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7月紐省殖民地立法會上爭辯華人移民入境稅時有如下一段話(“PARLIAMENT OF NEW SOUTH WALES.LEGISLATIVE COUNCIL”. Sydney Morning Herald, 22 July 1858, page 3):
“The speaker here proceeded to quote a letter from the Health Officer, in which he found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immigrants herded together in this city on the Rocks, and subsequently in a house in Sussex-street”。
假如直譯的話,是這樣的:“發言者接著引用衛生官員的一封信,他在信中發現大批中國移民聚集在這座岩石上的城市,隨後又聚集在沙昔街Sussex Street(早期華人譯作沙士啲咧街)的一所房子裏。那情景簡直難以形容,臭氣令人難以忍受”。
上圖紅線的街道即是沙昔街Sussex Street在1854年地圖所顯示的位置,至今仍是原長1.7公裏的沒有變。但在圖中可以明顯看到黃色線包圍部份是商業中心範圍,一如今天的CBD而沒有太大的改變。
在1856年到1871年間華人在紐省殖民地人口如下表:
另據1861年在雪梨的人口統計,華人僅得189人;直至1871年才有336人,可想而知是不大可能有真正的唐人街可以形成。
盡管當年雪梨的華人並不多,故在1854年10月將在維省淘金礦區的傳教士威廉·楊牧師Rev. WILLIAM YOUNG調到雪梨,並用中文在皮特街222 Pitt Street公教教堂Congregational Church向華人傳道(該教堂在1971年改名為Uniting Church)。
1854年生活在雪梨的華人(範圍在目前的商業中心區CBD到現在的唐人街至Surry Hills一帶)應不多於150人,教會專門從維省將WILLIAM YOUNG調到雪梨有一定的道理;當年在這一範圍內有不下10間教堂,但教會並沒有能說華語的牧師,在傳道的溝通中存在困難。WILLIAM YOUNG牧師早年在英國到福建廈門的神學院學習華語,後來被派到維省淘金礦區傳教,張卓雄的父親就是跟隨他學習的(“Cheok Hong Cheong, Chinese Australian Community Leader”, by Ian Welch, Working Paper, Page 35)。
注意該教堂的地理位置與1858年7月紐省殖民地立法會上爭辯華人移民入境稅時的那一段話有共通的地方,就是接近沙昔街Sussex Street現在唐人街的位置,而直到1870年之前華商的經營範圍主要仍在佐治街。
大量華人選擇在沙昔街Sussex Street一帶居住的可能性會有幾方麵:
當年雪梨華商所租的商舖多是上居下舖或前舖後居的形式,沒有多餘的地方供僱員居住,所以這些僱員選擇略遠的沙昔街Sussex Street居住,因為這裡房屋較為簡陋也便宜。而早期以契約勞工來的華人則合約已到,希望離開原僱主來尋找更高薪酬,也願意用最低的成本來生活,故也租用這一區域。
教會選擇皮特街Pitt Street公教教堂向華人傳道,有兩方麵原因:在佐治街經營的華商大多在英語交流上問題不大,可選擇及願意去的教堂也多;而居住在沙昔街Sussex Street一帶的華人,英語交流的層次較低,有必要用中文傳道,並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在週末設班來教華人學英文。
WILLIAM YOUNG牧師在福建時應是學閩南語,但在維省期間與華人接觸中也學了不少廣東的地方語言,而當時雪梨的華人中也是以廣東及福建人為主,WILLIAM YOUNG牧師有這方麵的優勢。
讓華人能立足在澳洲,教會所起的作用不容忽略。其他方麵不談,僅以雪梨而言可以看到他的影響。沙昔街Sussex Street在雪梨後來的社會建設中逐漸商業化,華人居住的地方慢慢向Surry Hills﹑Waterloo﹑Alexandria轉移,而資本不太多的華人則在1870年後陸續在Pitt Street﹑Sussex Street﹑Campbell Street經商。
另外,當年華人參與社會活動的不僅限於華商,略查的有:
在當年到1930年,略為富有的華商大多選擇離開雪梨商業中心區域生活(除了有必要照顧生意的)。同時Sussex Street臨近中央火車站,方便與省內或省際間的華人聯繫,以低下層華人為基礎的義興公司(義興公司是洪門致公堂的前身,成立於1854年)也當然地選擇Sussex Street為據點(下圖是義興公司在1894年的廣告,地址是沙昔街436號,該地址在現在的唐人街範圍內,當然是麵目全非的了)。
1856年到1861年間紐省華人突然間增長到7倍有多,但這人口的增長在最初並沒有對雪梨有多大影響,因為其中絕大部份是由維多利亞省遊移到紐省南部淘金地區的華人,他們的日常生活所需仍依賴墨爾畔的華商供應,也就是說在雪梨的華商並不多,這在下表中可以看出。
可以看到在這一期間並沒有形成真正的唐人街,因為不具備“在文化交彙中保持住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並具有強烈的文化識別特質”;但無論在佐治北街George Street North或佐治下街Lower George Street已經有華商在經商。
另外,H. Leau Appa應該是像到墨爾本的劉光明一樣,也是直接從英屬馬來亞或者海峽殖民地來到澳洲經商。早期來到墨爾本和雪梨經商的,應該不少人是與劉光明同類,隻是相關曆史書中很少提及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