就是小乘聖人的光[
閱讀全文]
為何“惟有一佛乘”?“一佛乘”的真實義如何?
作者:逍遙禪
壇經上說:況經文明向汝道,惟有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為何“惟有一佛乘”?“一佛乘”的真實義如何?
我們知道“一佛乘”是指“自性圓滿佛”,自性圓滿佛具有法身佛、報身佛、化身(包括化[
閱讀全文]
啐啄之機作者:逍遙禪河南寶應院的南院慧顒禪師,是臨濟禪師的門下,有一次示眾道:
“現在各禪林間對於啐啄之機的問題(喻時機成熟契悟之義)僅具有啐啄同時的體而已,尚未具有啐啄同時的妙用。”有一位學僧向前問道:“請問什麽是啐啄同時的妙用?”慧顒禪師解釋道:“啐啄是像擊石出火、閃電出光,間不容發的時機所作的。如果有意識地去做[
閱讀全文]
禪道與禪道養生作者:逍遙禪禪道修行解決的問題,是認識自心,明白自心從妄想意識的執著分別到覺悟真心本性的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的轉變過程,這就要求區分自心妄想、自心意識、清淨心用、清淨自性覺照、清淨自性本空、清淨自性空覺一體、清淨自性的三身一體圓融,不斷提高自己心性境界!禪道養生解決的問題是:1、解決人對疾病的恐懼,解決人的精神錯亂和憂鬱[
閱讀全文]
蕅益大師:舍現前心性,而泛求經論,不啻迷頭認影矣。
示聖可
千經萬論,求之語言文字,則轉多轉遠。求之現前一念,則愈約愈親。蓋一切經論,不過現前一念心之注腳,非心性外別有佛祖道理也。然心性難明,故藉千經萬論互相發明。今舍現前心性,而泛求經論,不啻迷頭認影矣。真明心性者,知經論是明心性之要訣,必不棄舍。但看時知無一文一字不是指點此理[
閱讀全文]
什麽是諸法實相作者:逍遙禪什麽是諸法實相?關鍵在於自己的認知量。正如《楞嚴經》中所說:“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因眾生認知量,循業發現,世人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若是我們在妄想執著分別心中,“一妄一切妄”,一切妄想執著堅固的假象,就是妄想心的實相!若是我們認識了“常樂我淨的真心”,也就[
閱讀全文]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作者:逍遙禪世界本來就是再簡單不過的,就是人的根塵相對而已,直心是道場,隻是人自己妄想思維分別執著把它搞複雜了!人與人之間本來是很簡單的,是人自私自利的心和自以為是(自以為很高明的心),把自己和別人搞複雜了!人若是能夠從那些“一無是處”的人和事中,找到他的優點和長處,照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你就是超出了&ld[
閱讀全文]
大般若經: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
具壽善現(須菩提)複白佛言。何等名為世間法。佛告善現。謂世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業道。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十二支緣起法。善現。此等名為世間法。。。。。。逍遙禪:執相染著為世間法。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何等名為出世間法。佛告善現。謂出世間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空無相無願[
閱讀全文]
見性難嗎?
作者:逍遙禪
有人認為見性是很難的,其實,見性再簡單不過了,當下就可以見性!
如何見性呢?分清楚自心妄想、自心六識、自心六用、自性六性就可以了。
我們大家一起來體驗:當我們見到這些字時,就是根塵相對。如果在這些字上思維分別知解,就是著相了。如果起了貪戀、對立被文字相迷惑,就是貪嗔癡的妄想執著分別了。
如果僅僅是[
閱讀全文]
見性如此簡單,為何現在人少有見性之人?
作者:逍遙禪
有很多人,不去覺清淨的自心,悟本來的空覺一體自性,卻愛拿佛經對照別人的對錯。豈不知當你有這個想法時,已經是著相妄想執著分別了,豈能明白如來真實義?也就是說,現在人不能見性的根本原因是:不去觀照自心,而是去關注別人!也就是“看住別人家的狗,丟失了自家的貓!”
見相離相尚[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