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靈山莫遠求
作者:逍遙禪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隻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哪是我們的靈山?怎麽揭開我們靈山的本來麵目呢?如何在靈山塔下修行呢?靈山,就是我們的心性、心靈!簡單的說,我們的心靈恢複了光明智慧、通達一切心性境界,就名為成佛!
我們的心靈執著於業報身的身體生命,被業障遮蓋住了光明智慧,[
閱讀全文]
在禪宗,跟人講道理的都是瞎漢參!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三祖僧璨的信心銘)
要急相應,惟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三祖)220719[
閱讀全文]
把握當下心,莫隨聲色轉
作者:逍遙禪
當下心就是我們在看文字時的心,這裏隻是根塵相對,也就是眼根對色塵,從眼根見返自心見、自性見,就是覺自心悟自性。。。。。。。覺悟真心本性“體”,就是開悟。
從色塵(文字)著相汙染,起欲望情識分別就是攀緣妄想,就是迷惑顛倒!
覺悟真心本性“體”,依體起用則一切無礙,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閱讀全文]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作者:逍遙禪夢裏雖然有六趣差別,但卻都是夢幻泡影,因此說“平等如幻觀”!學佛人知道自己是在夢裏,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可以修行“平等如幻觀”!而這種平等,不同於那些愚癡人的“吃屎與吃飯平等”,更不同於那些妄想執著漢要求語言文字和人格權利的平等,而是夢中的一切本來就平等,不需要你[
閱讀全文]
佛即告訴阿難: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1)修因同果:決定以不生滅性為因地心,旋轉五濁虛妄之滅生,脫粘內伏,還複本元之覺性;得此妙明本覺,無生滅之性,為因地心,然後再圓成果地上的修證。
(2)從根解結:六根奔塵趣境,發業潤生,乃煩惱之根本所在;六根返元,脫離塵妄,即是解脫根本。故佛教阿[
閱讀全文]
再說“學唯識不能摳字眼”作者:逍遙禪
一、學唯識的基礎是“全識無相”
“全識無相”是指破除了自心妄想執著分別的妄想執著相,進入了“緣根緣塵的六識”或者心中緣影的心識境界!唯識、唯識,所有的存在隻是“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管是緣根緣塵的六識,還是能所心的心中緣影(第七識),還是性空與性空顯[
閱讀全文]
學唯識不能摳字眼作者:逍遙禪要明白:前五識如何轉為成所作智的?前五識與成所作智的差別是什麽?
要明白:第六識是如何轉為妙觀察智的?第六識與妙觀察智的差別是什麽?要明白:第六識與前五識的關係是什麽?
要明白:第七識是如何轉為平等性智的?第七識與平等性智的差別是什麽?第六識與第七識的差別是什麽?
要明白:第八識是如何轉為大圓鏡智的[
閱讀全文]
從偶爾體驗到安住,從安住到一念轉換的不住
作者:逍遙禪
偶爾體驗是修行過程中佛力加持的體驗,也叫“如蟲禦樹,偶爾成文”。偶爾體驗大光明心性境界的人不在少數,但不是你想進入大光明就可以進入的;還有的人偶爾進入了神足如意通,眨眼之間就到了山頂。。。。。很多神奇的事,都是偶爾發生,這僅僅是體驗。不是自己心性境界已經到了什麽程度,隻[
閱讀全文]
禪宗: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
作者:逍遙禪
虛雲老和尚時常開示我們:“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麽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紹雲法師
當下識不生滅的心性[
閱讀全文]
關於“圓鏡像”
作者:逍遙禪
我在《無明實性即佛性》文中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因為眾生心的無明不覺、五蘊十八界的障礙、入塵入垢的汙染、妄想執著和貪嗔癡慢疑的惡習,把本有的佛性歪曲成了遍及所執性!就如同明亮的鏡子,本可以映照出一切鏡像(一切心性境界),但被劃得傷痕累累(分別心),又蓋上了一塊黑布(無明不覺)、落滿了灰塵(塵垢[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