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內篇·人世間》的最後一段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山上的樹木皆因其自身的用處而招致砍伐,油脂因其可燃而被燒掉。桂樹因其皮可用於食用,而遭到砍伐;樹漆因為可以派上用場,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閱讀全文]
縱觀人類的文明史,與自然知識相比較,人類的人文哲學在過去幾千年裏的變化可以說微乎其微。除了被很多當代人覺得難以接受的後現代的哲學因其打破一些傳統的界限而具備的二階特征顯得比較特別之外,人類近代的哲學幾乎都是在以幾千年前就已提出的哲學為核心而搖擺式的蹣跚前行(即便是被認為對傳統離經叛道的後現代哲學其實其中的很多內容也可追溯到上古的哲[
閱讀全文]
大約兩個半千禧年之前這個世界上出了兩個曠世偉人,他們的睿智在千百年後仍然得到世人的敬仰,一個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另一個是中國的老子。而他們倆的坦蕩其實更超過他們的智慧。蘇格拉底的坦蕩已被他的門生(主要是柏拉圖)所清楚地記載於書而且為世人所樂道。而非常不幸地,老子的超常的坦蕩卻似乎一直為世人所漠視,更為甚者,不論是著書立說還是平常言[
閱讀全文]
事無事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指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五十七章論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我無事而民自富。”第六十三章主張,“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同無為的意義一樣,無事的意義既是《道德經》的最基本的一個思想也是最讓後人困惑的一個概念。以取天下為例,從狹義的字[
閱讀全文]
常聽一些從東方來的新移民笑北美的人不懂變通,認為東方人在變通這方麵比北美人聰明。其實這裏涉及到一個研究東西方文化對比的人們常忽略了一個東西方文化的深層的哲學差異。人們常說的東方文化主要包括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而我對中國文化更為熟悉一些,所以這裏主要討論中西方文化在原則與變通這點上的哲學根源的不同。我們知道與中國文化相比,西方以古希[
閱讀全文]
人們需要交談,這是一個常識。不過很早以前大家關於交談的需要的一個共識是交談是為了交流信息而且通過交流信息而結交朋友。後來心理學家們發現,當一群三歲左右的孩童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他們之間可以非常熱烈的交談,但是如果你仔細去聽一下他們之間的交談內容,你會發現其實他們基本上是在自說自話,彼此所說的內容之間很少有交集或連貫。好多年前就讀到過[
閱讀全文]
我貼出“對待哲學的態度的怪圈”一文之後有收到對於我為什麽會說“太空垃圾乒呤乓啷地砸下來,而且是帶著劇毒甚至放射性的液體砸下來”是哲學問題表示不解的看法的email。我認為這種不解本身很正常也可理解,而且正是哲學問題之微妙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其實“太空垃圾乒呤乓啷地砸下來,而且是帶著劇毒甚至放射性的液體砸下來”這一現象與哲學思維之間有著直[
閱讀全文]
世人對待哲學的態度普遍有一個奇怪的怪圈。
當新的哲學寫出來之後,人們讀不懂。
這個世界正因為哲學上的缺陷付出巨大代價:
太空垃圾乒呤乓啷地砸下來,而且是帶著劇毒甚至放射性的液體砸下來-----哲學問題
經濟危機日益難以解套,階級對立日益嚴重-----哲學問題
。。。。。。
而人們卻都自信滿滿地悠然地說:哲學不重要。。。。。。[
閱讀全文]
本文所要討論的是這樣一個悖論:文明的高速發展導致文明的快速滅亡。
更具體地,這個悖論可以這樣表述:文明發展的目標是增強人們應對生活的挑戰的能力,但是它的代價卻是損耗人們生存的自然資源從潛在地大大地削弱了人們應對生活的能力。
這個悖論成立的前提條件是當人類以大量消耗資源為代價來發展文明的期間,人類沒有能力在資源被耗盡之前有效地找到[
閱讀全文]
近年來網上熱傳的一項內容是關於世界末日的預測甚至構想,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地球文明麵臨毀滅的各種理由,包括人類自製的細菌或病毒從實驗室外泄,黃石的超級火山爆發引發的全球性窒息,太陽黑子的劇烈爆發對地球造成的衝擊,光子波,生物微型機器人的失控,等等。這些預測引起一些人的恐慌,一些人的不屑。其實,上述所有這些的預測都基於一定的偶然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