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人街的發展 1891-1900 (10)

(2024-05-18 20:32:23) 下一個
  • 雪梨唐人街雜錄 (30)

在華人踏足澳洲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按澳洲國家圖書館統計的共10份華人報紙,雪梨7份及墨爾畔5份。按時序排列如下:

最早出現是維多利亞省的唐人新聞紙,在嚴格意義上說並非報紙,而是近似不定期派發的傳單,是由教會Robert Bell先生在華人翻譯的協助下刊登政府公告、指示和商業廣告等等幫助華人生存而蠟版印刷的報紙目前存世不多。詳情可參考江蘇圖書館學報在1998年第6期中有汪業旺與Jula Ryder合寫的“《唐人新文紙》 - 澳大利亞最早中文報探微”。

真正意義上的華人報紙是1894年孫俊臣為個人生存而與洋人合股開辦的廣益華報,後來變成孫俊臣個人獨資的報紙,最終是以破產結束。假如在政治立場去看,孫俊臣相對中立。這與他的出身有關,他出生在香港,受雙語教育,有“反清復明”的傾向,故與義興接近;在殖民地成長的經歷,有被委曲的心態,所以文章多以批評政府者多;日常與梅光達及李益徽來往,但又非結盟成黨。傳統文化對他影響較深,直至1912年才在行文中將辛亥革命的“亂黨”改為政府。(有關孫俊臣的個人資料等在過去的博文中有敘述,請另行參閱)。

東華新報及東華報在表麵上看是兩份不同的報紙,但東華報是在東華新報輸了官司而破產後重新招股辦起來的,原班人馬同成為保皇黨的機關報,理論上可視為是東華新報的延續。東華新報最早期是逢每週三週六共兩期的蠟版印刷,約頁半廣告,其餘為轉錄國內或東南亞華報的新聞摘錄及澳洲的簡略新聞,之後改為廣告與新聞各兩頁。1899年3月報紙改為鉛字粒拚版,仍為4頁。1902年6月東華新報破產後重辦的東華報(大股東有餘榮新加入)因向鄭祿借用鉛字粒不成,被迫仍用蠟版印刷及增加頁數,改為逢週六出版;增加頁數後經營成本加重,又改回僅出版4頁。這種情況維持到1903年10月份在香港購買的鉛字粒運到,在11月份重新用鉛字粒拚版印刷,排版方式亦有改變。東華新報及東華報的編輯在早期包括伍萼樓﹒方澤生及鄭祿等人,而伍萼樓更是效力到年老退休。劉汝興在保皇黨中的運作依賴歐陽萬慶及冼俊豪,打手有吳濟川及陳壽,文膽則是伍萼樓。

民國報是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後的1914年由“雪梨永生果欄商人郭標﹑義興公司盟長黃柱以及華人長老教會牧師周容威等人在1914年2月21日動員他們的影響力創辦的” (郭美芬:“ 1914年民族主義者的旅程:《民國報》與雪梨國民黨網絡的形成”,由於沒有辦報紙的經驗,故特從國內選派人員來雪梨。而當時南北戰爭正烈,南方選派來雪梨的人員自然不會經北京政府外交手段而來,故在1913 年聘請兩位廣東教師趙國俊與伍洪培以留學生身份到雪梨擔任《民國報》的主筆。問題在入境身份與所從事的職業有抵觸,並在報上大量發表及鼓吹有關北伐的文章,自然導致為北京政府所委派的中國駐澳洲總領事館的不滿。在總領事館的幹預下,趙國俊與伍洪培被迫離開。伍洪培在1915年6月離開,後轉到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郭美芬:“ 1914年民族主義者的旅程:《民國報》與雪梨國民黨網絡的形成”,南方華裔研究雜誌第二卷,2008)。趙國俊則在稍後的7月份由牧師周容威以學習基督教為由安排往紐西蘭(“本報啟事”:民國報1915年7月31日第2頁)。兩人在離開前將原雪梨的少年中國會部份成員改組成祕密狀態下的國民黨。

雪梨少年中國會成立於1911年11月21日,也就是辛亥革命打響的次月,是為了呼應推翻滿清的組織,主要成員為義興會會員。所以民國報的辦公及發行俱在沙厘希Surry Hill的義興會館之內。

1914年國民黨成立後,曾與義興會數度商量合併,直到1917年之後雙方越行越遠,最終在1922年4月國民黨通告所有黨員必須二選一,如不退出致公堂(義興會在辛亥革命成功後的名稱),則依規究辦,革除黨籍。這種情況不僅限於澳洲,甚而洪門在美洲方麵也是在1923年將孫中山革除。國民黨與洪門之間的恩恩怨怨貫穿“十次革命”,直至孫中山死後的1926年,其影響更遠。世界各地國民黨與洪門之間的矛盾亦因孫中山在不同時期的個人的理念和行為而離合起落。一如“知乎”有一篇“孫中山與洪門群英的故事”(https://zhuanlan.zhihu.com/p/48255846)所說:“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的反清起義模式,就是洪門負責送死(文中漏了包括龐大的捐款),而孫中山負責忽悠”。說句題外話,解放戰爭是中國農民負責送死,毛澤東盡情忽悠,都是同樣模式。這些都非本文所能詳述的,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追溯歷史(關於孫中山對澳洲華人社會的影響,必須重新疏理才能說得清楚,待日後在“孫中山與澳洲華人”中再另文)。

1920年12月民國報以250英鎊價格全盤頂讓與李襄伯Percy Lee(“舊民國報啟事”:民國報1920年12月4日第7頁),據稱是“經濟不敷,撐持無力”,李襄伯在與其他華商共辦;1925年又因內部矛盾,李襄伯宣佈脫離, 民國報由楊福接手。

雪梨有兩份報紙是幾乎看不到其真麵目的,一份是1923年由墨爾畔搬遷而來的國民黨機關報 – 民報;另一份是致公黨辦的“公報”。由於都是內部報紙,可能沒有送澳洲存檔,故無法看到本尊真容及詳情,隻是在東華報上看到民報或公報與東華報互為罵戰的片言隻語,且完全是東華報摘錄及反駁的。僅從單方麵的語言來評價公報,沒有意義,更失公允。現在的雪梨的國民黨或致公堂是否有保存這些報紙不很清楚,如不及時處理,這些寶貴的歷史資料將是華人的一大損失。

雪梨商報是李襄佰在1930年私人辦的,讀者麵向東南亞華人,經營不足一年就夭折了。澳洲圖書館或者沒有收藏,在網上偶爾看到一兩期,不便評說。

真正在墨爾畔出版的是由鄭祿個人獨辦的愛國報。鄭祿原擬在雪梨辦的第三份華人報紙,初時有黃世彥﹑潘卓贊﹑譚開令三人願出資,後來則以回華或生意繁忙為由推脫,隻好跑到墨爾畔借助親孫中山意念的商人借貸,承諾辦報一人承擔,每週暫支1.5英鎊(含日常個人開支),餘款還貸(“追論本報之難”:愛國報1905年1月18日第2頁)。愛國報是鄭祿個人包辦從文稿﹑排版﹑付印﹑發行一腳踢,1904年收入中除去開支僅得不足20英鎊盈餘,故在1904年7月全盤招頂,無人接手;債權人阮健薺見鄭祿已難以支撐,在12月同意接收,而未還清部份在日後歸還,鄭祿得以脫身。

阮健薺接手後集數友共同合作,將愛國報改名為警東新報,在慘淡經營中維持到1914年12月26日的最後一期。

墨爾畔在同一時間出現兩份華人報紙的是在1907年6月30日以黃樹平為編輯的平報,每期8版,小鉛字粒拚版印刷,僅出版兩期便夭折。當年華人報紙往往在首兩到數期先行免費試閱,隻出版兩期就自動消亡,在世界的華人報紙歷史上,它算得上經典。

警東新報停辦後,到1919年12月20日墨爾畔才有民報的出現。該報由國民黨墨爾畔分部的幾個主要骨幹(黃樹培﹑蕭述之﹑伍鴻南)以國民黨名義興辦,卻在兩年半內虧本千餘鎊,難以為繼。經與雪梨支部長餘榮等數人與會,雙方議定將《民報》遷移至雪梨新黨所,作為國民黨的機關報。民報剛遷到(1923年)雪梨就立刻挑起與致公堂的公報及東華報牽起罵戰,甚而到人身攻擊的地步。

雪梨的基督教及為數眾多的華商不得不出麵調停:

啟者 本聯合會本月七號常會,各會員鹹以本埠僑民失睦為可慮,提起補救。然失睦之由,各報筆戰首開其端,據本埠公報﹑民報﹑東華報三報館筆戰數月,互相攻擊;誠恐從此惡感日深,僑胞將來發生意外衝突。本會酷愛和平,尤為維持僑胞安寧秩序起見,特發起中立維持會,專任調停各報息爭事,經派員分途請願贊同。茲蒙各教士與各商號深表同意,簽名者大不乏人,可見共趨和睦之途也。擬以日間派員前往三報館調停一切,料各報主任定能體念斯意,消除意見,俾三派停息筆戰,言歸於好。尚望各能一心一德,顧全大局,不致貽議外人,本會與有榮施焉。茲將發起及贊同人列於後:發起中立維持會人 - 雪梨華民基督徒聯合會﹑長老會﹑方錦衣先生﹑周容威先生﹑基督公會周財運﹑華民福音堂劉俊臣。贊成員:廣和昌寶號﹑永安寶號﹑雪梨衣服公司﹑永生寶號﹑和隆寶號﹑公利盛寶號﹑新記寶號﹑利生寶號﹑新廣興寶號﹑新興棧寶號﹑永豐寶號﹑永和寶號﹑新遂和寶號﹑安然寶號﹑廣榮昌寶號﹑安益利寶號﹑廣榮昌公司﹑泰同號﹑泰生果欄﹑合昌公司﹑泰利果欄。(東華報1923年4月14日第7頁“本館啟事”)

此事擾攘數月,連西澳的陳霞也趕來調停。在國內方麵,廣東省署則通緝公報主編湯龍驥。事在雪梨剛平淡下來,民報在1924年10月又發起與東華報的報戰。鬥罷再鬥,不了了之。

以上是極為簡單的對澳洲早期華人報紙的簡介,有意放在這裡是因為為時最長的兩份都發生在這一年代。如分別按年代去介紹的話,將使本係列文章拖得更長;同時部份報紙跨年代,容易產生割裂。對這些報紙的研究早已有之,總覺得是帶有某種傾向或以當代人的角度去分析,甚而有意略去國內一些事件對當年報紙的影響。然而作為對歷史的研究的人來說,盡可能還完其真實的一麵(那怕是極為殘酷的打臉),才有可能給前人有所交代,及對今人有所警惕,後人亦可防範。

另:fooyannis在悄悄話的問題已覆,請查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