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大漫憶—又見女神
何劍鳴(8501)
俺剛上大學的那時候,全社會崇拜的是智商,有道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班主任王老師常說:“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基礎打牢了,將來幹什麽都沒問題。”“你們大學五年的任務就是專心讀書,如果那什麽力(比多)旺盛,就買張電影明星的畫報貼在寢室的牆上,晚上睡覺時對著看看就行了。”
[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科大漫憶──找座位
何劍鳴(8501)
當年在科大念書,生活不錯。學校是南方(淮河以南)第一個為學生裝暖氣的大學,在兩位備受尊敬的校長們的照顧下,一切是學生優先。不過也有不方便的,比如說找對象難,我們上下幾屆男女比[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我的401教室
何劍鳴(8501
往事如潮水,一波波襲來;記憶像碎片,卻總也連不起來。我努力去複原三十多年前的場景,腦海裏卻總是放著蒙太奇,是斷斷續續的印象,是殘葉似的照片,那麵容,那筆跡,甚至名字,如亂麻般糾結在一起…&[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扭轉乾坤
何劍鳴(851)
從我們152樓到第二教學樓,整整一千步,真的,我曾數過,門到門,中間會經過校醫院和布告欄。布告欄就像北大的三角地,風雲際會之時也曾人頭攢動,不知道現在都還在不在了。布告欄東南,就是“孺子牛”雕像,是78級師兄師姐留下的。這雕像甚是怪異,兩頭牛頂個球,怎[
閱讀全文]

三十年後重聚古典音樂群
——李德倫、殷承宗來科大的前前後後(之四)
許讚華(803)
我的人生記憶始於文革和古典音樂。那時,家中鄰裏黑膠被抄的抄、砸的砸,幸存的唱片通過留聲機唱針,一圈一圈地把亨德爾、貝多芬和舒伯特音樂繞進了我年幼懵懂的心靈。小學期間,坐在小板凳上偷偷抄寫外國名歌是我童年時代的最大秘密和最大快樂。文革結束後,電台播[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李德倫專程來科大做講座--李德倫、殷承宗來科大的前前後後(之三)盧躍列(783)由當時科大782的幾位古典音樂愛好者發起的古典音樂欣賞活動的消息,很快就如春風一樣傳遍了校園,欣賞沙龍從最初152樓782的某個宿舍開始,擴展到152樓3層副樓的教室,由[
閱讀全文]
殷承宗鋼琴獨奏會李德倫、殷承宗來科大的前前後後(之二)池涵(782)八十年代科大古典音樂欣賞的第一個高潮,是著名鋼琴家殷承宗來科大演出。1980年11月,殷承宗和中央樂團幾位同事來到合肥。二係學生會組織了五位在科大各係的廈門同學,以殷承宗老鄉的身份到三孝口他下榻的酒店看望他,他感到十分親切和高興。當我們告別時,他送我們到門口,這時我們邀請他來科大給[
閱讀全文]

八十年代初科大古典音樂欣賞的興起
李德倫、殷承宗來科大的前前後後(之一)
池涵,楊力祥(782)
導言:八十年代初,科大校園曾掀起過一陣古典音樂熱。筆者發起、組織了一係列古典音樂欣賞活動,先後舉辦了大大小小幾十場古典音樂欣賞會,邀請了著名鋼琴家殷承宗、指揮大師李德倫、著名歌唱家劉秉義和葉佩英,以及其他許多省內外知名音樂人士來科大講學和演出。[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初到北京趣事兩則陳教祥(5810)作者簡介:陳教祥,1958年從廣西陸川高中保送到科大高分子係(5810)學習,1963年畢業分配到瀘州總字750部隊(現航天部四院)從事固體推進劑研發。1967年因提高了紅旗4號配方的近兩倍延伸率而獲獎。1975年調到中科院基礎局工作[
閱讀全文]

回憶科大文工團
薛嘯宙(5802)
進科大文工團
進科大不久,見一布告,校文工團招樂隊隊員,我就去民族樂隊報名麵試。考我的是力學係的何明元,這個上海人後來成為我的摯友。麵試時他問我會什麽樂器,我回答二胡、笛子,拉了一段二胡曲子,何明元似乎不滿意,就讓我吹笛子,這樣我就進了樂隊。實際上在我們進校前就已經有文工團活動了,民族樂隊也有一位吹[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