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觀察感悟

飽經戰患動亂,提筆寫下生活感受。。。UH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博文
(2008-02-14 06:42:17)
許家屯印象劉振墉一九五六年上半年的某天,我在南京長江路上的人民大會堂(舊稱國民大會堂),聽了一次許家屯的講話。許當時擔任中國共產黨的南京市委書記,應算是中共的中高級別官員。許能說會道,大膽直率。印象最深的是,他講到有關調查研究時,大聲地說:“調查研究本來是掌握實際情況,發現問題的最好方法,有些人卻是帶著結論下去。上麵說左了,他就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02-13 07:08:53)
姨表哥是漢奸劉振墉(苦難的年代之十八)在抗戰初期,是行政權力真空期,更是土匪如麻、無法無天的時期。我的外婆家是地主,是農村的殷實戶,因此早己將財物藏匿起來,還在山牆上挖了洞,一有動靜就鑽洞逃出去。有一天半夜裏,突然來了一支隊伍,把他家洗劫一番。由於準備充分,劫匪既未掄到多少財富,也沒有抓到綁票的對象。突然他們發現了一個男孩,有綁匪高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8-02-11 17:07:59)
  地主的兒女們劉振墉       (苦難的年代之十七)我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班上有個同學是小尼姑。鄧莊小學的北麵二裏許,有座稍具規模的尼姑廟,廟裏有十幾個尼姑,莊以廟名,這個村莊就跟著叫做“尼姑庵”。在我看來,這些尼姑本質上是農民,每天都能看到她們在地裏勞作。由於出家人要念經,要畫符咒,需要一定的文化,所以將小尼姑送到學堂來學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2008-01-31 14:07:00)

冬至與雇工劉振墉作者:劉振墉日期:2005.12.22來源:新民晚報冬至,鄉下人叫做“過大冬”。諺語中有“大冬賽如年”的說法,從前還要隆重祭祀祖先。但到了我記事的時候,過大冬的節日氣氛已大大淡化,留下的印象,一個是吃圓子,還有一件事就是長工與地主要在這一天確定雇傭關係這樁事。我幼年時,曾寄居在姨父家讀書。他家是個小地主,種著十幾畝地,多數年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8-01-02 09:57:23)
好人張繼中劉振墉
(苦難的年代之十六)
“張繼中是好人!”這是我母親生前常常念叨的一句話。她老人家已於十幾年前,以九十高齡去世。由於張繼中同誌批給她的麥子在饑餓日子裏救了一家人,所以一輩子都念念不忘。
一九四六年秋天起,內戰打得越來越激烈。我哥哥原在江蘇靖江縣的抗日政府工作,內戰打響後,一直音信全無,有人說是他們已撤退到台(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7-12-31 09:30:39)
稱呼的困惑劉振墉中國人用“同誌”這一稱呼,已近百年。記得小時候,“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凡我同誌,毋須依照……”曾背得滾瓜爛熟。四九年以後,更是人人互稱同誌,蓋因做革命者光榮的原故。十幾年前走出國門,才知道海外將同性戀者也泛稱“同誌。顯然,此同誌非彼同誌,沒辦法,隻好將此稱呼暫擱一邊。可惜的是,當年沒有人想到去申請專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7-12-16 04:50:31)
兒夢劉振墉天很黑很黑,我卻看到有兩個人在田野裏追逐,他們腳下的麥苗己長到七八寸高了。在前麵狂奔的是土匪,那是個長臉、高高瘦瘦的身材,皮膚白晰的年輕人,腳上穿著高幫膠靴。聞白區長在後麵追土匪,隻見他右手拿著盒子槍,左手拿著手電筒,但我總是看不清聞白區長的身材和麵相,再仔細看也看不清楚。這不是電影鏡頭,也不是連環畫,而是我兒時常做的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7-12-14 06:35:35)
   包圍偽軍據點劉振墉
(苦難的年代之十四)

大概是在1944年,我讀小學四年級那年的事。那天我已經到了學校,還沒有上課,隻見校外的大路和小路上,走著一群群的農民,有老有少,大部分是男的,都扛著鋤頭、釘耙、扁擔等農具。還有人敲著鑼,喊:“包圍西河灣據點去”。敵偽軍據點在我們學校南邊約四裏路,隻聽得那邊人聲鼎沸,鑼鼓喧天,早將我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7-12-12 07:24:36)
   一串壯丁 劉振墉(苦難的年代之十三)大概是在四七年的深秋,我考進如皋師範。我的姨母家住在如皋鄉下。一天我到姨母家有事,下午回校時,在磨頭鎮通往如皋縣城的公路上,看到一長串壯丁。我說一串,用詞非常確切,因為這些人是用麻繩捆著,前後又聯起來,成了長長的一串。他們衣著破爛,麵黃肌瘦,形容枯槁。隊列旁另有一些押送的士兵。跟壯丁隊伍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舊話重提—曾有人期盼世界大戰(劉振墉)

60年前,筆者還是小縣城裏的中學生,當時內戰打得正熱鬧,而且戰局的發展似乎很不理想。小小的縣城裡,駐紮著國軍一個整編師(軍),看起來處處都住著軍隊。
校長為了對學生進行思想訓導,請來駐軍的政工處長,全體學生集合在中山紀念堂,教師也都參加,聆聽這位處長的演講。當時筆者覺得處長是個大知識分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31]
[32]
[33]
[34]
[3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