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上初中一九七五年,丁根茂的哥哥去世了,杭州三七一部隊邀請丁根茂去參加丁國銑的追悼會,丁根茂在部隊裏又吵又鬧,要給自己多爭些利益,然終不是直係親屬,無人理會,但給人留下了極為不好的印像,也給丁國銑的遺孀與兩女兒看扁,兩家的關係也漸行漸遠,。之後丁根茂多次用熱臉湊上去,都貼到了冷屁股。幾年後丁國銑的遺孀,他的嫂子逝世時,兩女兒都[
閱讀全文]
第七節一束夕陽那年的夏天,丁鷹小學畢業,丁根茂替她在水電工地找到了份臨時工,放假不幾天就帶去上班了,朱老師帶丁燕回她娘家後安村渡暑假,留下丁夏一人駐守老家。農曆的七月是夏收夏種時節,丁夏一大早就起床去自留地裏澆水,順便采些茄子長豆等蔬菜回家來,煮好、吃好早飯後,挑昨晚從生產隊分得的稻穀去村邊的曬穀場,拿竹耙子把稻穀耙開來曬。七月驕[
閱讀全文]
情竇初開電影如同是海市蜃樓,在閉塞又貧乏的七十年代,帶給人們無盡的旎麗幻想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各人都有自己最喜歡的影片,而最觸動丁夏心靈的,是《牛虻》,《紅樓夢》與《天山上的紅花》這三部。《牛虻》是當時極少數的幾部外國片子之一,與本國的大部份說教片不同,這是部表現堅強人性的影片。為看《牛虻》,丁夏趕了近一小時的夜路。影片中牛虻獨自[
閱讀全文]
第五節露天電影七十年代的農村有兩項主要的誤樂活動,一項是看戲,一項是看露天電影。對於看戲,小孩們除了喜歡趕熱鬧外,對戲本身都不感興趣,這一方麵是因為觀眾多,擠不到戲台前,另一方麵是因為戲台上幾個穿戲服的人,一邊舞弄身體,一邊嘴裏不知在唱些什麽,小孩子們一句也聽不懂。看電影就不同了,演員吐詞清楚,高音喇叭響亮,每個字,每句話都清晰入[
閱讀全文]
第四節我要讀書武鬥平息後,學校重新開學,此時的丁夏已如同一個野孩子,蓬頭垢麵衣服爛縷,身體也很虛弱,經常生病休息在家。朱老師罵他象個要飯的,不讀也罷,她已對這個曾經計劃中的未來女婿完全失望了。丁夏也越來越覺得自已多餘無用,越來越自卑、憂鬱、消沉。有天,回家來的父親看他病奄奄的身體,動了惻隱之心,帶他到市鎮上吃了碗餛飩,買了點零食,[
閱讀全文]
第三節:武鬥
在文化大革命未期,一九七四年左右,浙江的派係鬥爭非常激烈,最大的兩派,“紅獅”與“聯總”,真刀實槍地相互鎮壓,沿海一帶武鬥激烈的地方血流成河,勝者把對方的屍體裝入麻袋扔海裏喂魚。這場血腥的武鬥如同野火般迅速漫延至農村。當時丁夏的老家,這個隻有三、四十萬人的小縣城,也被這場野火所及分為兩派,一些村莊為“紅獅”,另一些村[
閱讀全文]
第二節理發因物質條件的限製,七十年代的農村生活,某些方麵保持了原始習俗。如洗澡,等晚春天氣熱時,男人們下村邊池塘洗一年裏的第一個澡,女人們則拎來井水在桶裏洗,洗掉整個冬天所積起的厚厚的一層髒物。由於整個冬天不洗澡,被子一般也隻在春節時洗一次,所以床上很容易生跳蚤。晚上睡下不久,被窩剛暖,餓了一天的蚤子們開始活動,瘋狂地向人身上叮咬[
閱讀全文]
第七章第一節生活的感覺七十年代初,農村的生活單調乏味,沒有電視也沒有誤樂,連小說也被肅清地不見蹤影,冬天裏,大家蜷縮在屋內,或做家務,或東拉西扯講故事與家人共享天倫,在家庭的溫暖中渡過一個個漫長的冬季。在那樣簡單的生活裏更顯親情的濃鬱與寶貴,也難怪今後許多人就是有了全部的現代化家用電器,還是念念不忘以前清貧時,人與人心貼心的日子。[
閱讀全文]
在丁夏上小學四年級時,爺爺丁文鍾的身體已很虛弱,許多老年疾病加速惡化,已完全起不了床。朱老師對公公不聞不問,丁根茂也不送父親去醫院醫治,認為是慢性老年病,醫治了也無用,任其躺床上在病痛中煎熬,慢慢等死。放學回家,丁夏經常聽到爺爺在病床上虛弱地喊:“我口喝呀,水,水……你們總要做做好事呀!……”朱老師全當沒有聽到,丁鷹或丁夏聞聲跑過[
閱讀全文]
第十一節星光下民以食為天,然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再加上大鍋飯,每年的糧食都不夠吃。在秋收季節,丁夏每次把曬幹的穀子從穀筐倒入大穀櫃中時,一邊看沙沙聲中傾泄而下的金黃色瀑布,一邊在心裏默念:“不要停,不要停”,他真希望這“沙沙”聲多響一會,希望這金色的穀子塞滿整個穀櫃以驅走饑餓。丁夏是餓怕了,饑腸轆轆,胃裏翻清水的日子實不好[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