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看不起中國人這個話題其實是大外宣製造的偽命題。
首先,香港人爭取自己的基本人權,跟看得起誰看不起誰沒有半塊關係。
香港人鬧直選,寧可不掙哪半塊錢,是香港人自己的選擇。大外宣想構造的邏輯是,中國人為了掙這半塊錢,出賣了自己的自由,出賣了自己的基本權利。香港人不願意做同樣的選擇,不是因為想做堂堂正正的人,而是因為看不[
閱讀全文]
被北京綁架的香港的未來
香港是第一次貿易戰的產物,或許也隨著第二次貿易戰而消失。
宣傳部的主導意見是,香港的存在,完全是北京的仁慈。否則,要吃沒吃,要喝沒喝,要錢沒錢。這套說法,同樣適用於中國。中國人民能不餓死,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北京的恩賜。收保護費的大哥是說,雖然我沒有出資本,沒有出勞力,但是沒有我不打砸搶燒,你的生意[
閱讀全文]
有人說CE是不專業的交叉專業,不同意CE才是電腦最根本的專業的說法。實在是對美國高教十分外行。
美國的專業分割遠不如中國的精細。因為知道人生無常,學什麽和幹什麽不是那麽容易對上的。所以要抓大放小。但是基本範疇還是有的。
一般紫檀人的概念是,EE是電腦硬件,CS是電腦軟件,CE是兩者之間。這個概念十分不準確。
EE是硬件主導是不錯,但不僅是電腦硬[
閱讀全文]
在爬電腦,爬學校排名,專業排名之前,先搞搞清楚爬的是哪個電腦,哪個排名。
第一等,CE,或者EECS,工學院,BS文憑。這是最硬核的電腦專業,但是偏硬件,並非矽穀撈錢的最愛。這個排名有點意義。
第二等,CS,工學院,BS文憑。最正宗的軟件專業。但是很多學校並沒有這個專業。由於這些CS的各種混亂,沒有有意義的排名。
第三等,CS,工學院,BA文憑。課程要[
閱讀全文]
1979年,中國2,美國100.
1989年,中國5,美國125.
1999年,中國12,美國175,
2009年,中國25,美國225,
2019年,中國40,美國300.
在1994年左右,老留麵臨的選擇是用5年左右的時間,從8跳到175。還是從8走到10。感謝克林頓總統。一方麵對老留加大H1名額。一方麵對非老留最惠國待遇。老留從8挑175比較順。整個中國的發展也沒有因89而嚴重停滯,平均發展是12而不是預期的[
閱讀全文]
有的隻是所有的便宜都想占的問題。
中國的發展的確超出了很多人的預計。但是很大程度上也是預計得過低。就好比考上了個社區大學,覺得如何如何不如藤校,過了一陣子發現,好像也沒差那麽多。於是又誌得意滿了。然後鼓吹上藤校還不如去社區大學。這就是典型的從一個極端調到另一個極端了。其實比較中說什麽還不如,也不差之類,心底裏早就承認是不如是差的,[
閱讀全文]
USNEWS由CE本科的排名,卻沒有CS本科的排名,為啥?CS太亂水太多。CS一般又分兩種,BA文憑和BS文憑。BA肯定是文學院/綜合學院的,BS有的學校是文學院的,有的學校是工學院的。各個品種之間的差距很大。CS基本是偏軟件的,延伸品種還有SE等。CE更偏EE一些,偏硬件。但是CE的課程要求比CS要高。比好的CS高一點,比中等CS能高一倍。
這麽說吧,CE修的軟件課就足夠拿中等水平[
閱讀全文]
MC和FD網友的基本觀點是,隻要打到當年全美前五十名,就八成能進一流名校。
我的觀點是最多二成。
所謂八成是指小中,暗含成績也不差的另一大前提。如果隻拚網球掉了成績,拚到前五十也爬大藤把握不大。如果去小藤州大,不拚網球小中也八成能進,瞎折騰什麽。所以前五十名隻管二成,成績管六成。
反之,如果學習成績更好,網球不進前五十也照樣有[
閱讀全文]
A,A+名校D1的也就八九所。網球每年每校招兩三人。一共名額二十幾個。就算前十名不像阿牛說的去打職業。前五十名去搶這二十多名額也沒能說穩。當然如果是亞裔,學習不錯至少比其它選手強得多,自然手拿把掐。但是競爭對手也遠不止這五十個人。世界各地起碼還有一百個同等水平甚至更好的選手在競爭這幾個名額。
如果就按網球成績排坐坐吃果果。全美前五十名[
閱讀全文]
如果說前十名是打職業。那麽前二十名的次職業是名校的最愛,是找來打主力的。而且這些人也會努力保持水平,指望有機會打回職業。所以這些人的成績要求也更低。但是依然沒有太大爬名校的把握。因為還不僅僅是美國的前二十名,而是全世界的次職業選手。主力然後名校再找的,反而是前二百名裏麵學習好的。首先是名校不能太掉價。其次大家都知道打職業沒戲了。那[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