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博文
(2018-10-25 06:33:0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種做法當然是“不軌法”,晏嬰對儒者的批評一語中的。孔子以“孝”為重,故說“直在其中”,但實際上,“直”不了,那人之父很可能下次偷一頭牛。孔子思想脫離實際之根源在於,他自己知恥,就覺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10-24 05:29:26)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速者,人各異也。開車有人能開100,有人能開400。開100的人,開到200以上,就慌了;能開400的人,開300遊刃有餘;開一百就覺得慢。為政亦然,有人能駕馭劇變——如商鞅;有人駕馭不了——如王安石。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錯誤之見也!“集腋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10-23 05:20:57)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斯言等於沒說。葉公也希望這樣,但不知如何做到,所以才來問孔子。 後來秦國有一個著名的政策——“遠交近攻”。“遠交近攻”與“近者說,遠者來”之根本不同在於,前者在己,後者在人。我跟誰好,跟誰不好,我能行之;而“近者說,遠者來”是希望,不是辦法,須想辦法才能使其成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10-22 07:57:02)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10-21 05:13:42)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學生當了大官兒,老師在家當家教,難免吃醋泛酸,故說話刺人。冉有,實在,不言語。 《先進》篇中,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情景類似,而子路性子直,直接頂了一句:“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10-20 06:19:00)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這是孔子哲學思想的邏輯基礎。“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都是同一邏輯不同表述而已。 在這個基礎上,孔子建立他的儒家思想大廈。修仁——知正,內在判定;行義——行正,外在判定;君子&mdash[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10-19 08:09:39)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這句話顯然是錯誤的。堯舜禹是儒家推崇的王者,但《竹書紀年》中所記,舜、禹都是通過政變奪上位而非禪讓。孰是孰非?吾不知也。秦始皇、成吉思汗儒人不承認他們是王者,說他們是霸,霸與王的區別就在其心仁不仁。宋襄公不擊半渡的,心夠仁,但不勝,反被天下笑(包括儒者);唐太宗英明神武,儒人頌貞觀之治,隱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10-18 06:31:52)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誤哉是言!周公東征,孔子之前;玄武之變,孔子之後。治在政,政在權,權在勢;勢在人;人在治;交錯互動非線性關係。孔子說,善人-德政,善人克己,德政複禮,天下得治。把複雜的政治管理,簡化為善人德政,與實際相去甚遠。“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既往不咎。”“父為子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10-17 06:26:2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以為自己能行,其實不行。知之為知之,知之未必能行之。思想與行政是兩碼事,知名教授當市長,很可能幹得一塌糊塗。 孔子這句話,可以說說到了每一個儒者的心坎兒上,"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儒者心大,各個都覺得自己能平天下。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10-16 05:31:38)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想法很好,可是如何富之?儒術大而空,落不到實處。比如“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說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6]
[17]
[18]
[19]
[2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