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博文
(2016-10-31 23:03:22)

  青醬肉是老北京的名吃,有人把它與金華火腿、廣東臘肉並稱為中國三大名肉。《故都食物百詠》中就讚它“故都肉味比江南,清醬醃成亦美甘;火腿金華廣東臘,堪為鼎足共稱三。”它不僅得到梁實秋、唐魯孫等名人的青睞,還曾是民國時北方人送禮的佳品,當時京劇名伶到上海演出,拜客禮物即為青醬肉、口蘑、通州密棗和熏茶這“老四樣”。  青醬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6-10-30 22:47:23)
燒餅是北京人愛吃的食品。燒餅是烙製的,絕大多數的烙製食品是用餅鐺烙後再加烘烤。其爐灶上口為圓形,有凹下的爐膛,直徑約二尺,爐口上安置餅鐺。其熱力為燃燒碎煤渣,以保持恒溫,與現今使用的烤箱不同。芝麻醬燒餅:半發麵。餅麵上粘滿芝麻,餅瓤抹麻醬、撒椒鹽後卷折,故而多層。先在鐺上烙近半熟,再放入爐膛中烤之,出爐後外焦裏嫩,酥軟可口。味微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6-10-27 23:38:23)

炸醬麵,是老北京人的主食之一,不僅至今仍是北京人的主要食品,而且還影響了更多的外地客人和外賓,成為最受歡迎的大眾食品之一。前不久,美國副總統拜登等到鼓樓地區一家中國小飯館品嚐炸醬麵,更說明這一食品的影響力。以經營老北京傳統菜和主要主食為主的著名的海碗居(老北京炸醬麵)、老北京炸醬麵大王等飯館的生意非常“火”的情況就說明了這一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6-10-27 00:19:17)
“咱可不是吃素的。”北京這句老話的意思是,我不是懦弱的人,你別招惹我。為什麽“吃素”會和懦弱聯係起來?老北京究竟是怎樣“吃素”的?中國素食源遠流長,春秋已濫觴,古人祭祀時為表達尊重,非素食不可。以後佛教傳入中國,它在本土戒殺生,並不絕對要求素食,但梁武帝一紙令下,素食遂成中國大乘佛門的基本生活規範,這極大推動了素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從我太老祖就開始製作醬羊肉,但是真正做成五香醬羊肉,行銷全國,那是清嘉慶年間我老祖馬永祥、馬永富時候的事了。當時我老祖得到太醫院太醫的幫助,對原來製作醬羊肉的配料配方進行修改,以丁香、砂仁、桂皮、大料等為主藥,外加醬和鹽調味。用合格配方製作醬羊肉,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可以促進食欲,開胸理氣。有好的配方,還得要有精細的操作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正對著隆福寺街蟾宮電影院的是白魁老號,煮好的羊頭堆在直徑三尺的冒著泡兒的鍋上麵,嚴格來說是堆放在鍋上麵的鐵篦子上。誰買,賣羊頭的老人便麻利地從上麵用小鐵鉤鉤一隻放到秤盤子裏,稱完分量,問:“摘不摘?”若是說“摘”,隻一眨眼功夫,整個羊臉便成張紙似的平攤在大案子上了。顧客若要切成薄片,老人還管切,最後撒上椒鹽,放一小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6-10-16 19:33:48)
近日風聞某著名功法創始人李姓大師之母盧氏淑珍於2016年8月18日駕鶴西去了,享年88歲.按照老北京的說法,佛母之死可稱之為老喜喪了!
何謂“老喜喪”?《清稗類鈔》“喪祭類”載:“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老北京人謂“喜喪”是“福壽全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北地苦寒,禦寒是冬日的大事。鏽了一夏的爐子被搬出來,煙囪,蓋火,爐鉤子重聚一堂。屋裏爐子上的大壺開了,被挪於一邊兒,噗噗吐著熱氣;火敞著,白頂棚上多了一個昏黃的熱圈。當這份兒暖和氣包裹得人們有些厭燥的時候,門外窗台上,扣著大缸頂上的柿子凍得硬邦邦。拿進來,洗淨灰土,放涼水裏。說著話兒,喝熱茶的工夫兒,盆裏的柿子軟了皮兒,先咬一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6-10-11 19:51:13)

以前北京人把西餐稱為“番菜”,把西餐廳稱為“番菜館”。北京最早的番菜館開設在西直門外萬牲園(今動物園)內,名曰“暢觀樓”,開業於光緒年間。暢觀樓的西餐按份經營,每份價錢為二元。顧客進門一坐下,侍者便給每人端上兩片麵包和一盤菜湯,然後起菜,由侍者逐次送上炸魚、白煮雞、雞蛋糕等,最後上果盤、咖啡。經理是中國人,廚師招聘[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6-10-11 19:44:26)
46:北京人杜澤臣在西單北大街路東所開辦的明明眼鏡公司是第一個施行在店堂裏驗光現場配鏡的眼鏡店。47:夏天,私塾學房搭涼棚是多少年形成的定製。老師利用搭涼棚的機會可以名正言順地向學生收取“搭涼棚錢”,這是私塾學房老師每年一筆可觀的固定收入。48:哈爾飛戲院(西單劇場前身)的名字取自英文“happy”,就是讓大夥兒別老板著臉,該樂嗬樂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