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的傳人

祖國在唱紅歌。祖國山河一片紅。 文革在延續,因為有文革的傳人。 文革不是毛主席的文革,不是文革一代人的文革。是我們民族的文革。
個人資料
文革傳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博文

文革成為曆史,太祖爺之後的社會眼見得大不同。高樓大廈,汽車公路,歌廳酒吧。生活多樣自然好,不過這隻是生活方式,真正的進步還是需要文化。鄧小平鄧大人的貓論開了個好頭。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不單是投機取巧的實用主義,貓論後麵有深層文化上的涵義。鄧大人的貓論,說開來就是大家高興就好,不必要按我鄧某人的方式高興,從根本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咱們有句俗話“麻煩不找你,你別找麻煩”。把不求進取的那點出息揭示的恰到好處。路上有坑不修補,隻管繞著走,坑多了,早晚誰都有一腳踩進去的時候。以限製農民為主的戶口讓城裏人獲利於一時,於是自顧自逍遙。不想在文革中戶口回過頭來狠狠反咬了城裏人一口。這就是太祖爺推行的“知識青年上上下鄉”運動。筆者二人年齡不夠,太祖爺死後才初中畢業,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1-07-15 17:50:31)

文革是太祖爺製作和導演的一場戲,芸芸眾生都是小角色,缺了其中任何一位,太祖爺的文革依然會原汁原味。盡管如此,還是有人留下了些許記號。林彪林大帥就是其中的一位。生前身後,林大帥最大的記號就是把皇權就是絕對真理給挑明了。最熟悉的當然是“天才地,創造性地,全麵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憶苦思甜是文革時的一種“教育”方式,讓大家尤其是孩子們記住一些“被聚焦”的曆史,珍惜如今。除了用故事,電影,小說這些抽象的形式進行教育之外,也有具體而直覺的,就是憶苦飯。這樣比可能有些牽強,但是憶苦飯多少和美國的感恩節有些共同的功能。感恩節的意思就是要你在一年勞作後享受收獲的美好時節,別忘了是誰有恩於你,幸福時刻不忘幸福之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小道消息這個現象,不是始於文革,但是,在文革中成長壯大。林彪暴死蒙古和引發的後繼故事對抬高小道消息的身價功不可沒。林彪是1971年9月13日死的,死時的身份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國防部長。去掉官銜,林彪也是太祖爺公諸於世的“最親密戰友”,公認的“二號人物”。出了如此大事,咱們丁點消息都不知道,全國上下一切如常,革命照舊。當然,紙包不住火,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文革的大部分時間,隻有四部國產故事片電影可以讓大家看,就是“三戰一隊”。三戰是“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一隊是“平原遊擊隊”。除了“南征北戰”,其餘三個都是關於抗日戰爭的故事。因為是僅有的,所以對每一個電影的每一句台詞都耳熟能詳,有表演天才的孩子們能惟妙惟肖的把電影中的角色模仿的一絲不差。像“不見鬼子不掛弦兒”就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文革中每個人都說都做的事之一,就是鬥私批修。1967年中,文革搞了一年,太祖爺拿下劉少奇和他的人馬(注1)。大局已定,於是出京南巡,鞏固成果。這一巡,巡出了問題。“群眾”為太祖爺幹革命,成功地把劉少奇等一幹“走資派”的權奪了。可是如何為太祖爺繼續幹革命,每個“群眾”都有“我”的版本,肯定有利益衝突,自然要出現彼此不服之處。不服就鬥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文革中長大的咱們,盡管享用了不少“破四舊”(注1),“敢造反,敢鬥爭”,“反潮流”(注2),“消滅一切害人蟲”(注3)之類的教育。可也不是要見什麽毀什麽,“國家財產”還是要愛護的。還不是一般的愛護,而是要用生命去保衛。做太祖爺的好孩子隻是個空洞的口號,可是為太祖爺看著點國家財產則是很具體的為太祖爺的事業奮鬥的事兒,咱們很當真。當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戶口製度在文革前就有,也是文革中少有的幾個沒被觸動的體係之一。為什麽不動?必有原因。文革中的煩心事兒太多,反思文革很少會抱怨到戶口上來。作為文革主角的城裏人,除了上山下鄉的知青和其他幾個被太祖爺驅出城去的群體,大都沒有感受戶口體係的切膚之痛。筆者二人就是典型的代表。雖也曾在文革中“經風雨見世麵”(注1),筆者之一的親人就無端的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文革開始後,1967年,複課鬧革命(注1),兩位作者開始上小學。小學語文課本第一課,五個大字,“毛主席萬歲”。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非課本的書是“毛主席語錄”。第一個課外“聚會”是“毛主席語錄”學習小組。第一個既敬畏而又崇拜的符號是太祖爺像。第一個參與的“莊重儀式”是麵向太祖爺像進行早請示。後來,這些“小事”都算作文革的“瘋狂”,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
[71]
[72]
[73]
[74]
[7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