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在某個論壇上無意引發了一場有關殺嬰的大辯論。聯想到近日關於道德的討論,不由得浮想聯翩。
那是從一則真實的抗日故事開始的。日本鬼子來掃蕩,村民們躲進了山洞裏。關鍵時刻,一位母親懷裏的嬰兒哭了起來,在這生死攸關時刻,母親用手捂住孩子麵部,嬰兒窒息而亡。
記得我們的主流媒體是讚揚這種大公無私道德高尚的行為的,wxc一位著名寫手[
閱讀全文]
過年好!年三十兒的晚飯,不管有多少美味佳肴,最後的甜點是少不了的。今晚,我們吃什麽呢?沒錯,桂花酒釀水瀑蛋。酒釀的製作,網上已有很多介紹,咱就不浪費各位時間了。不過,咱今天來個節日大奉獻,向各位親情奉獻多年潛心鑽研的兩個秘訣。首先,製作酒釀的過程中,許多人直接用手攪拌糯米和酒藥,往往把黏糊糊的糯米弄得到處都是。我的方法是,將蒸好[
閱讀全文]
一石激起千層浪,拙文《從陳衝“轉讓門”與賀梅案看“中國式領養”》又引起了網友們激烈的論戰,一下子就有近百條留言,原文也被多家網站轉載。由於這個話題牽涉到文化傳統,道德法律的各個方麵,一兩句話的辯論很難說明白,所以我沒有參與任何爭論,另外撰文與大家探討。先從我身邊的事例說起,為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故事的細節做了更改。老孫的妻子詹妮是[
閱讀全文]
這兩天網上人們都在問:為什麽陳衝要“轉讓”雙胞胎?其實,問題的本質是:陳衝為什麽要領養那對雙胞胎?我承認,這方麵我沒有做過認真的研究,但我感到在領養兒童問題上,中國和西方有很大的差異。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不久前發生的賀梅領養案。數年前,一對中國留學生夫妻的孩子因父親涉嫌一項性犯罪,被美國警方逮捕,於是孩子在教會的幫助下,交給了一個虔誠[
閱讀全文]
《蝸居》看完了才發現自己看的是“潔版”——原來的35集被和諧成了33集。也罷,一個大陸的電視劇又能黃到哪裏去?我相信,《蝸居》的震撼不在什麽黃段子,而是它的真實,這真實也不在於某個具體的人物,而是作品將人性的各種側麵和色彩合理自然的揉合到一個個藝術人物身上,同時,又通過人物的一言一行反應出社會現實。
這種真實,更是讓每一個觀眾思[
閱讀全文]
一部《孔子》再次讓中國人關注這位聖賢,同時也把網民分裂成“批孔”和“護孔”派。一個被高高掛起兩千多年的“神”,無論後人怎樣詮釋,都不能讓人滿意,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孔子”。韓寒言多必失,說美國人不會去拍耶穌。其實不但美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都拍過耶穌,關於耶穌最著名的電影至少有10部(見附錄),但為什麽耶穌拍得,孔子就拍不得呢[
閱讀全文]
出門好幾個禮拜了,心中有些寂寥。今天手中的事告一個段落,合上電腦,去門前的沙灘上走走。
三亞灣的海邊,有一些木製的小亭子供散步的遊人休憩。我走到臨近的一個亭子,正想進去,抬頭一看,一個三四平米見方的亭子,裏麵對角掛著一張吊床,吊床上有個五大三粗的黑漢子正四仰八叉地躺著,一手拿煙,一手握著啤酒瓶。
我想繞開,可不知什麽動機又促[
閱讀全文]
江上一郎網友《需要英雄,有點悲哀》一文提出了如何鼓勵,獎勵英雄的問題,說到底,這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問題:保護見義勇為者的個人隱私,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和生活自由。
其實,英雄需要獎勵,但不一定要鼓勵。縱觀我們媒體的宣傳曆史,從為搶救一根木頭光榮犧牲的上海知青金訓華,到與持刀搶銀行歹徒殊死搏鬥的女營業員,我們仰慕英雄,卻從未意識到這[
閱讀全文]
在國內旅遊,最讓人煩惱的是部份國人的某些不文明行為: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亂擠亂推,甚至隨地大小便……
身為中國人,看到同胞的這些行為總感到十分羞愧。但是一種特定文化造就的習俗不是一朝一日能夠改變的。如今雖然中國的經濟騰飛了,但是人的文明素質還沒有更本的改觀,某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倒退。
2005年香港迪斯尼開園後,“台北中央社”有過這[
閱讀全文]
小侄子是一個全校聞名的搗蛋鬼,幾乎每天被老師特殊關照。昨天我翻看他的作業本,發現其中一頁上工工整整地抄寫了10遍這樣的句子:“預備鈴響了之後要立刻做端正”——他一定又是犯了什麽勞什子的紀律了。
不過這個搗蛋鬼也有像模像樣的時候。那就是他放學回家後穿著校服戴著紅領巾,讀書寫作業的時候。可是當他做完作業,脫去校服摘下紅領巾之後,家裏[
閱讀全文]