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與活

科學地吃,健康地活
個人資料
博文

流感在冬天傳播的真實原因大衛·羅布森(DavidRobson) 2015年10月27日 ImagecopyrightsplImagecaption每一季都有多達500萬人得流感(圖片來源:SPL)每當夏去秋來,落葉飄零,它都會準時出現。隨著溫度降低,陽光漸弱,鼻涕也會隨之而來。如果病情不重,那就隻是一場感冒,會讓我們的喉嚨感覺有如刀刮過一樣;如果你不幸病情較重,整個身體都會發高燒,四肢也會感覺疼痛,這種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調查顯示,88%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成員(科學工作者)認為食用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而隻有37%的公眾這樣認為。也的確有科學家認為食用轉基因食品不安全,他們占11%,與88%相比,是明顯的少數。科學家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看法一致反而令人懷疑。 相比而言,隻有87%的科學家認為環球變暖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大家知道,美國科學促進會是最大的科學團體,著名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如果不願意看下麵BBC的文字,就看上麵的視頻吧,馬戲團為小朋友準備的:)
BBC:為什麽大象的患癌機率比較低 2015年10月9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2015/10/151009_elephants_lower_cancer ImagecopyrightSPL Imagecaption大象有20個TP53基因,這種基因有助於預防癌症。 科學家說,大象可以提高自身抵禦癌症的防禦機製,從而阻止腫瘤的形成。 科學家試圖解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從Y染色體解析東亞人群曆史 王傳超,李輝 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原載於InvestigativeGenetics,2013,4(1):11,王傳超譯。 摘要:東亞人群有著極其豐富的遺傳、體質、文化和語言多樣性,但這些多樣性的具體分布狀況以及相互間的淵源關係仍有待進一步解析。隨著東亞及其周邊人群的分子人類學數據的不斷積累,尤其是父係Y染色體研究的一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編者語著名的“格蘭特研究(TheGrantStudy)”研究的是“什麽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這項研究已經持續了76年,花費超過2000萬美元。主持這項研究的整整32年的心理學者喬治·瓦利恩特(GeorgeVaillant)說,“溫暖親密的關係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開場。”作者:遊識猷;本文首發於作者遊識猷的微博,除非獲得作者同意,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5-09-28 04:13:58)

今年中秋節的月亮不尋常,既是超級滿月(月亮比平時大14%,亮度增加30%),也有全月食。據說上次同樣的情況發生於1982年,下次將發生於十八年後,即2033年。 可惜天氣預報說本村在中秋節是陰天。在中秋節的前一晚可以看到月亮,於是趕快照幾張。尼康L830傻瓜機照的,水平當然比不上專業相機。 到了中秋節的當晚,果然陰雲密布,就放棄了照月亮的念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中國處方可精準預防腦卒中 作者: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霍勇《光明日報》(2015年05月23日10版)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6個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腦卒中,每6秒鍾就有1人死於腦卒中,每6秒鍾就有1人因為腦卒中而永久致殘。麵對這一現狀,我國學者帶領研究團隊,利用8年時間,為全球腦卒中預防開出了一張科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圖片:ArneLange,a39-year-oldInuitfisherman,andhisfamilybarbecuesealmeatonanislandnearthevillageofIlimanaq,Greenlandin2007.UrielSinai/GettyImages。來自:TheSecretToTheInuitHigh-FatDietMayBeGoodGenes 多數人同意蔬菜水果等為健康食品,而食用大量的肥肉對心血管沒什麽好處。但經常有人舉例說某百歲老人頓頓吃肥肉,身體依舊沒有問題。這如何解釋呢?最近的一項的研究提供了一條有意思的線索。 其實每天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我們應該像原始人茹毛飲血嗎?克勞迪婭·哈蒙德 2015年9月11日 ImagecopyrightSciencePhotoLibrary他們沒吃過披薩和咖喱,也沒沾過哪怕一塊蛋糕。他們打獵吃肉,抓魚,在森林裏收集堅果和漿果。而一些人認為,這些250萬年前到1萬年前生活在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他們的飲食習慣恰恰符合現代人生活的需要。所謂的“舊石器時代飲食方式”的理論是這樣的:人的身體早已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一般人是在40-50歲左右發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的。動脈粥樣硬化通常在50-60歲左右體現出來。 但是在攜帶LDL受體(LDLR)基因突變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病人中,他們的LDL-C一出生就高。這樣的病人如果隻攜帶有一個LDLR基因突變(來自父親或母親一方,LDLR+/-),他們血液的LDL-C比常人高,動脈粥樣硬化臨床發病通常在30-40多歲的時候。如果來自父母雙方的LDLR基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