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22-07-27 02:32:25)

我是沒想到“家風”能得到那麼多的關注,那個女孩是剛踏入護理行業,要走的路還很長,得看她想走多遠。 身邊有朋友在私人醫療係統做財務經理,也是從國內來澳洲讀會計碩士,然後再取得永居身份,在兩個不同的私人醫療集團幹了5年多,由最低的連助理會計都不是的打拚到今日,現時在的私人醫療集團中有十多間醫院,其中的財務經理僅得她一個是華人。 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2-07-24 10:25:26)
早年有個來澳讀書的女孩子在我家住了段時間,沒多久就搬到她父母買的住宅單元去了,兩房的130多萬,在政府還沒有公佈增加外國人stampduty前買的,估計全款在150萬左右。那時她仍在讀大學,據說打算讀研究生,問過希望讀那類專業,說的是營養學,挺符合那女孩的性格。當時為她可惜,150萬現金買住宅單元,拿是打死我也不會做的事,買房子多好。隻不過她不能這樣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22-07-19 05:08:09)

任何人寫澳洲華人歷史時,孫俊臣幾乎是個繞不過去的人物。原因是他所創辦的“廣益華報”是澳洲華人第一份並持續出版的中文報紙。孫俊臣(名亦喬僧),生卒年份為1868年-,原籍不詳,香港出生,登記中是SunChungSun(SydneyMorningHerald(NSW:1842-1954),Tuesday30June1925,page6)。"自六歲讀書至十五歲退館後承父命到英京學習英文直至二十二歲而止......在英京私家書館習染華文書中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六新金泰之所以引起我特別關注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每當早期華人需要有團體性行動或聲明之類時,安昌和他必定排在前麵作為代表,甚而是以“財務主管”Treasurers身份說明。1878年5月27日雪梨華商及居民召集會議,議決為國內同胞籌款,共八家華商為收款地點,安昌及新金泰同為捐款的收集人,這應是雪梨華僑首次集議籌款。所有捐款人的名單登列在雪梨先驅晨報TheSydneyM[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五新金泰從大約在1865年到澳洲,然後在1896年6月30日拍賣公司物資(見下圖),總共在澳洲的時間是31年。在離開雪梨時,除了遠嫁昆士蘭的女兒留下外,其他的家人及傭人都撤離了,包括所有資產。30年努力建立起一個銷售網絡而徹底放棄,那麼究竟是甚麼原因使新金泰下那麼大的決心?這該是我們考慮和研究的話題。1865年起,大批的華人想方設法來澳洲,不外乎能淘金揾&ldq[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早就關注早期澳洲華人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獲得生活所需的問題,在閱覽華人報紙時是有一些資料,可卻都是在1895年之後的,缺了近三十年,尤其重要的是他們是拓荒者,沒有適當的食物是不可能生存下來的。澳洲最初也沒有英國人的食物,他們必須在遙遠的英國自帶糧食來澳洲,後來是在印度及東南亞進口一些米,加上不斷的努力開荒種麥才有自給的能力。幹旱缺水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四 在這該回顧一下新金泰在澳洲的經營狀況了。 新金泰抵達雪梨大概在1865年,其他迅速在紐省建立起銷售網絡,然後發展至昆士蘭及維多利亞兩省,後來購置船隻行走太平洋群島之間。 新金泰主店在雪梨,最大的分號在紐省央埠Young,名為“新金行”SunKumHang&Co(1867年),李益徽W.R.G.Lee在該分店當經理很長的時間才在1900年轉到雪梨自立門戶。該店舖是新金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三“新金泰”在雪梨的註冊人為ChunSoy,據說公司資本為37000英鎊。在Darryl所寫的一篇文章為“LostOpportunities:TheCaseofaChineseMerchantofLateColonialSydney”(“南方華裔研究雜誌”的2019年第八卷)中有所說明。《悉尼先驅晨報》1879年2月8日第7頁”AmongtheChinese”中質疑過他們在來雪梨的一年內就在市中心的佐治街建立了商號,那資金的來源是甚麼?《悉尼先驅晨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2-07-06 04:04:04)

一 前段日子寫“葉威記WayKee”時,考慮過續寫他的侄子南澳華商葉繡華,不過按時序或在對華人社區的影響來說,暫時還排不上。腦筋卻轉動到早期華人的吃飯問題上去,廣東南方的人主食是大米,如何供應是個問題,於是乎又找大米進口的資料去了,續後寫的是“澳洲絲苗米”。在後一篇文章中一間公司惹起我的注意,那就是“SunKumTiy”。他進口大米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2-06-26 16:40:43)

最近一直在搜索早期澳洲商人的一些資料,發覺信息量太大,需時思索及整理,所以暫時擱下,聊些其它的事。上世紀70年代我在香港的時候,澳洲絲苗米被視為上等米,比在東南亞進口的好吃多了。來澳洲後則嚐試過不同國家的米,還是在東南亞進口的口感好一些,不知道所有的國家是否都是出口的物品較內銷的會好一些。當年在農村當農民的時候,就知道留口糧的穀肯定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