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博文
(2019-02-12 06:45:55)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試反問之:無德而稱,有馬千駟;於今稱之,餓於首陽。其斯何與? 無德的威風,有德的餓死,為什麽你還要說德好仁好呢?這本是入世哲學的根本問題所在。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多少算作一種回答,但務虛之味很大。隻要人一不在乎虛名,儒人便一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2-11 06:13:44)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隱居個人之事,行義社會之事。孔子認為個人道德高尚,大眾就會追誰他,這是孔子思想體係的一個基本假設——相當於幾何學裏的公理。他是受了古代傳說的影響,對那些說堯舜不好,對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2-10 05:32:46)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君子九思,“克己”也;克己,則心安理得於內,文質彬彬於外,內外兼修,然後君子。如此君子有什麽用呢?無用!孔子認為當君子比有用要好,所以他說“君子不器。”就思想來說,他是達到了“一以貫之”,然而他的一貫性是建在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2-09 06:19:23)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生而知之者,本能也,如模仿能力,有的人強些,有的人弱些,但無所謂上下。學而知之,若指知識,知識都是學而知之,有從父母那裏耳濡目染得來,有從學校教育得來,有從實踐中揣摩的來。“困而學之”也不見得次,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有的人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2-08 07:08:26)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斯言一出,說明他已經老了。子知“後生可畏”,然又不甘心,所以就拿大道理壓人,這是老人心理。 朱熹解說,“天命者,天所賦之正理也。......大人聖言,皆天命所當畏。“這句話本身就自相矛盾。 一,天命既是天所賦之正理,那麽它就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2-07 06:09:1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鬭;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戒”如“堵”——鯀治水之法,逆水之性,強為之,終不成也。“戒”,逆人之性,子知其不可為而說之。對顏淵——沒個性者——好使;對子路——有個性者——不好使;對項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2-06 06:04:30)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利益之心人皆有之,聖人有之,君子有之,小人有之,隻判斷標準不同耳。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中庸之勸,好是好,信則庸;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瀟灑之說,痛快是痛快,不能持久。 讓我說,愛拚才會贏,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2-05 05:47:42)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在背後說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當麵卻不敢說,人以為他“諂”。孔子自解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這麽說了還害怕別人不信,又在此補充說之——我雖然看領導臉色說話,但沒說諂媚的話,所以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2-04 07:52:56)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子曰:“無友不如己者,”又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益”、“損”、“無不如”,思想還是從利益出發,以自我為中心。利己之心人皆有之,說聖人沒有利己思想是不對的。“仁”與“義”中都有“利他&rdq[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2-03 04:59:22)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五世而衰,本無任何道理,是孔子自己順口說的。他想“複禮”,卻做不到,一出手就讓三桓頂了回來,是故耿耿於懷,希望三桓倒黴。後有三家分晉、田常代齊之事發生,遂證明事在人為,並無定數。而後儒不依事實,專舉孔子,實為儒家思想之病。究其病根一是“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