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瑟(de,四聲)東北土話,按字典上的解釋是,因得意而向人顯擺。總覺得這意思和想象中有些差別,似乎還應有多動的含意。如果把"得"讀成一聲,就是因冷而發抖了。
聖誕已到,2013年就剩下最後一個星期了,可以把這一年蓋棺定論了。
一剪梅
夜半忽醒難再眠,院坐添衣,杯酒煙彈。孤月高懸寂無聲,小燈亦暗,隱聞蟬喧。
萬緒紛亂無從勘,歲月如梭,轉[
閱讀全文]
Holidayseason來了,發一自創的菜肴,水煮鮮。
鮮字由魚和羊組成,古人的意思是說,要想鮮,就得有魚和羊。經實踐證明,確實如此。
材料:白菜,片成片,細粉絲,針蘑等,羊肉,片成類似涮羊肉大小的片,魚片若幹。
做法:若想喝湯,可用水煮魚調料半包,將調料略炒後,加入大半鍋水,燒開後,加入片好的白菜片及針蘑等,煮熟,水大開時,將喂好的羊肉及魚[
閱讀全文]
看著兒子們從小到大不斷升級的各種電子產品,不由得想起整個七十年代家裏的唯一電器:上海牌電子管收音機,據說這在當時還是很高級的。
小時候,最不需要玩具的活動就是在小河小坑裏玩水了,小河離的遠了點,非小短腿能輕易走到,況且大人也不讓去。家屬院裏小坑倒有兩個,應該是蓋房子時留下的,積了些水,時間長了便有了蝌蚪。五,六歲剛到青海時,不知[
閱讀全文]

各位大師,MerryChristmas!
前些日子淘一茶壺,上有明顯蛤俐光,請給掌掌眼.
[
閱讀全文]
現在的物質算是極大豐富了,想吃什麽都有,對美食的要求也愈發地苛刻起來。在七十年代那貧瘠的年代,填飽肚皮就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真正算得上美食,能跟現在的東東們有一拚的,應該是發菜炒肉了。夏天雨後在田間的草叢裏能找到發菜,有絲狀和片狀兩種,我們隻要片狀的。它們像極嫩的木耳,軟軟的,滑滑的,放點肉和尖椒炒在一起,味道極好。現在想想[
閱讀全文]
七十年代實行供給製,大概是,每人每月,糖二兩,大米兩斤,豬肉二斤,白麵(忘了),粗糧(玉米,青稞)若幹。現在人們肚子裏油水多了,喜歡吃些粗糧,但那時粗糧是極難下咽的。
營養不夠,於是家家戶戶養雞,從孵小雞開始,雞長大後,公雞吃肉,母雞下蛋,各取所需。記得當時的雞有兩種,一是土雞,叫蘆花雞,身上有各種顏色的羽毛,另一種是洋雞,萊吭[
閱讀全文]

請大師們鑒賞一下該清代廣彩折腰盤,,直徑9.5英寸
[
閱讀全文]
高原沙黃春風短,夏夜擁被猶自寒,香銷翠綠秋實在,冬日窗花冰淩鮮。
父親大多數的時間都不在家,母親工作又很忙,很多家務活就理所應然地由我這個老大來承擔了。
掃地,收拾屋子,燒水一類瑣事就不表了,說些特殊的吧。
那時沒有煤氣,做飯,取暖全靠煤。除了冬天外,其餘三季每天都得生爐子。生爐子時,用油氈紙點燃爐子裏的細木材,木材著起來後,[
閱讀全文]
塞外黃沙雁跡無,秋風送寒圍暖爐。小兒無奈早立世,調水戲泥賽花廚。
想想,可以寫的東西很多,平時都塵封在記憶的深處,加之忙碌的生活,使它們難過浮現。那就慢慢的來吧,讓這些記憶緩緩地走出藏身之處。
想花點篇幅寫寫兒時的事情,是因為盡管那時的生活貧瘠,可內容卻很多,不象後來忙碌的日子,千篇一律地重複著,或許,那時的生活更自然些。我不[
閱讀全文]
十六字令
風。遮天蔽日卷沙猙。今何在?依然原上騰。
上回說了雲的美,現在說說風的猛。其實,不管是什麽風,隻要一大,就沒人喜歡了。
對地理不太懂,也沒有心思去研究,猜測那裏也許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結合部吧,因為土是黃的,又是高原,海拔近二千米。四周的山上沒什麽樹,隻有高度不超過十厘米的一叢叢叫不上名字的草,密度還不大。遠遠望去[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