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簡體字之我見

(2025-09-22 19:18:26) 下一個

近段日子一直在整理澳洲地名中譯的資料中,所以又再重新翻閱早期在澳洲的華人報紙。一種感覺越來越強烈,那就是上世紀50年代強製推行的漢語言簡體化簡直是將漢語言文化造成斷層,說是危害數百年並不為過。

漢語言曆經數千年並不斷地變化中是個事實,但它的字體多是一個自然地在更換的過程,在各個階段會出現同字而異體的情況,這在甲骨文到隸書以致楷書等的古董中都可以發現,尤以草書體中變化更大。所以以字來說,經常有正體字﹑異形字之類的說法。

“掃除文盲”是個偽命題,怎樣才算是“文盲”?認識500個字?1000個字?3000個字?僅是認識,還是能活用?可以大膽地說,即如院士恐怕也不敢說通曉漢語言文字。

在中國是甚麽時候開始“掃盲”,說不清楚,起碼“三字經” “千字文”算是吧。或許說這兩種是封建時代的東西,已不合時宜;那新編新的,按300個字或更多應該不難。非得要行政命令來將漢語言文字中的正體字改到麵目全非,導致當代人連百年以前的書籍文獻都看不懂,算那門子的事。

近現代漢語言文字出現混亂大概是在1900年前後,同字異體及亂用字詞非常嚴重,需要整頓是曆史的必然。例如那個年代常見的“伊”,是所謂文化人的口頭語,盡管今天仍有人用在詞組上如“秋水伊人”,但用“伊”來稱呼某某的話,大概許多人都會覺得刺耳。

漢語言文字中許多僻字是絕大多數人都用不上的,即如駢文是那時的人為了顯示學養而專用繁難僻字,當代人中或有人有這種偏好,千萬人中難有一人了。

回顧自己學習的過程,小學是認字階段,中學是用字階段,從“學”字到遣詞造句。如何分辨及運用各種詞,例如名詞動詞形容詞之類的是初中的事,各種標點符號的運用也是在初中必修的課程。現在的九年義務教育本來就應該學這些東西,整個學期就不到30篇的文章,我就搞不懂“負擔”何來。

其實在教科書中用同體中同義的簡化字是不難的事,甚而在給教師用的“教學大綱”中允許教師在課堂簡單介紹某字有那些繁體異體的字。既可提高教師的自我提升,也可以讓學生擴寬視野。

教育部變成“絞肉部”,漢語言文學變得越來越離譜,恐怕有日連外星文都硬塞其中。

為了讓閱者能看懂,也隻能改成簡體上傳,有點哀涼,卻有不得已。見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京工人 回複 悄悄話 如今要全麵重返繁體字幾乎沒有可能,“書簡識繁”應該是唯一可行的路子
zhige 回複 悄悄話 老外學漢語還是更喜歡簡體字,所以便於海外推廣。母語為漢語者,還是要學會讀繁體字,至於寫就有點難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