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博文

第29期|張永德(物理教研室) 【導讀】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十年,在被錄取的915名中國學生中,科大以237人(占25.6%)居全國第一,大幅領先北大(206人)、複旦(126人)、南京大學(57人)、清華(34人)等名校,象征著80年代科大在中國獨領風騷的輝煌。 1985年,如往年一樣,科大CUSPEA班又取得了全國名列前茅的驕人成績,這一切是在張永德教授帶領大家在艱苦的環境下取得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第27期|何毓寧645 入隊獎勵 大概是水土不服的原因吧,1964年入校後我就一直低燒不斷,多次在校醫院住院,耽誤了不少課程。校醫曾按課時不足的規定建議我休學一年,嚇了我一大跳,再發燒也不敢去看病了。但入校開始的缺課已使大一上半學期的成績不甚理想。到了大一下學期,隨著身體漸好不再缺課,我的成績也有很大提高。 到大二剛開學時,年級輔導員董會雙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20-11-15 18:00:49)

莊老師,潘老師和我 作者:白大偉814,1110 幾周前我大學同班同學發了篇文章,講與研究生導師莊老師的情誼。這讓我躍躍欲試,也想寫寫莊老師。可惜莊老師並不是我的研究生導師,我的研究生導師是易老師。但現在要湊熱鬧,我必須寫莊老師,而且我與莊老師也是情深誼長。易老師呢,我以後慢慢寫,那可是我的嫡親老師。至於潘老師是誰,容我慢慢道來。 首先,我要讓世界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0-11-11 18:07:53)

【科大瞬間】第26期|楊著赬8112 【導讀】 正如本文作者一樣,每個人都有一個難以忘懷的大學本科生活。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期間的思維從中學生以幻想為主的模式不斷向成年人沉穩為主的模式過渡,過去五光十色的憧憬逐漸化為真實具體而又充滿挑戰的起點,價值觀也在各種觀點的交鋒中逐步確立。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期望與彷徨交替,喜悅與焦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第25期|丁一寧831/8311,黃劍輝815 科大食堂趣記 丁一寧831&8311 我總以為,科大的改革始於食堂。秦滅六國後統一度量衡,科大效秦而統一學校六個食堂的飯菜票。 83年我進科大時,食堂改革剛剛開始。師生們不再隻能就餐於指定食堂,而是"此處不饗爺,自有繪爺處"。食堂競爭壓力陡爭,於是乎在食堂外增賣大排,小炒以及蛋炒飯等服務,各種菜式推陳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20-11-07 00:34:57)

【科大瞬間】閨蜜理工女 第24期|尹宏8692018-9-22 我們869班有6位女生,正好一個宿舍。6人身高公差2厘米,體重公差5斤。剛入學,見全我的5個室友時,這外形上的相近度,一下子拉近了大家的距離。軍訓時列隊,毫不糾結列隊順序,我們馬上排姐妹,春、薇、爽、宏、旭、雪,我排老四,老大還送我個綽號"小不點兒"。直到去年暑假,當年的一個姐妹來訪,一見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0-11-01 18:16:03)

一次"膽大妄為"的轉行 一一從理工男到知名作家 第22期|管平潮966 【導讀】科大人成為著名網絡作家,可能超出許多人的預想象。但細想,卻是在情理之中。頂尖大學本來就不是職業培訓機構,而是培養學生創造力、批判性思維、以及未來領袖的園地。這個園地孕育了入學時還是懵懂的少年,培養了學子積極探索的精神,並最終激發了他們心中的潛能,找到自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0-10-30 21:23:35)

科大永遠不能忘記劉達 阮耀鍾(5802) 劉達在第二次黨代會上作報告 劉達到田間地頭看望科大同學 劉達(1911-1994),1963年5月至1975年11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科大)黨委書記。黑龍江肇源人,著名教育家。1935年考入北京輔仁大學中文係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入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6年,哈爾濱解放,任第一任市長。1948年受命創辦東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20-10-28 08:23:02)

第21期 【導讀】
1979年拿到科大錄取通知書時的感覺,也許和現在人們的感受很不相同。那時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尤其來自科大這類學校,意味著人生走上了一條前景光明的希望之路,家人為你而自豪,並且這份自豪不隨歲月而逝去。雖時隔近四十年,作者在描述這段情景的時候仍記憶猶新,激動之情躍然紙上。科大理實交融的精神,伴隨著容師兄在學習和工作上始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20-10-20 00:03:11)

【科大瞬間】萬裏途中的感悟 第20期:原創趙字空804 【導讀】 相信很多人都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我為什麽來到這個世界?我的到來對世界意味著什麽?我將要如何度過我的人生?這些問題的探索過程,會激發一個人去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走進社會,從而建立自己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是人心靈守護的信念,可以讓他/她有一個樂此不疲的追求以及廢寢忘食地實現這個信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46]
[47]
[48]
[49]
[50]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