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澳洲絲苗米

(2022-06-26 16:40:43) 下一個

最近一直在搜索早期澳洲商人的一些資料,發覺信息量太大,需時思索及整理,所以暫時擱下,聊些其它的事。

上世紀70年代我在香港的時候,澳洲絲苗米被視為上等米,比在東南亞進口的好吃多了。來澳洲後則嚐試過不同國家的米,還是在東南亞進口的口感好一些,不知道所有的國家是否都是出口的物品較內銷的會好一些。當年在農村當農民的時候,就知道留口糧的穀肯定比上繳糧好得多。

關於澳洲米,不查不知道,略為深究就有意思多了。

早在1835年4月27日悉尼先驅報Sydney Herald就有一篇名為“Singapore Rice”的報導。盡管題目是“新加坡米”,寫的卻是中國的稻米,包括種類﹑形狀﹑種植的過程﹑收成的經過﹑每畝年產量﹑收成與地質的關係稻﹑豆的輪作等等都作了詳細的介紹。

但澳洲真正有稻穀的出現則是在1860年左右,是早期華人將種子從中國帶來,在昆士蘭的北部開始試種自用,大概收成不好,很快就改種甘蔗了。在這之後,澳洲華人的主食全部依靠一些華商從中國或東南亞進口:

早在1870年之前,新南威爾士州就有“農民協會” Agricultural Societies之類的組織,需交會費及互助性質。

1891年新南威爾士州農業部開始在新南威爾士州北部試驗“旱地”水稻品種,但沒有成功。

直到1905年,日本人Jō Takasuka高塚(他是一名進出口商人,此前曾是日本國會議員)和妻子Ichi從日本來到墨爾本,並在1906年從墨利河畔Murray River的尼亞Nyah的一位農民那裏租來一塊35 英頃 (14 公頃)的土地,並嚐試在這塊易受洪水侵襲的土地上種植水稻及商業作物。由於洪水和幹旱的原因,直到1911年才在試驗田中收割到第一次稻穀,並以此為種子成功地種植了每年三季的水稻。故而早期他銷售的是種子作物,而不是糧食作物。1914年,維多利亞州政府將天鵝山附近的默裏河(Murray River)上200英畝(81公頃)易受洪水侵襲的土地分配給高塚,以展示日本水稻的種植。他將第一批成功種植的水稻種子賣給了政府,並啟發了澳大利亞稻米產業的形成。

Jō Takasuk

Jō Takasuka and Ichi

1919年澳洲政府調查市場存米及價格,一時間華商頭痛起來,因為“.....所有入口之米,殆多數由中國來也。但核其米價成本,來到此處每噸祇須四十七磅而已。今在市場發沽每噸漲至六十磅至七十磅,散沽每磅七毫。前曾由政府布告,核定糧食各價,於米一項定為每噸廿五磅半,散沽每磅三毫半,比之時價相去懸殊雲雲”。 (廣益華報1919年8月2日第2頁“調查存米”)

基於稻穀已成為大多數人認可的糧食,澳洲政府認為稻穀既然適合在本土種植,也有必要鼓勵農民種植。

1924年,高塚Jō Takasuka將注冊為"Japonica" 的“粳稻”種子向農民提供種植,開始建立了澳洲大米對日本的大量出口。

高塚在維多利亞成功種植稻穀,激勵了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從加州California購入種子,交由Murrumbidgee灌溉區的利頓Leeton和Griffith鎮附近的8名農民種植並獲得了成功及作為商品予以出售。澳洲當年的華人報紙“東華報”有所報導:

“米為五穀之壹﹐亦為壹日不可缺之食料。澳洲向少出產﹐每歲從外國運大宗入口。近日澳洲人知權利之外溢﹐於是躬耕隴畝﹐精研稼穡之事。本省利頓處田土肥沃﹐成效昭著﹐聞輕磨白之米較勝於近數年間辦入口者。目下澳洲人所用之米﹐多由仰光運來雲。”(東華報1925年9月12日第7頁“澳洲人務茲稼穡”)

1928年新南威爾士州成立稻米統賣局The Rice Marketing Board正式運作。稻米統賣局的作用是接收和儲存稻穀,與磨坊主談判價格。

1932年到34年新南威爾士州已在Murrami, Yenda和Griffith等地建成碾米廠,也就是說稻穀從生產、儲存、研磨、加工、包裝、銷售到運輸大米產品的一條龍市場係統完整運作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無法從亞洲進口大米,造成大米供應短缺。為了彌補短缺,穆雷河穀開始種植水稻。該行業在20世紀50年代強勁增長,一個種植者合作社在Murrumbidgee灌溉區成立。

1955合作社The Co-operative推出了自己的品牌“陽光大米” Sunwhite Rice零售包裝。直到今天,大米是澳洲的第三大穀物出口,也是第九大農產品出口,該行業每年產生約8億美元的收入,其中約5億美元來自出口。澳大利亞每公頃10噸左右的水稻產量是世界上最高的(中國的15畝等於1公頃,換言之澳洲每畝的生產量約為667公斤,中國每畝產稻穀約為7113.4公斤/公頃,也就是948斤/474公斤/。澳洲出口大米到中東、日本、香港等70個主要國際目的地;產品也多元化到米粉、零食、微波爐飯和即食餐, 也開始了一項多樣化的計劃,向增值產品包括年糕、米糠和園藝產品等等。

下圖為維多利亞州及新南威爾士州的兩大河流附近稻穀生產地。

 

回顧曆史是頗有趣的事。自1860年左右起,華人是最大的少數族群,米糧幾乎是華人依賴的主食;早期來澳洲的絕大部份是廣東南部的農民,初來是以淘金為主,後來有不少轉型為菜農。而使稻穀在澳洲立足且發揚廣大的卻是日本人,這是否有我們需要反省和借鑒的地方?

 

參考:

 

1.                “1906 Rice cultivation begins in SE Australia” (https://australianfoodtimeline.com.au/rice-cultivation-begins/)

  1. “Authentic Japanese Heritage” (https://sunricesushi.com/our-heritage)
  2. “History of Australian Rice” (https://www.rga.org.au/common/Uploaded%20files/RGA/Publications%20and%20Factsheets/History-2014_Web.pdf)
  3. “Takasuka, Jō (1865–1940)”: by D. C. S. Sissons (https://adb.anu.edu.au/biography/takasuka-jo-874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