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7-03-13 22:22:56)
榮新江王靜編
中國唐史學會聯係信箱:lecture@travel-silkroad.com
.A
Acker,W.R.B,SomeT’angandPre-T’angTextsonChinesePainting,Leyden1954
愛宕元,唐代兩京鄉·裏·村考,《中國聚落史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80,58-68
——,唐代兩京鄉裏村考,《東洋史研究》40:3,1981,28-69;氏著《唐代地域社會史研究》,3—23
——,李健超譯,唐代兩京鄉裏村考,《西北曆史資料》1982:2,[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http://www.sdci.com.cn2006-05-22作者:楊謹來源:陝西文化信息網
    摘  要:唐代的外來居民在長安享受著李唐王朝開放與平等民族政策帶來的自由生活,他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婚姻習慣和葬式葬儀。但隨著民族融合的深入,他們漸漸放棄了原有的生活習俗,融會到漢民族的大家庭中,然而又部分地保留了本民族的風俗與習慣。
    唐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7-03-08 11:35:20)
(《百家姓》研究)接上頁博訊www.peacehall.com   “屍突”:司徒、司鐸、司土,   “息慎”:司星、司甄、司城,   “石古苦”:司空、司寇、司國。   “諸葛亮”出身南陽,卻自稱“琅邪諸葛”,他的族祖必曾居膠東半島,“諸葛”應是“東夷”姓氏。有人說宋國大夫“瞻葛祁”之姓“瞻葛”,就是“諸葛”;我以為孔子學生“鄭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3-08 11:34:58)
《百家姓》是在宋代定型的一種識字課本,它的首句四姓是“趙錢孫李”,那是因為宋代皇帝姓“趙”;五代十國“吳越”國國王姓“錢”,吳越是在宋太宗興國二年才歸降的。故南宋學者王明清認為它“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百家姓》沒有文意和哲理,隻是教蒙童們死記幾百個姓氏;但它編得押韻順口,因此流傳很廣,影響也很大。   姓氏之初,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本文依據古典文獻和考古資料,對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中的匈奴、東胡、突厥三大族係的人種作一探索,並對國內外前人所提出的論點略抒己見。我認為匈奴、突厥均屬突厥種,東胡屬蒙古種。
  近20年來,中國學者潘其風、韓康信先後發表了幾篇專題論文,研究匈奴、鮮卑、突厥各族的種屬,為學術界探索匈奴、東胡、突厥三大族係的人種,提供了有益的線索和先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十一、結束語:"昭武九姓"
在唐代以後的曆史上,西域地區又經曆了人種上的進一步蒙古化,語言上的突厥化,和宗教上的伊斯蘭化的漫長過程。此前,中國曆史則常以"昭武九姓"來記載蔥西諸國,而"康國"又是它們的強權和中心。《魏書西域傳》說:
康國者,康居之後也。遷徙無常,不恒故地,自漢以來,相承不絕。其王本姓溫,月氏人也。舊居祈連山北昭武城,因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八、"休循"、"捐毒"、"尉頭"與"塞種"
《漢書西域傳》曾極其疏略地提及過兩個"塞種"的部落,即"休循"和"捐毒"。所謂"塞種"本是西遷的"西戎"部落,它們在春秋時曾為河隴一帶的邊患,但經長期征討、治理和自然融合,至秦漢兩代已不成大患。而這些在中國曆史中漸漸淡出的"西戎",於西方來說正是那些源源不斷,並逐步構成威脅的亞洲遊牧民族,波斯、印度、羅馬諸國均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四、"烏孫"即是"愛新"
《史記》和《漢書》對西域諸國的記載,以對"烏孫"的描述最為詳盡。它是一個於公元前二世紀在伊犁河-楚河流域遊牧的,有著十多萬人口的強大部落,《漢書西域傳》說:"始張騫言烏孫本與大月氏共在敦煌間……"。"烏孫"和"月氏"既然原為河西走廊近緣部落,因此也有人猜測它們都是印歐人種的部落。漢朝為對抗匈奴而籠絡烏孫,長期采取聯姻政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三、"大宛"、"大夏"、"吐火羅"就是"達斡爾"
《史記》關於蔥嶺之西諸國的記載,是以"大宛"為中心來描述的,故名《大宛列傳》。"大宛"和"大夏"分別是在"錫爾河"上遊的"費爾幹納"(Farghana)盆地,和依旁"阿姆河"的"巴裏黑"(Balkh)綠洲。《史記》說: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裏。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有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西域族國名與東北亞族名之關聯
朱學淵
一、引言
《史記 大宛列傳》是關於古代中亞人文、地理和政治的重要文獻。作者司馬遷(生於前135年)所采用的資料,顯然是得自於同時代人張騫(生於前114年)口述或報告,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張騫兩次西使的目的,都是為了對抗匈奴,他的尋訪目標分別是"月氏"和"烏孫",他所了解的主要是蔥嶺以西的信息。自張騫鑿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