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千裏單騎四年大學將近畢業,人生要進入另一個階段。八十年代中還是計劃經濟時代,職位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在可見的將來,社會不會有多大的變化,人生也不會有多大的起落。畢業後,生活進入預知的軌道,朝九晚五,日複一日。在畢業前,丁夏想體驗另一種生活,經曆另一類人生。他想考驗自己,看看自己可否從零點出發,在極困難的境況下生存與發展。以前聽[
閱讀全文]
第六節大學的日子戀母情結青年時期對情感的需求比以往更甚,一路來內心留下的情感空白,象塊龜裂的土地,張著條條長長的口,在燥熱空蒙之風吹刮下,“嗚嗚”作響,似不停地在說:“我渴,我渴”。這饑渴不但在心理上,還表現在肌膚上,丁夏很想有一位媽媽來摸摸他的頭,很想在黃昏中看她為自己做飯,然後在她慈愛的目光裏吃完。心理學上說,缺乏母愛而形成的[
閱讀全文]
第五節弟弟丁夏上大學的當年,丁浩從朱老師處回老家過農村的廟會,天晚了還不想走,催了幾次還是扭扭捏捏地躲在門邊不肯回去,丁根茂看著可憐,他的朋友也在一邊勸丁根茂:“兒子是自己的,今後長大了還是會回來,不如現在就留下來,不要叫他走了”。於是丁浩就留在了老家與丁根茂一起生活,對他來說,這不知是福還是禍,丁根茂的壞脾氣,不知丁浩如何去消受[
閱讀全文]
第四節初入大學在上海轉車後,經兩天一夜列車車箱走道的站立,丁夏終於到了隻在地理課本上讀到過的文化古都,西安。一切如在夢中,但新生活真真實實地開始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男女之間也沒有了高中時的隔閡,大家在一起如同一家人。班中有三位留級生,可見學習並不輕鬆。但丁夏的高考分數在班內算高的,再加上勤奮的學習習慣,大學裏[
閱讀全文]
第三節年輕的衝動丁夏情感細膩內心體驗深刻,經常受到喜怒哀樂的煎熬。傍晚經常從二樓教室的窗口望出去,看西天如血殘陽,莫名其妙地憂傷。他既內向又外向,當遇到感興趣的話題,會與同學們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最熱鬧的是在晚上熄燈後,同學們七嘴八舌天南海北地聊起來,經常要等到巡夜的老師來敲門,大家才會硬硬停住。聊天時難免有爭論,丁夏課外書看得多[
閱讀全文]
第二節丁鷹頂職八十年代初,國家有項政策,居民戶口的父親退休了,可以由非居民戶口的子女頂職,子女的戶口由農業轉為城鎮,享受全勞保福利。在丁鷹讀高一下半學期時,丁根茂突然決定以生病為由提早退下來,由丁鷹頂職。說這樣做是為了女兒的前途,丁鷹的高考要在一年後,也不一定會考上,現在趁國家有這政策,先頂上去抓住眼前的機會再說,順便也可減輕家中[
閱讀全文]
第十章第一節高中的日子丁夏以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考進了縣重點高中,浦陽江中學的重點班,姐姐丁鷹進了中山中學。浦陽江中學位於縣城,離家十幾公裏遠,丁夏吃住在學校。中山中學離家三公裏遠,丁鷹有時住校,有時回家。回家來主要是為幹農活,如摘棉花、種菜、除草等。上高中就是為了考大學,大學考生分兩類,一類應屆生,一類曆屆生。所謂應屆生就是高中畢業[
閱讀全文]
第四節鄉村情仇在城市,工作與住所都不是永久的,鄰居見麵也大多點個頭打個招呼而已,沒興趣去關心別人的家庭事務,人情淡漠的同時,衝突也較少。而在農村,同姓氏的人祖祖輩輩居住在同一村莊,祖宗幾代的家事都相互了解得很清楚,鄉裏鄉親,沒有什麽秘密,人情味濃鬱同時,也難免有許多的矛盾衝突。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矛盾雙方無法調解時,就起爭鬥[
閱讀全文]
第三節小腳老太千百年來,中國農村女子處於被動低下的地位,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兒是給人家養的,從小就不給適當的教育,少女時男女授教不親,待嫁時受媒酌之言父母之命,出嫁給一個也許從未謀麵的男子,之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一切以丈夫為重,克守婦道,生兒育女勤勞持家,默默過完平凡無色彩的一生。自從毛澤東打破了落後不合時易的封建教條後,遵從古代[
閱讀全文]
第二節另類人生
七十年代初的某年,丁夏的家鄉來了位神秘人士,此人大約四十多歲,長得清瘦文弱,據他自己說,在很久以前,他的祖先從這村莊出去,在外經幾代的傳承,現在隻剩下了他一人,現在回來尋祖,要在祖先的土地上生活了。當時正處文革時期,祖譜作為四舊早已被焚毀,村中的老人怎麽想也想不出有這麽戶人家,大家覺得很奇怪,都疑慮這事的真偽,但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